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其中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都只针对一种运算,揭示加法或者乘法的运算规律,而乘法分配律揭示的是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不仅掌握乘法分配律以及运用乘法分配律灵活解决问题,还要经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总结规律→应用规律”等一系列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诱导模型
师: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进行一场计算比赛,你们敢挑战吗?
生:敢!
生:每组两个算式的得数都相等,两个算式应相等。
师:说得真好!(学生踊跃抢答)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分别把每组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每组中的算式①,用数学语言说说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师:每组中的算式②呢?
生:表示两个数的积的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与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加起来的得数是相同的。
师:说得真好!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便计算的规律。
评析:情境是模型生成、发生、发展的诱因。教师创设了师生比赛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情境所得出的不同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初步的数学模型,为随后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经历探究,构建模型
1.初步探究,感受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植树情境”主题图,要求学生带着例3中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去观察主题情境图。
师:从主题情境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一共有25个小组去种树,每组里有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
师:好!要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同学们能思考出哪些解决方法呢?
(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符号、字母归纳概括出两个算式的等量关系后,进一步点明: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课本第36页乘法分配律的表述。)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注重体验,诱导思维,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启发学生根据乘法运算的意义说明规律,为乘法分配律的建构提供意义支撑,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从中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学模型的简洁性和形象性,培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这一数学模型的抽象、概括能力,有效地实现对乘法分配律内涵的透彻理解和自然表达。
三、巩固练习,深化模型
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并探究了乘法分配律,现在请应用所掌握的知识独立解决下面的题目。
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师:说得好,这位同学发现了这个算式的简便计算,大家为他鼓掌!
评析:学生练习的过程不应是机械训练的过程,而是主动参与的过程。本节内容的特点是例题学生容易理解,但练习容易混淆、出错。鉴于此,教师的练习设计层次性强,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机会,获得丰富的信息。在引导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练习中,教师不仅着眼于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更放眼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从机械走向灵活,拓宽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精练提质的效果。
四、总结拓展,灵活孕伏
生3:我还学会了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
评析:让学生自主总结全课的学习内容,既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内化,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及时了解了教学的效果。
责任编辑:徐新亮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其中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都只针对一种运算,揭示加法或者乘法的运算规律,而乘法分配律揭示的是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不仅掌握乘法分配律以及运用乘法分配律灵活解决问题,还要经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总结规律→应用规律”等一系列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诱导模型
师: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进行一场计算比赛,你们敢挑战吗?
生:敢!
生:每组两个算式的得数都相等,两个算式应相等。
师:说得真好!(学生踊跃抢答)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分别把每组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每组中的算式①,用数学语言说说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师:每组中的算式②呢?
生:表示两个数的积的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与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加起来的得数是相同的。
师:说得真好!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便计算的规律。
评析:情境是模型生成、发生、发展的诱因。教师创设了师生比赛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情境所得出的不同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初步的数学模型,为随后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经历探究,构建模型
1.初步探究,感受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植树情境”主题图,要求学生带着例3中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去观察主题情境图。
师:从主题情境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一共有25个小组去种树,每组里有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
师:好!要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同学们能思考出哪些解决方法呢?
(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符号、字母归纳概括出两个算式的等量关系后,进一步点明: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课本第36页乘法分配律的表述。)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注重体验,诱导思维,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启发学生根据乘法运算的意义说明规律,为乘法分配律的建构提供意义支撑,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从中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学模型的简洁性和形象性,培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这一数学模型的抽象、概括能力,有效地实现对乘法分配律内涵的透彻理解和自然表达。
三、巩固练习,深化模型
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并探究了乘法分配律,现在请应用所掌握的知识独立解决下面的题目。
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师:说得好,这位同学发现了这个算式的简便计算,大家为他鼓掌!
评析:学生练习的过程不应是机械训练的过程,而是主动参与的过程。本节内容的特点是例题学生容易理解,但练习容易混淆、出错。鉴于此,教师的练习设计层次性强,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机会,获得丰富的信息。在引导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练习中,教师不仅着眼于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更放眼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从机械走向灵活,拓宽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精练提质的效果。
四、总结拓展,灵活孕伏
生3:我还学会了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
评析:让学生自主总结全课的学习内容,既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内化,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及时了解了教学的效果。
责任编辑:徐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