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实际,针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现状;趋势
汽车行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性行业,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实力的综合体现,汽车行业的发展牵涉到很多其他行业的发展,不是某个单独产业成长就能够达到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汽车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这意味着对汽车安全、环保和节能的要求也要不断提高。汽车行业推出新品的速度加快,汽车相关产品种类的日益多样化,技术的含量加大,致使整车厂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便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一直保持着迅速增长,2010就已成为全球零部件行业盈利水平最高的国家。但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缺乏专利、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专家评论:中国在高新技术方面跟进国外趋势做得不错,但在原创性方面有很大欠缺。从整体上看中国不算太差,但缺少领军人物和领先的理念。
外国汽车企业之所以能够做强做大,不仅因为其拥有一批强大的整车厂商,还在于他们背后强大的零部件公司,如日本的电装和爱信,韩国的摩比斯,美国的德尔福和伟世通等,德国的博世、西门子等。业内人士表示:国外技术的进入,国内企业规模增长加速却缺少技术含量,使得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深陷内忧外患之中,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进程。
作为汽车产业的上游产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与汽车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在世界总体经济下滑的形势下,汽车行业的发展情况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成为支撑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未来,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势必会牵动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着其产业的格局。在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能够共享,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如何利用这一契机,突出重围,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在高端技术领域,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并没有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缩小,虽然现在的产业规模虽然已经能够满足本土年产1800万辆汽车以及80%以上商用车和中高档乘用车的配套需求。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被外资企业垄断。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汽车产业三大关键零部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技术几乎全面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几乎全靠进口来维持,进口率高达60%。虽然中国每年都有大批汽车零部件远销海外,但都属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双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处于跨国采购链的低端。例如,目前全中国自动变速箱的销量大概有几百万台,本土零部件厂提供的不到2万台,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基本上是零,液压ABS、传感器、电子芯片等高端核心技术几乎百分之百掌握在外资手里。①
我国很多自主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模仿研发阶段,主要采取照图加工、样品测绘等手段。显然,模仿已成为阻碍我国汽车零部件水平提高的一大痼疾。很少有企业,在面对汽车市场对外资高度开放的大环境下,有耐心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自主创新。因为,中国汽车市场需求旺盛,模仿投入少、见效快,而自主创新却投资大见效慢,短期内无法看见成效。大多数企业忽视了对研发的投入,把模仿作为主要手段,与外资企业相比,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研发上的资金注入远远落后。英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博世零部件每年投入26.1亿英镑进行研发,相当于中国的7倍。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只单纯的引进、升级制造设备的,高端设备生产廉价低端产品的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在长期以仿制为主的环境下,科技人才极度短缺,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企业不重视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本国的人才更倾向于外资企业。然而汽车制造业是需要大量技术支持的产业,技术问题必须要有懂技术的人才能解决,懂技术的人既需要学校和企业经过常年累月的培养,又需要自身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学习,但是现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极度缺少踏实肯干,耐住寂寞的工程师,又缺少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以及激励创新的技术环境,这更将导致人才缺乏和创新缺乏的恶性循环。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体环境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严重,亟待解决。
根据上一年汽车行业配套市场业务营业收入,《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每年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行排名。最新出炉的2014年全球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三甲分别是:罗伯特·博世,电装和麦格纳。201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日本企业数量最多,占近三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近8000家,平均每家产值仅为0.8亿元左右,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且实力弱,缺乏规模效应。
在本土市场上,就数量而言,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其中独资企业占55%,合资企业占45%;就收入而言,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左右;就市场划分层次来看,外资市场零部件的份额在高科技含量领域竟然高达90%,而国产品牌零部件则主要应用于国内低端品牌汽车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汽车企业开始全球性采购零部件。尽管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在海外物美价廉,却在出口贸易中屡遭失败,被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方式拒之门外的主要因为核心竞争力缺失,产品替代性强。
2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趋势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相关负责人提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与行业集群的迅速崛起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一方面,集群中的企业能够以自身优势为突破口,结合其他企业的特点,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创造全新的集群优势;另一方面,如同美国的底特律、日本丰田汽车城一样,产业集群可以从原材料到联合加工,再到最后组装出厂,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我国现有六大零部件的集中区域为东北、华中、京津、长三角、西南、珠三角,拥有各种产业园区1000多个,其中关键的集群区超过100个。
陕西汉德公司向印度AMW汽车公司进行车桥技术出口是中国汽车总成技术的第一次出口,标志着中国在汽车零部件出口方面产品机构发生了改变,自主知识产权零部件的出口比重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出口的零部件产品过于单一,主要为劳动密集性、材料密集型的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今后,将逐步向资本输出型和技术输出型转变,向附加值高的机电类产品转变。
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新型零部件制造企业都通过不断地摸索创新,掌握新技术并且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抢占了各自的细分市场。 关键零件部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使自主品牌的质量和口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拥有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骨干汽车零部件企业也通过创新能力优势搭建符合自己优势的产业链。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在通用零部件上联合开发,加强生产链的完整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将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迄今,全球排名前四的汽车零部件巨头们要么是独立式系统供应商,以德国博世集团为代表;要么就是依附主机厂做配套,借主机厂迅速发展壮大,以美国德尔福派克电气公司与通用的合作为代表。而目前中国有近万家零部件供应商,较整车行业更加零散,生存状况堪忧。中国零部件企业实力弱、研发能力不足,未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形成规模化的企业集团,最佳的捷径就是兼并重组。
注释
