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我读书像“老牛吃草”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moo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前段时间爬了庐山——带着30年来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寻着他的足迹,我用心去看、去听庐山。置身其中,我对苏东坡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原来他的作品中蕴藏禅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他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前我只会告诉我的学生,苏东坡从不同的角度看了这座山;但其实,苏东坡还从不同的高度观摩了这座山。他带着包容的心,从每一个高度去感受庐山。这也正像他对待自己的生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曾说,当苏东坡平步青云时,当他被发配岭南时,无论身处顺境还是身受生活刁难,他始终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高度对待生活,体验生命。我想也是因为此吧,历史镜框中的他才如此豁达、豪放。
  我第一次读苏东坡,是10岁左右,那时我陶醉在他的豪放、激情中;但30年后的今天,我触摸到的是他蕴藏其中的禅悟,是名为“包容”的全新阅读体验!包容生活的不如意,包容亲人、朋友暂时的忽视,包容这个世界暂时横在你面前的小挫折,诸如此类。
  这也是我个人阅读的一种感受:不同年龄段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比如8岁的我第一次读李商隐,生活阅历甚少的我因他诗歌本身的凄美潸然泪下;但多少年之后再读,我依然会流泪。不再是诗歌本身了,而是被勾起的自身生活感受。
  庄子于我,亦是这样。20多岁时,我被下放,那时天天读庄子,他几乎是我全部的精神寄托。20年后的我站在《百家讲坛》上阐释给大众的不一样的庄子,融合了我这20年来生活的全新认知。这让我想起年少时,不喜欢杜甫的沉郁。那时年少气盛,爱豪情飘逸的李白。但现在,我懂了,也爱上了他。做母亲之前,我没有真正懂描写两代沟通类的书籍,但有了女儿后,我刻意去看亲子类的书,去重翻《傅雷家书》,去看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多少年之后,等女儿长大了,我会推荐她读这本书。龙应台的《目送》也很打动我。
  我常常和我的学生们分享这种包容的阅读体验。一些要毕业的学生曾跟我抱怨:我们这拨儿人真倒霉,扩招进大学的,出校门的时候偏偏赶上全球金融危机,找工作入行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给的薪水却越来越低。我们该怎么办?我当时就和他们讲,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孔子和庄子恐怕也回答不了,因为他们不知道现在的生活。阅读并不是一本百科全书,不会查一下就豁然开朗了。但在当下,阅读很有用,它除了教会我们如何应对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确认自我。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在煎熬我们,问题是自己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才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告诉我的学生们,既然我们不能要求社会降低温度、不再沸腾,那只能选择不一样的自己。阅读正是干这个的:滋养我们自己。
  我最喜欢的读书人是陶渊明。许多家长说他是读书的反面教材,因为他“好读书,不求甚解”,小孩子读书万不能像他那样马马虎虎。其实这是大人们的断章取义。他们只理解了陶渊明读书观“好读书,不求甚解”前半部分的意思,却忽略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妙处。读书的境界是什么,是“会意”,就是心有所会,是一种悠然心会,一种无言之妙,可以读到忘了吃饭的那种欢心。他还说读书之后常自娱自乐写文章,读到最后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其实这也应和了另一句古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许多人曾问我读书有什么秘密,其实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有反刍的功夫。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年轻或有空的时候,我把自己懂的、不懂的书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坎坷、真正想到用的时候,就调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咀嚼之后,一部分营养就可以融入我的生命。
