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90后”青年群体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作者通过观察和接触技校“90后”学生,发现他们身上有别于前代国人的责任认同,就民族、国家和社会而言,他们更关注个体自我的幸福状况。本文的研究旨在强调指出“90后”技校生应树立大国小我命运一体的责任认同,并试图通过强化四个方向的责任,引导学生将潜在的责任意识上升到自觉自省的层面,成为有抱负、敢当担、负责任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 “90后” 技校生 责任认同 责任自觉
自2006年9月起,“90后”初中毕业生,或称其为中考失利者走进技校学习。迄今十年时间,“90后”大军占据技校生主体,他们中有中职生,也不乏一定数量的高职生。本论文以“新生代”给这一青年群体命名,是因为“90后”有别于前辈,带着自身独到的特征走进时代。他们生于中国深化发展的阶段,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彻底享用者,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的思想理念与老一辈的中国人有很大不同,同时有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技校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大量不同职业层次的实用型人才,十年期间,我们培养的大量蓝领陆续走入社会,走进企业,今天各大中小型企业的技术人员中,“90后”已经牢牢地占领制造业的一席江山。如何给“90后”营造一个适于他们成长发展的教育环境,并在新环境中扎实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最终在社会角色中能够自觉履行社会担当,成为当下技校教育工作者一直谨慎思考的论题。时代在变,教育问题也常变常新,本文从责任认同和责任自觉两个层面对技校生做这方向的探讨研究。
一、强调大国小我命运共同的责任认同
纵观中国古今教育文化,横扫今天各级各类学校,都是以“负责任、有担当”为核心,对教育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责任认同教育就是把学生的三观教育和生存生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多方位教育,强化民族责任、国家责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家庭责任和个人责任,外如果说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百倍,而朋友提醒式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荡涤人的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
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走入“批评”的“误区”,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听不进自己的批评劝告,甚至采用过激的方法进行处罚也收效甚微,以至最终弃之不顾,放任自流。其实原因并非全在学生身上,有时与教师的“批评”方式不当,教育缺乏艺术性有很大关系。教师对学生若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则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造超一堵无形的墙,把教师和学生隔离开来。学生会时时、事事、处处时教师设防,把教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当做故意刁难和过不去,从而产生一种逃避、不满、厌烦、冷漠的心态。这种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会严重阻碍和影响教育效果,甚至会产生负效应。
有学者认为:过度的严厉会造成恐惧,过分的温和会有失威严。因此,聪明的教师不会严酷得使人憎恶,也不会温和得让人胆大妄为。“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艺术,把握好尺度。
案例分析:
高2017届1班高二上期,女生302寝室晚上12点左右讲话,被生活老师发现并报告年级。这也是该寝室第三次违纪。第二天,四名女生主动到班主任办公室承认错误。其中,学生甲是三次的发起者并且是讲话的主要责任人。班主任强压怒火听违纪过程,对四位同学作了严厉批评。最后,将学生甲留下来再进行更为严厉的训斥,并作了取消住校资格两周的处罚。该生系单亲家庭,属内向型,与家长关系不太融洽,苦苦哀求不要取消,但并未如愿。取消的一个星期精神萎靡不振。成绩一落千丈,见到我就躲避。我发现苗头不对,立即找她谈话。先对其所犯错误给予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认真倾听她心中的苦恼。通过交谈也发现了很多优点,借此机会给予鼓励。同时对她能接受班规“惩罚”表示感谢。第二天见到我很开心地打招呼,学习也非常起劲,成绩直线上升。
中国青年报报载,36岁的辛洪梅从自己供职的济南市一所私立学校辞去了教职。原因是这所学校对老师提出了种种“苛刻”的要求——除了一般学校的普遍要求以外,该校还特别要求老师:1.不准批评孩子;2.不准变相地批评孩子;3.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
谁犯了错,谁就应该受到“惩罚”,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学生也不能例外;对学生的错误采取纵容态度,更加不利于学生成长。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长大可能成为各种人才。在学校阶段,用适当的“惩罚”手段让学生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也是学校应当肩负的责任。
从法律上讲,没有一部法律规定教师不能“惩罚”学生。其实,惩戒权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针对的是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是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它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权力,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权力,也是教师职业权利之一。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犯的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应以“关心学生、谋求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要让学生知道,“惩罚”是为自己好,自己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惩罚”要适度。我们应该把握“是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这样一个度。不能把“惩罚”变成“体罚和变相体罚”。在恰当的场合,根据学生错误的大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施以训斥、批评、压制爱好、故意忽略等不同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味激励、赏识所不能代替的。但如果“惩罚”超出了必要的限度,那么即使不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同样是不可取的。
