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 孝义当先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chu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6年前,在中国东北吉林省黑土地上有个西北小镇,名为杨大城子镇。镇上的适龄儿童刚刚入学,他们年龄一般,家世相仿,虽性格不同,但心性皆善。有56个孩子师从一人,相伴读书,便组成了一个值得铭记于心的独特二班。他们这一代正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代——“80后”。命中注定我就是这一代人中的一个,我就是这个班级里的一员。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伴着荣耀、伴着欢笑、伴着朗朗书声共度6年最纯净、最快乐的小学时光。曾经老师为我们挑灯批改作业;曾经我们成绩优异傲视全年级;曾经我们跳皮筋,弹溜溜;曾经我们有过“三八线”之约;曾经我们歌舞赢全校;曾经我们春游,拾宝,挖野菜;曾经我们踏雪求学热盒饭;曾经我们手捧五分钱的冰棍儿捧腹大笑;曾经……正是这如此多的曾经的美好记录了我们的小学六年时光。转眼毕业季,那时还没这么多的感慨,只知道我们六年二班德智体美劳样样都好,全校最荣耀,同学们都很自豪。那时年少不更事说不出具体哪里好,为什么好,如今看来了然于心,因为我们的老师好!我们的同学们好!我们的同学情义好!
  我们有一位特别好的启蒙老师——郑士贤老师是我们小镇少有的特级教师。她为人和善,却幸好在我们这帮孩子最淘气时严加管教。她个子不高,却人品出众,一直深受学生爱戴。老师相夫教子成就了一个好家庭,老师诲人不倦成全了一帮好孩子,老师师德品德堪称典范。老师的儿子自小和我们一起长大,想来她是把我们都看成了儿女,教育我们长大,老师声音干脆,板书极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耳濡目染中,我们全班同学的字迹都不错。师恩难忘,师恩难报,老师对我们好,我们也爱老师。记得有一年老师生病,同学们多日不见老师都挂念万分,纷纷像小燕子一样扑到老师家里看望。我们是幸运的孩子,小时候没有什么胎教、早教,幼稚园也很少有,所以上小学的第一任老师尤为重要。经典读物《弟子规》就是教化青少年学生的,是当下倡导的国学经典应从娃娃抓起的重要读本。如今回想起来,个中良言正是我们自小学到的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勤俭友善、勤奋好学、诚信重诺,这些品德品质正是我们人生的一大财富。幸运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给我们每个同学关爱、关心、关注的老师,为我们破蒙开悟奠上了最大一块基石,我们感恩!我们感谢!于是20年后我们再一次全体起立高喊“老师好,老师新年快乐,我们爱您”。据老师讲,我们也是老师从教30多年中记忆最深、最为之骄傲的一届。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六年二班好,也好在我们班的同学们,同学们出类拔萃,向心力、向上力、凝聚力强,个个聪明,人人善良。虽然小时候顽皮淘气糗事不少,可为人立德的大事不曾有过偏颇。小时候我们能团结友爱自律好学,长大了我们修身正己,齐家创业。20年弹指一挥间,当我们感怀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时,便有几位勇于担当者组织于2016年1月1日吉时宝地亲人因缘际会能够相聚在一起,忆往日之情怀,展来日之辉煌!当我们再度重逢,虽阔别良久又似乎那么远,那么近,仿佛昨日还在一起同窗伴读。我们不是相视一笑,而是相互拥抱开怀大笑。如今的同学们多是为人妻为人夫,为人父为人母,都经营着幸福的家庭,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建树。不知不觉间,我们都是家族、社会扛起重任的顶梁柱。事业成功的可一掷千金也在日行一善,事业上升的在跬步积累不断努力,女生们都不是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了,都漂亮大方,下得厨房,出得厅堂。男生们个个英俊帅气成熟稳重了,言语问候间我们喜悦溢于言表,侃侃而谈,毫不矫情,更无世故。有的是彼此祝福、感恩、感动和长久以来的牵心挂念,以大家都好为盼。我们仍信奉着同样的信条,都坚持着同样的操守。因为我们知道百善孝为先,在家行孝悌之道,在外行忠义之举,我们乐于助人,善良对世界;因为我们知道,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为我们知道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和工作,因为懂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是古今道理,我们诚信重诺;因为我们知道,人无信,无以立。
  我们的六年二班好,还因为我们班的兄弟姐妹情如手足感情好,我们相聚甚欢,因情志相投、心性相宜,我们为相见的同学而喜,更为种种原因未能相聚的老师同学挂心想念。我们都明白,不管是表达的还是深藏的,我们都为彼此20年来不能一一道说的辛苦不易而感同身受。我们为彼此不曾陪伴共享的荣耀和成绩而欣喜若狂。我们的感情是在风雨兼程的成长路上自然积淀下的。我们的同学情谊超越了时间,超越了地域,我们深信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同学情依然是内心一股最强劲的支撑,最可靠的情谊,最能养浩然正气的能量。
  相聚总是短暂的,幸好相聚还能经常实现。我们都充了电,载着满满的正能量前行,向着太阳的方向继续启程。我们期待下一次相聚,我们共同祝愿!