  (三月小雨摘自2009年
  12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19岁,一见钟情    上大学以后好几个月,我都很自闭,不和同学来往。老觉得自己是偏远地区来的,和大城市的孩子们玩儿不到一块去。  周末我都去中央美院学画画,晚上就住在协和医院后面的小平房里,学生宿舍。  去美院得坐公交车。经常是这样,我在马路这边等车的时候,就看见我们班一帮男生女生在马路对面,也等车,结伴出去玩儿。我们播音系只有一个专业,一个班级,学生人数39,据说是建院以来最多,男女生一半一半
期刊
81岁的沈峻老人一直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病中的丁聪,直到老人停止了呼吸,她觉得还有些事没有交代清楚,于是又在丁聪衣兜里一边放上了餐巾纸,一边放上牙签,这是丁聪出门必备的小物件。沈峻还给丁聪的衣服里揣上了高莽所绘的《返老还童图》,并附上了她的最后一封情书。  小丁老头:  我推了你一辈子,就像高莽画的那样,也算尽到我的职责了。现在我已不能再往前推你了,只能靠你自己了,希望你一路走好。  我给你带上两个
期刊
16岁那年,由于家境的不堪,她选择到歌舞厅去唱歌挣钱。  为了演出,她揣着仅有的300元钱,到精品店淘时装。走进“宝莱”服装屋,她眼前一亮,从衣架上取下一件很适合作为演出服的衣服在身上比划,越看越喜欢。可一看价格,900元,她愣在那儿。这时,年轻的店老板从柜台后走出来:“你好,喜欢这件衣服,是吧?”她点点头,又摇摇头:“买不起。”说完,放回衣服,恋恋不舍地离去。  到别的服装店转了一圈,她还是觉得
期刊
某天中午,办公室里静悄悄,正当众人闭目打盹之际,平地惊雷响起一声怒喝:“你给我闭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发声的不是公司老总,而是一位平时温文尔雅的女同事。  仔细听听,原来她正在电话里向快递公司发飙:“说好昨天下午送到的急件,客户今天还没收到,你到底有没有诚信!你给我shut up!你的谎言什么时候有个完?Shit!世界上怎么会有你们这样的公司……”  此时此刻,闭目养神的同事们都在侧耳恭听,当听
期刊
林小素,我完蛋了    马原发现林小素时,她至少已经在他面前站了半个小时。他看着马路发呆,她看着他发呆。  林小素是个身材单薄的女孩子,眉眼也是极淡。  马原忽然很想哭。他说:“林小素,我的公司要完蛋了。”她淡淡地说:“我知道。”  他说:“林小素,若拉把我抛弃了。”她依旧淡淡地说:“我知道。”  马原被激怒了,她知道,她知道,这个笨蛋,她其实什么都不知道。她不知道,他的合伙人携款潜逃,他的快递公
期刊
有哲人说:“宁可扶树,不能扶草;草不成器,树可成材。”又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别人瞧不起你、鄙视你时,你怎么办?去做出成就,让他尊重你、敬重你,甚至愿意在你以后的路上帮助你。”  越大的树越有人关注,越有人看重它的潜力。大家看看黄山上的迎客松,它的待遇是什么?要想有人关注,有人爱护,只有想办法让自己长成大树。 扶树不扶草,若是棵好树,连神明都会助他。西方有箴言:“人要自助。”是的,当你自助了、自强了
期刊
饭局将了,举座寂然,各怀鬼胎,就等那耐心差一点的向服务生叫一声“结账”。中国人的精明体现在饭局上,自己可以小气,但要求别人大方。  年轻的时候,心理素质差,关键时刻总绷不住劲。“买单”前的众所期盼,像一场考验,考的是耐心,谁都希望别人跃出水面。我的毛病是,总不能顶到最后。见一群人眼帘低垂,犹如默哀,忍不住喊一声:我来!随后,一片“我来”才声震四壁。在通往收银台的漫长道路上,我后面跟了一支不短的队伍
期刊
已成为两栖明星的青蛙并不满足,它想:我能在水中游,陆上跳,如果再能在天上飞,就可以成为三栖明星了!  于是,青蛙开始苦练飞翔本领。它细心地观察着鸟类的飞翔,发现雄鹰都在高高的悬崖上起飞,小鸟都在高高的枝头上起飞。青蛙明白了,自己之所以飞不起来,是没有找到一个起飞的平台。于是,青蛙沿着一棵树的树干,爬上了高高的枝头。青蛙满怀雄心壮志地仰望着蓝天,向上奋力一跃。就在它以为自己飞起来了的时候,身体却突然
期刊
现在的大学生,持有既定理想、刻苦攻读的,是大有人在;然毋庸讳言,也有混文凭的。  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我就读于中科大。当时教改的口号是“少而精”,要减轻学生负担。  那时科大的学业负担之重是全国之最,为了科技强国,这也是必需。当时北京高中生中流传几句顺口溜,其中之一是:“不要命的考科大。”科大学子盼望松口气,自然赞成这口号。但中科院的几位老师却有异议,他们都是在知识田地里辛勤耕耘而收获颇丰的大师
期刊
有思想,生命才有意义    张海迪,这个闪耀了整个80年代的名字,曾一度被外国记者认为是顺应时代需要造出的精神偶像。面对这个问题,张海迪回答:“我自己塑造了自己”。  人要有思想,活得才有意义。从我懂事以后,我就一直这样想,虽然我今年已经病了49年,心理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在生活。有些朋友见到我以后,问我当时回答问题怎么那么冷静,就像设计好了一样。当时我记得,日本的采访团问我,是不是你们60年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