最后,“惩罚”要“因材施罚”。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批评,离家出走了;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羞辱,知耻后勇,取得了成功。同样的“惩罚”,结果却大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惩罚”前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及其可能会对“惩罚”作出的反应及其后果,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偏差;使用千人一面的“惩罚”方式,结果只能是对某些学生造成刺激而对另一些则如同隔靴搔痒。或许有人质疑这样做有悖公平,但公平不是不顾对象“一刀切”,只要我们的“惩罚”能以“关心学生、谋求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既“不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又达到惩戒的目的,就不能说不公平。 对高2017届1班的管理,我的理念是:“培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集体,让学生共同维护这一集体的荣誉,共同维护这一美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事实证明,借助有效的班规实现“批评”与“惩罚”,使学生明白了纪律约束对自己的好处,从而自觉遵守达到教育目的。化为日常的关爱自己、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等一系列行为现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类思想在当下青年群体中同步发生了变化,这是由“90后”的责任认同更趋于多元化和微观化导致的。课题组专门对我校“90后”部分学生设置问卷集中调研,能够客观地反映出“90后”技校生责任认同感鲜明的独特之处。尤其中职生普遍给自己社会角色定位较低,认为自己是因中考的淘汰才坠入技校,挫败感极强,多表现为人情淡薄,自暴自弃,对国家政治、社会问题漠不关心,有自我沉沦的倾向。五年制高职生文化学历相对较高,高级工或技师多为高中毕业入校,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也趋于完善,半数以上乐观地认为虽与大学失之交臂,能够学好一技之长也是进入职场的敲门金砖,学技能是在人生道路上选择另外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清晰,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形势,表现出相对较高的责任感。个体的发展都摆脱不了时代大背景,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现象相互交汇,价值观错综复杂,尤其是网络时代自媒体的出现,更使大部分青年人一时之间眼花缭乱,判断不清,直接造成对人、对事、对社会责任认同淡化,只关注小我,追求小幸福,而拒绝大担当。通过访谈对话,了解到90%的优等技校生努力钻研学业取得优异的成绩,拿到手的奖学金很短时间内就在吃喝玩乐上消费一空;申请入党、加入社团、担任兼职等行为只为就业做准备,认为积累经验和财富可以更好地过渡到职场,其追求相当务实和微观。当提及抗震救灾、中日关系、义工服务等社会国家的事情,多停留在感情上,善恶黑白,正误对错能够区分,但做与不做另当别论,多数都以距离自己生活太遥远为由选择袖手旁观。换言之,“90后”的技校生责任认同过于自我和微观,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建设、为社会发展承担责任的理想还不够远大。因此对处于这一时代的技校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德育的触角伸向他们,教育他们要将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发展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自觉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受社会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优秀时代青年。
二、强化四大责任,培养责任自觉
今日“90后”技校生的责任淡薄不是入校以后形成的,也不是单凭德育课堂的洗脑就能立刻改观的。应试应考教育制度下的人文教育仅仅依靠灌输、说教甚至口号上对“责任”二字的强调,是过眼云烟式的快餐文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速成,但未必身体力行地实施责任行为,因此针对“90后”的责任教育尚停留在无力空谈理论,或用故事浸润感化学生的表面认知上,难以有效渗入学生人格建构和自觉行动的层面。笔者认为“在做中学”可以强化新生代技校生的责任意识,家庭、学校、社会联动一体,设计策划,安排组织一系列活动去激活学生内心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麻木的情感为自觉自省的行动,在一次次的付出、贡献中体会担当的乐趣和能量。
(一)强化生命责任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证明了生存是人最低级的需求,生命责任首先强调一个人要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进而对他人的生命负责。“90后”学生的成长道路太过安逸,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自由”,必然带来抗挫折能力的低下。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教授学生如何成功,如何努力,却对失败后如何面对、如何处理避而不谈,造成学生对生死毫无敬畏之心笔者认为中国的教育应该添加挫折教育一笔,去大自然中生存体验,去生死一线感受生活,只有珍爱生命,才能体会责任的分量,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学会感恩才懂得付出,自觉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二)强化家庭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实则社会关系,每个人在长期家庭生活的关系中都应经历从家庭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家庭的责任感。技校“90后”多为农村学生,普遍受到家长的宠溺,家务农活大多不让子女承担,物质享受却是全家首位,造成学生做错事后事不关己,推卸责任,长此以往,形成感情冷漠、挥霍浪费、攀比成风的不良风气。身教重于言教,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一封家书”与父母心灵沟通;学校抓住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老年节等重要节日,多开展能引发学生共鸣的感恩教育,培养一个知恩感恩的人必定是一个敢当担、尽责任的人。
