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察,写好作文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752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观察。首先,让学生不必刻意去观察,平时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好习惯;其次,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即观察要有序,要有重点,要“五官齐下”,要细致入微;最后,让学生观察后要多说说、多写写,做好观察后的积累,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关键词] 观察 习惯 积累 素材
  
  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要求教师把观察生活纳入教学计划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生活,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捕捉事物的特征,为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比如,哪天小草偷偷地发芽了,哪天杏花盛开了,哪天听到燕子的声音了……日久天长,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只有细心地观察、冷静地思考、合理地想象,才能让写作内容真实、形象而生动。 教学生学会观察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明白观察什么
   一提到观察,很多时候会想到要同学们每天带着个小本子刻意找一盆花做一番观察,刻意找一个人观察一下。观察其实是一种习惯。大千世界,七彩人生,值得我们观察的东西很多:朝夕相处的亲人,团结友爱的同学,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美丽可爱的家乡景物,变换奇妙的自然现象……只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学会主动留心观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正所谓“俯仰皆知识,进退尽文章”。养成观察的习惯,写好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怎样去观察
   1.观察要有顺序
   有序的东西不会凌乱,观察事物也要讲究顺序。不论是观察一件工艺品,还是观察一盆植物;不论是观察一座建筑物,还是观察一个人物。按序观察,容易让我们获得连贯系统的认识。观察的顺序很多:有方位顺序,如前后顺序、上下顺序、远近顺序等;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我们在观察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选择恰当的顺序。如自然景物可以用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而观察一种植物则可以用由整体到部分(根、茎、叶、花、果等),再回到整体来观察……
   2.观察要有重点
   每一个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在观察的时候就不能平均用力,而要有所侧重。抓住重点,就是抓住特点。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同样是疼爱、关心孩子的父母,其关爱的方式不尽相同;同样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但因季节的不同,雨的特点,雨中的景物以及带给人们的感受迥然有异。因此,只有引导学生细致地去发现,认真地去分辨,才能真正地抓住事物的独到之处。
   3.观察要“五官齐下”
   观察不只用眼睛,还包括手摸、耳闻、舌尝、心想、嘴问。因为看一看,才能知道它的形状颜色,闻一闻、尝一尝,才能知道他的气味儿和味道;摸一摸,才能知道它的质地;想一想,问一问,才能加深对它的了解。这样对事物观察才能全面、透彻。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描写的是触觉;“花里带着甜味儿”描写的是味觉;“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是听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肤觉。正是作者调动了全身的感官功能来细致观察,感受才如此自然、贴切。所以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一定要让他们学会调动全身的精力,全方位的去感知、认识事物。
   4.观察要细致入微
   一次观察不够再观察,直到“细致”为止。比如,在学校,大家都感到我们的校园很美,那么,它美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是它的亮点,用什么语言去描绘它。如果不注意观察,写起来就会很笼统。例如,要表达校园很宽,那么,在观察时就要在“宽”字上做文章。通过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这个“宽”绝不是空洞的宽,而是有条理、有规律的宽,从其功能来分类:有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从其方位来分有东、南、西、北、中。而每个功能区里又各有特点,只要你能抓住它们美的方面去描绘,它就活了。如在教学区,教学楼高大雄伟,造型美观、古色古香的琉璃瓦,配上鲜艳的油漆墙面显得别具一格。教室里宽敞明亮、大楼前后绿树成阴,恬静幽雅,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特别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更增添了学校品位。微机室里,几十台电脑整齐地排列着,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节奏地敲击着键盘,认真地学习电脑技术。语音室里坐着一排排头戴耳机的同学犹如正在营业中的话务员。还有在那宽大的多媒体教室里,教师利用宽大的教学设备给同学们上电教课。这些现代教学手段不但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也标志着农村中小学开始迈上了现代化教学的道路。
   三、观察后怎么办
   1.多交流
   每天都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去交流看到了什么新鲜事,参加了一个什么样的活动……讲一讲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一讲对这件事的看法,说一说活动的过程、结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口头作文。同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因为听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对于叙述错误或是不准确的地方,听者会立即做出反映,并组织语言进行纠正,这也是语言提高的训练过程。这一方法的应用效果明显:(1)愿意交流的学生多了;(2)交流中积累了大量词汇;(3)形成了认真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4)交流中,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说不清楚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2.多练笔
   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只有養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好观察日记、随笔,日积月累,才能在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为写作准备了大量的素材。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描绘的景物才能栩栩如生,写出的文章才能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3.多积累
  我们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在观察日记、随笔中反映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同时,一段时间以后将自己所写的观察日记、随笔可以集中整理一下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等。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就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茫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素材的积累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总之,学会观察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能力的培养,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育学生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到生活的每一天。要“观察、观察、再观察”,才能对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左右逢源,妙笔生花,才能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其他文献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交流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所以,不仅应多放手组织学生自主交流阅读心得,还应让学生直抒胸臆,大胆发言,品头评足,学
[摘要]如何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其中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础和依据。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评价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必修)》中提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学生 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要想让创新型人才辈出,就要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国正在全方位地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
(广东省兴宁市龙北中学,广东 兴宁)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21世纪的人才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既是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只有紧扣生物学科的特点,突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符合时代对生物教学的要求,才能把生物教学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新层次。  [关键
[摘要] 本文主要从现实背景和课外活动实践方面探讨了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方法和作用,认为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英语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课堂英语教学有效的补充和进一步加强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辅助手段。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共同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英语学习。  [关键词] 英语 第二课堂活动 英语学习 学生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与英语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英语活动,是英语学习
本文构造了测量社会平等程度的X系数。X系数在理论设计、灵敏度、可信度方面都优于Gini系数。对此,本文还应用美国1967~2001年的家庭收入数据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
词汇量的大小不是决定英语运用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根据国内外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掌握2000多词足以进行听说读写语言交际活动。任务型教学正在英国南部进行教学实验,笔者认为
[关键词] 两位数减法 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    近段时间,我上了“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折射出一些教学的观念,引起我对“多样化算法”这一问题的思考,到底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在教学过程中又如何实施?  一、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1.全班分成9组,每4人一组探究“35-12”的算法(引导学生思考多种算法)  2.汇报交流:  生1:35根小棒一根一根地拿走12根,数剩下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