  一愿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二愿父母师长身体健康
  三愿夫妻情深家庭和谐
  四愿朋友谊重事业兴隆
  五愿儿女成长学有所成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房间里,  满满的盒子,瓶子和白色的卷筒纸。  红色的烟盒和打火机和透明的茶水罐都   在餐桌上。  瘦鞋叠在一起,房间里满满的;  墙上的画是假的。  窗外满满的走着的人  天空遥远,满满的燕子。  去大麦地换粮  去大麦地换粮,  我和外婆一起。  她骑着红骡走在前面,  我骑着青骡跟在后面。  就我们俩和两匹骡子和四个袋子的土豆,  还有干粮。  路边的小水塘里,  有可以解渴的水。  那幾
期刊
清朝萧晨有《杨柳暮归图》传世,画上唯一老翁、一黄牛、数枝柳,即成诗与远方。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道上,吾辈亦当弃心头之劳碌匆匆,为灵魂留一处驿站歇脚。  如今,《见字如面》《走在回家的路上》等“慢综艺”如这快节奏时代中的一股“清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出圈,成为不少观众的心头好。其本质是一种为人们所向往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静以修身的胸襟气度。  慢,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云淡风轻的洒脱,是不疾不徐的
期刊
翻开厚重深沉的红色历史书,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每一个红色故事、红色英雄的形象都更加鲜活起来,仿佛自己的心灵与历史来了一场深刻而感动的对话。经典流传,精神永续,这些耐人寻味的红色经典是光辉时代的缩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同时也是生动的历史教材。当下,恰逢党的百年华诞,我们在时代的号召下,唤起作为中华儿女内心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致敬红色经典,献礼百年华诞!  品读红色经典,是获
期刊
铁质小刀,刻在坯体上  一面深,一面浅  你可以用“半刀泥”的手法  刻一条凹凸的陶瓷路  让我从宋代出发  赤脚开拔  在战马的嘶鸣中辨认自己的祖籍 和王  你不可以放任一场预知的暴风雨  灌入时空,村庄,隧道  凹面陷成漩涡  凸面掀起浪头  那么多影子逃过风暴却逃不过卷袭  生死交错,凹凸之间  默许十月的秋菊为七月低头  一瓣抵着一瓣  指引离场的名和姓,认祖。归宗  涟漪  从虚度的风中
期刊
窗外的雨更大了,砸在房顶上呯呯作响。  岳四雷皱着眉头看看外面,门缝和窗户缝里有呜呜的风声,好像千百只野兽拼命地扒着门窗,要钻进来寻仇一样。他从门后取出雨衣、铁锹,披上雨衣对老伴春兰说,把门关好,我去看看防洪点。  顺着府河向东走,岳四雷在空气中搜寻着危险气息,指导着他的脚步。这种感觉有点像当年西南剿匪时追击土匪头子刘大麻子,也是风雨交加的天气,他和秦红军在深山老林里追了半个月,一步步紧跟,愣是把
期刊
口水湿透了枕头  枕头里的事物  在海里恋爱  后来  有了鱼繁殖的声音  我怀抱着海  仿佛抱着  一个陌生的女孩  把所有的光献给马匹  事实上,的确很美  红色的鱼和绿色的树叶  如在小巷游弋的雨伞  缓缓地打开  我带着雕着花的木椅  夹着潦草的笔记  无论我是在傍晩的路边  还是清晨的沙滩  都会轻易地遇到  很多的朋友和亲人  我爱的人  就像春雨会不期而至  现在,我该做的  就是拔
期刊
这阵风吹过山川江河  翻阅一页页人世悲欢离合  一草一木都蓬勃着生命无限张力  俯仰之间  感受忽疾忽慢的呼吸  仿佛聆听故友倾诉  方寸素笺挥洒写意  将欢笑静默悲恸搅拌出不同底色  再多表达终究无法穷尽  浓郁蘸墨适当留白  荡开一圈圈命运涟漪  冲泡一杯跳舞的文字精灵  从舌尖流淌到笔尖细细品茗  摆渡  人生这一条河  湍流不息的流程里  险滩暗礁让命运  时常猝不及防  那扇木门穿过斑驳
期刊
第一篇 邂逅  1995年7月16日 黄昏  为了缓解女儿期末考试的紧张、疲惫。黄昏,我和妻子、女儿骑着自行车去小城郊外的婆娑湖与绿水青山会面。这样不但能呼吸清爽的空气,更会使心灵自由地放牧。  路上,一辆辆返程的小汽车里坐着消遣玩耍了一天的男女,还有一辆辆摩托车载着一对对青年擦身而过,这昭示着热闹的婆娑湖已趋冷清。  踏上婆娑湖畔,浩瀚的水面异常阒寂。女儿很想荡舟,船老大颇解人意地答应只收一半价
期刊
人生如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匆匆行者。而仪式感,就是旅途中的一处小亭,一眼清泉,供我们稍事休息,而后再次前行。我们不是冰冷僵硬的机器,因此需要休憩调整,予心灵以慰藉。而仪式感,无疑为焦虑的人留住了一方心灵净土,让苦中带涩的平凡生活有了一点甜头,一点盼头。  仪式感是尊重。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对前人的理解中升华自我。它是升旗仪式上随国旗冉冉升起的庄严目光;是纪念屈原时燃起的悠悠艾香;是积极学习
期刊
时间:2017年初秋的一天  地点:皖南某县漛广村孝崇文化广场  人物:郑达年——退休工程师   小陈——郑达年的助理   林默之——馥芷生态园总经理   小李——馥芷生态园义卖演出活动的负责人   戴眼镜的墙绘师——文化墙“黄山日出”图景的主要绘制者   小陶——义卖演出现场摆放装饰礼花的工作人员  亭子里下棋和观棋的人、表演“快闪”的环保志愿者、在义卖演出现场布置桌椅的小伙。  【幕启:一辆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