(三)强化职业责任
技校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自入校便以就业为终极目标,职业的选择和形成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在校期间的实训课,可以说是学生的职业初体验,态度积极与否,情感热衷与否,工作认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职业的责任意识。所以技校实训老师尤其要有一种基层意识,在实训车间和工地一线就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敬业爱岗、创业创新精神,学会在职业中奉献自己,自我实现,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稳定学生的职业生涯,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保障。
(四)强化社会责任
“90后”个人责任感较强,表现为追求安逸的小清新,享受现实的小幸福,强调个体自由,带有自闭性的、赌气式的个人享乐随之形成,实则是一种外在平和内在戾气的思想意识。笔者认为新生代追求私人空间的小幸福固然是当下快节奏社会不可多得的生活意境,但大担当也是这个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是口号,而是需要青年略显稚嫩的肩膀去承担的重大时代课题。“90一代”不曾经历战火岁月,却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转型期,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当代青年的三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担当,在这个爬坡期和上升期,尤其是技校学生,适逢走在制造业发展的风口浪尖上,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低头拉车,更要提醒他们抬头看路,引导他们参加社团、课余兼职,勤工俭学积累经验,历练自己,告诫学生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小清新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大情怀才是人生的价值体现。
三、结语
中国制造时代的来临,“90后”技校生是重要的参与力量,这一青年群体的特殊社会角色使他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加强技校生责任教育的培养是技工类院校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都要联合互动,为责任教育创造健康有利的大环境,关于“90后”技校生责任认同与责任自觉的问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与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鹏飞.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探析[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9:11-16.
[2]丁凤.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究[D].四川:成都理工大学,2012:26-33.
[3]马锦镍.浅谈技校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与培养[J].广西教育,2013(6).
[4]陈炎.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5]宋晔.“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3).
关键词: “90后” 技校生 责任认同 责任自觉
自2006年9月起,“90后”初中毕业生,或称其为中考失利者走进技校学习。迄今十年时间,“90后”大军占据技校生主体,他们中有中职生,也不乏一定数量的高职生。本论文以“新生代”给这一青年群体命名,是因为“90后”有别于前辈,带着自身独到的特征走进时代。他们生于中国深化发展的阶段,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彻底享用者,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的思想理念与老一辈的中国人有很大不同,同时有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技校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大量不同职业层次的实用型人才,十年期间,我们培养的大量蓝领陆续走入社会,走进企业,今天各大中小型企业的技术人员中,“90后”已经牢牢地占领制造业的一席江山。如何给“90后”营造一个适于他们成长发展的教育环境,并在新环境中扎实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最终在社会角色中能够自觉履行社会担当,成为当下技校教育工作者一直谨慎思考的论题。时代在变,教育问题也常变常新,本文从责任认同和责任自觉两个层面对技校生做这方向的探讨研究。
一、强调大国小我命运共同的责任认同
纵观中国古今教育文化,横扫今天各级各类学校,都是以“负责任、有担当”为核心,对教育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责任认同教育就是把学生的三观教育和生存生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多方位教育,强化民族责任、国家责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家庭责任和个人责任,外如果说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百倍,而朋友提醒式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荡涤人的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
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走入“批评”的“误区”,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听不进自己的批评劝告,甚至采用过激的方法进行处罚也收效甚微,以至最终弃之不顾,放任自流。其实原因并非全在学生身上,有时与教师的“批评”方式不当,教育缺乏艺术性有很大关系。教师对学生若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则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造超一堵无形的墙,把教师和学生隔离开来。学生会时时、事事、处处时教师设防,把教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当做故意刁难和过不去,从而产生一种逃避、不满、厌烦、冷漠的心态。这种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会严重阻碍和影响教育效果,甚至会产生负效应。