①欧阳敏.中国汽车产业的软肋[J].时代汽车,2011(10).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现状;趋势
汽车行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性行业,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实力的综合体现,汽车行业的发展牵涉到很多其他行业的发展,不是某个单独产业成长就能够达到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汽车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这意味着对汽车安全、环保和节能的要求也要不断提高。汽车行业推出新品的速度加快,汽车相关产品种类的日益多样化,技术的含量加大,致使整车厂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便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一直保持着迅速增长,2010就已成为全球零部件行业盈利水平最高的国家。但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缺乏专利、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专家评论:中国在高新技术方面跟进国外趋势做得不错,但在原创性方面有很大欠缺。从整体上看中国不算太差,但缺少领军人物和领先的理念。
外国汽车企业之所以能够做强做大,不仅因为其拥有一批强大的整车厂商,还在于他们背后强大的零部件公司,如日本的电装和爱信,韩国的摩比斯,美国的德尔福和伟世通等,德国的博世、西门子等。业内人士表示:国外技术的进入,国内企业规模增长加速却缺少技术含量,使得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深陷内忧外患之中,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进程。
作为汽车产业的上游产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与汽车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在世界总体经济下滑的形势下,汽车行业的发展情况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成为支撑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未来,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势必会牵动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着其产业的格局。在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能够共享,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如何利用这一契机,突出重围,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在高端技术领域,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并没有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缩小,虽然现在的产业规模虽然已经能够满足本土年产1800万辆汽车以及80%以上商用车和中高档乘用车的配套需求。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被外资企业垄断。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汽车产业三大关键零部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技术几乎全面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几乎全靠进口来维持,进口率高达60%。虽然中国每年都有大批汽车零部件远销海外,但都属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双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处于跨国采购链的低端。例如,目前全中国自动变速箱的销量大概有几百万台,本土零部件厂提供的不到2万台,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基本上是零,液压ABS、传感器、电子芯片等高端核心技术几乎百分之百掌握在外资手里。①
我国很多自主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模仿研发阶段,主要采取照图加工、样品测绘等手段。显然,模仿已成为阻碍我国汽车零部件水平提高的一大痼疾。很少有企业,在面对汽车市场对外资高度开放的大环境下,有耐心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自主创新。因为,中国汽车市场需求旺盛,模仿投入少、见效快,而自主创新却投资大见效慢,短期内无法看见成效。大多数企业忽视了对研发的投入,把模仿作为主要手段,与外资企业相比,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研发上的资金注入远远落后。英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博世零部件每年投入26.1亿英镑进行研发,相当于中国的7倍。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只单纯的引进、升级制造设备的,高端设备生产廉价低端产品的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在长期以仿制为主的环境下,科技人才极度短缺,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企业不重视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本国的人才更倾向于外资企业。然而汽车制造业是需要大量技术支持的产业,技术问题必须要有懂技术的人才能解决,懂技术的人既需要学校和企业经过常年累月的培养,又需要自身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学习,但是现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极度缺少踏实肯干,耐住寂寞的工程师,又缺少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以及激励创新的技术环境,这更将导致人才缺乏和创新缺乏的恶性循环。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体环境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严重,亟待解决。
根据上一年汽车行业配套市场业务营业收入,《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每年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行排名。最新出炉的2014年全球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三甲分别是:罗伯特·博世,电装和麦格纳。201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日本企业数量最多,占近三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近8000家,平均每家产值仅为0.8亿元左右,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且实力弱,缺乏规模效应。
在本土市场上,就数量而言,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其中独资企业占55%,合资企业占45%;就收入而言,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左右;就市场划分层次来看,外资市场零部件的份额在高科技含量领域竟然高达90%,而国产品牌零部件则主要应用于国内低端品牌汽车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汽车企业开始全球性采购零部件。尽管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在海外物美价廉,却在出口贸易中屡遭失败,被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方式拒之门外的主要因为核心竞争力缺失,产品替代性强。
2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趋势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相关负责人提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与行业集群的迅速崛起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一方面,集群中的企业能够以自身优势为突破口,结合其他企业的特点,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创造全新的集群优势;另一方面,如同美国的底特律、日本丰田汽车城一样,产业集群可以从原材料到联合加工,再到最后组装出厂,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我国现有六大零部件的集中区域为东北、华中、京津、长三角、西南、珠三角,拥有各种产业园区1000多个,其中关键的集群区超过100个。
陕西汉德公司向印度AMW汽车公司进行车桥技术出口是中国汽车总成技术的第一次出口,标志着中国在汽车零部件出口方面产品机构发生了改变,自主知识产权零部件的出口比重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出口的零部件产品过于单一,主要为劳动密集性、材料密集型的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今后,将逐步向资本输出型和技术输出型转变,向附加值高的机电类产品转变。
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新型零部件制造企业都通过不断地摸索创新,掌握新技术并且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抢占了各自的细分市场。 关键零件部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使自主品牌的质量和口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拥有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骨干汽车零部件企业也通过创新能力优势搭建符合自己优势的产业链。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在通用零部件上联合开发,加强生产链的完整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将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迄今,全球排名前四的汽车零部件巨头们要么是独立式系统供应商,以德国博世集团为代表;要么就是依附主机厂做配套,借主机厂迅速发展壮大,以美国德尔福派克电气公司与通用的合作为代表。而目前中国有近万家零部件供应商,较整车行业更加零散,生存状况堪忧。中国零部件企业实力弱、研发能力不足,未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形成规模化的企业集团,最佳的捷径就是兼并重组。
注释
①欧阳敏.中国汽车产业的软肋[J].时代汽车,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