有学者认为:过度的严厉会造成恐惧,过分的温和会有失威严。因此,聪明的教师不会严酷得使人憎恶,也不会温和得让人胆大妄为。“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艺术,把握好尺度。
案例分析:
高2017届1班高二上期,女生302寝室晚上12点左右讲话,被生活老师发现并报告年级。这也是该寝室第三次违纪。第二天,四名女生主动到班主任办公室承认错误。其中,学生甲是三次的发起者并且是讲话的主要责任人。班主任强压怒火听违纪过程,对四位同学作了严厉批评。最后,将学生甲留下来再进行更为严厉的训斥,并作了取消住校资格两周的处罚。该生系单亲家庭,属内向型,与家长关系不太融洽,苦苦哀求不要取消,但并未如愿。取消的一个星期精神萎靡不振。成绩一落千丈,见到我就躲避。我发现苗头不对,立即找她谈话。先对其所犯错误给予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认真倾听她心中的苦恼。通过交谈也发现了很多优点,借此机会给予鼓励。同时对她能接受班规“惩罚”表示感谢。第二天见到我很开心地打招呼,学习也非常起劲,成绩直线上升。
中国青年报报载,36岁的辛洪梅从自己供职的济南市一所私立学校辞去了教职。原因是这所学校对老师提出了种种“苛刻”的要求——除了一般学校的普遍要求以外,该校还特别要求老师:1.不准批评孩子;2.不准变相地批评孩子;3.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
谁犯了错,谁就应该受到“惩罚”,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学生也不能例外;对学生的错误采取纵容态度,更加不利于学生成长。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长大可能成为各种人才。在学校阶段,用适当的“惩罚”手段让学生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也是学校应当肩负的责任。
从法律上讲,没有一部法律规定教师不能“惩罚”学生。其实,惩戒权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针对的是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是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它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权力,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权力,也是教师职业权利之一。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犯的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应以“关心学生、谋求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要让学生知道,“惩罚”是为自己好,自己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惩罚”要适度。我们应该把握“是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这样一个度。不能把“惩罚”变成“体罚和变相体罚”。在恰当的场合,根据学生错误的大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施以训斥、批评、压制爱好、故意忽略等不同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味激励、赏识所不能代替的。但如果“惩罚”超出了必要的限度,那么即使不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同样是不可取的。
最后,“惩罚”要“因材施罚”。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批评,离家出走了;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羞辱,知耻后勇,取得了成功。同样的“惩罚”,结果却大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惩罚”前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及其可能会对“惩罚”作出的反应及其后果,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偏差;使用千人一面的“惩罚”方式,结果只能是对某些学生造成刺激而对另一些则如同隔靴搔痒。或许有人质疑这样做有悖公平,但公平不是不顾对象“一刀切”,只要我们的“惩罚”能以“关心学生、谋求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既“不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又达到惩戒的目的,就不能说不公平。 对高2017届1班的管理,我的理念是:“培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集体,让学生共同维护这一集体的荣誉,共同维护这一美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事实证明,借助有效的班规实现“批评”与“惩罚”,使学生明白了纪律约束对自己的好处,从而自觉遵守达到教育目的。化为日常的关爱自己、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等一系列行为现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类思想在当下青年群体中同步发生了变化,这是由“90后”的责任认同更趋于多元化和微观化导致的。课题组专门对我校“90后”部分学生设置问卷集中调研,能够客观地反映出“90后”技校生责任认同感鲜明的独特之处。尤其中职生普遍给自己社会角色定位较低,认为自己是因中考的淘汰才坠入技校,挫败感极强,多表现为人情淡薄,自暴自弃,对国家政治、社会问题漠不关心,有自我沉沦的倾向。五年制高职生文化学历相对较高,高级工或技师多为高中毕业入校,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也趋于完善,半数以上乐观地认为虽与大学失之交臂,能够学好一技之长也是进入职场的敲门金砖,学技能是在人生道路上选择另外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清晰,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形势,表现出相对较高的责任感。个体的发展都摆脱不了时代大背景,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现象相互交汇,价值观错综复杂,尤其是网络时代自媒体的出现,更使大部分青年人一时之间眼花缭乱,判断不清,直接造成对人、对事、对社会责任认同淡化,只关注小我,追求小幸福,而拒绝大担当。通过访谈对话,了解到90%的优等技校生努力钻研学业取得优异的成绩,拿到手的奖学金很短时间内就在吃喝玩乐上消费一空;申请入党、加入社团、担任兼职等行为只为就业做准备,认为积累经验和财富可以更好地过渡到职场,其追求相当务实和微观。当提及抗震救灾、中日关系、义工服务等社会国家的事情,多停留在感情上,善恶黑白,正误对错能够区分,但做与不做另当别论,多数都以距离自己生活太遥远为由选择袖手旁观。换言之,“90后”的技校生责任认同过于自我和微观,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建设、为社会发展承担责任的理想还不够远大。因此对处于这一时代的技校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德育的触角伸向他们,教育他们要将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发展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自觉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受社会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优秀时代青年。
二、强化四大责任,培养责任自觉
今日“90后”技校生的责任淡薄不是入校以后形成的,也不是单凭德育课堂的洗脑就能立刻改观的。应试应考教育制度下的人文教育仅仅依靠灌输、说教甚至口号上对“责任”二字的强调,是过眼云烟式的快餐文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速成,但未必身体力行地实施责任行为,因此针对“90后”的责任教育尚停留在无力空谈理论,或用故事浸润感化学生的表面认知上,难以有效渗入学生人格建构和自觉行动的层面。笔者认为“在做中学”可以强化新生代技校生的责任意识,家庭、学校、社会联动一体,设计策划,安排组织一系列活动去激活学生内心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麻木的情感为自觉自省的行动,在一次次的付出、贡献中体会担当的乐趣和能量。
(一)强化生命责任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证明了生存是人最低级的需求,生命责任首先强调一个人要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进而对他人的生命负责。“90后”学生的成长道路太过安逸,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自由”,必然带来抗挫折能力的低下。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教授学生如何成功,如何努力,却对失败后如何面对、如何处理避而不谈,造成学生对生死毫无敬畏之心笔者认为中国的教育应该添加挫折教育一笔,去大自然中生存体验,去生死一线感受生活,只有珍爱生命,才能体会责任的分量,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学会感恩才懂得付出,自觉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二)强化家庭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实则社会关系,每个人在长期家庭生活的关系中都应经历从家庭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家庭的责任感。技校“90后”多为农村学生,普遍受到家长的宠溺,家务农活大多不让子女承担,物质享受却是全家首位,造成学生做错事后事不关己,推卸责任,长此以往,形成感情冷漠、挥霍浪费、攀比成风的不良风气。身教重于言教,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一封家书”与父母心灵沟通;学校抓住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老年节等重要节日,多开展能引发学生共鸣的感恩教育,培养一个知恩感恩的人必定是一个敢当担、尽责任的人。
(三)强化职业责任
技校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自入校便以就业为终极目标,职业的选择和形成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在校期间的实训课,可以说是学生的职业初体验,态度积极与否,情感热衷与否,工作认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职业的责任意识。所以技校实训老师尤其要有一种基层意识,在实训车间和工地一线就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敬业爱岗、创业创新精神,学会在职业中奉献自己,自我实现,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稳定学生的职业生涯,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保障。
(四)强化社会责任
“90后”个人责任感较强,表现为追求安逸的小清新,享受现实的小幸福,强调个体自由,带有自闭性的、赌气式的个人享乐随之形成,实则是一种外在平和内在戾气的思想意识。笔者认为新生代追求私人空间的小幸福固然是当下快节奏社会不可多得的生活意境,但大担当也是这个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是口号,而是需要青年略显稚嫩的肩膀去承担的重大时代课题。“90一代”不曾经历战火岁月,却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转型期,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当代青年的三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担当,在这个爬坡期和上升期,尤其是技校学生,适逢走在制造业发展的风口浪尖上,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低头拉车,更要提醒他们抬头看路,引导他们参加社团、课余兼职,勤工俭学积累经验,历练自己,告诫学生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小清新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大情怀才是人生的价值体现。
三、结语
中国制造时代的来临,“90后”技校生是重要的参与力量,这一青年群体的特殊社会角色使他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加强技校生责任教育的培养是技工类院校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都要联合互动,为责任教育创造健康有利的大环境,关于“90后”技校生责任认同与责任自觉的问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与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鹏飞.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探析[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9:11-16.
[2]丁凤.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究[D].四川:成都理工大学,2012:26-33.
[3]马锦镍.浅谈技校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与培养[J].广西教育,2013(6).
[4]陈炎.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5]宋晔.“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