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社会对初中生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以德育为主修科目来强调德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数学是初中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能借助数学课程的优势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数学; 德育教育; 渗透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136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的优势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初中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加复杂,接触的知识面也更为宽广,但这绝不是忽视德育的原因。且初中阶段的学生品质的形成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初中开展德育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小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第一,初中数学严谨且富有逻辑的学科特性是在其中开展德育的优势之一。数学是基于大量的实践的科学,因此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说理性。且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教师可以将德育有机融入初中数学课堂之中,利用初中数学课程梳理性较强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可以利用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优势,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让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优秀的品质并加以学习。
第二,初中生喜欢行为模仿,能更好地接受德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行为特征。也正因如此,初中生喜欢模仿自己的偶像。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初中生在网络中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但初中生在网络上学习的时间终究少于课堂时间,如果教师可以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以身作则,把自身变成学生的偶像,吸引学生模仿学习,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开展策略
1.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初中学生很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受到了家人的宠爱,因此部分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这可能会阻碍其顺利融入社会、融入集体。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结合一些特定知识的分析,有效激发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转变学生过往的一些错误思维,带给学生更多学习收获。
例如,学习了“对称图形—圆”这部分内容的课本知识后,学生会对圆的性质有直观认识,也能够感受到圆这种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灵活的教学延伸与发散,可以以圆这种图形为范例,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大家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每个同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这种有针对性的比喻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圆这种图形的性质的认识,而且给学生进行了正面的价值观引导,有效将德育融入数学课堂,从整体上提升了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2.发挥数学史的教学辅助效果
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开展德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史的教学辅助效果。不少数学史向学生介绍了数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其中不乏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家的研究历程。通过解读这些生动直观的故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宽学生的认知范畴,还能够让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感染。通过数学史的良好融入,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
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个知识点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在我国,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里就已记载边长按3∶4∶5比例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比西方的毕达哥拉斯的勾股定理早了几百年。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属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3.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德育教材
学科内容往往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把对数学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数学知识,为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中记载了许多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圆周率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在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长是直径的3倍的说法;刘徽又从内接圆的正六边形出发,取半径为1尺,一直计算到192边形,直到得出圆周率的值。继刘徽之后,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他的成就早于国外数学家一千多年。同时,教师也可通过数学教学,为学生介绍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比赛中屡次获奖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及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文化,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勇于創新,为祖国争光。
4.培养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尝试一些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基于有效的合作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懂得聆听他人的想法和见解,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时进行有效沟通等。合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好的学习活动方式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进行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时,教师在提出具体讨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寻解题路径。小组成员主要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元素?解题步骤是怎样的?然后小组成员再与其他组员讨论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合作,并且培养了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数学教师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不断探究数学教材中的道德因素,结合教材中的教育内容,适时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评价,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华.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德育渗透策略[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19(6).
[2]梁远玲.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研究[J]. 新一代:理论版, 2019, 000(011):P.61-61.
[3]高根新.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9, 000(018):P.31-3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数学; 德育教育; 渗透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136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的优势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初中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加复杂,接触的知识面也更为宽广,但这绝不是忽视德育的原因。且初中阶段的学生品质的形成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初中开展德育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小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第一,初中数学严谨且富有逻辑的学科特性是在其中开展德育的优势之一。数学是基于大量的实践的科学,因此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说理性。且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教师可以将德育有机融入初中数学课堂之中,利用初中数学课程梳理性较强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可以利用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优势,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让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优秀的品质并加以学习。
第二,初中生喜欢行为模仿,能更好地接受德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行为特征。也正因如此,初中生喜欢模仿自己的偶像。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初中生在网络中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但初中生在网络上学习的时间终究少于课堂时间,如果教师可以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以身作则,把自身变成学生的偶像,吸引学生模仿学习,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开展策略
1.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初中学生很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受到了家人的宠爱,因此部分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这可能会阻碍其顺利融入社会、融入集体。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结合一些特定知识的分析,有效激发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转变学生过往的一些错误思维,带给学生更多学习收获。
例如,学习了“对称图形—圆”这部分内容的课本知识后,学生会对圆的性质有直观认识,也能够感受到圆这种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灵活的教学延伸与发散,可以以圆这种图形为范例,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大家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每个同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这种有针对性的比喻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圆这种图形的性质的认识,而且给学生进行了正面的价值观引导,有效将德育融入数学课堂,从整体上提升了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2.发挥数学史的教学辅助效果
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开展德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史的教学辅助效果。不少数学史向学生介绍了数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其中不乏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家的研究历程。通过解读这些生动直观的故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宽学生的认知范畴,还能够让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感染。通过数学史的良好融入,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
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个知识点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在我国,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里就已记载边长按3∶4∶5比例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比西方的毕达哥拉斯的勾股定理早了几百年。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属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3.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德育教材
学科内容往往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把对数学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数学知识,为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中记载了许多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圆周率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在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长是直径的3倍的说法;刘徽又从内接圆的正六边形出发,取半径为1尺,一直计算到192边形,直到得出圆周率的值。继刘徽之后,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他的成就早于国外数学家一千多年。同时,教师也可通过数学教学,为学生介绍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比赛中屡次获奖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及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文化,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勇于創新,为祖国争光。
4.培养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尝试一些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基于有效的合作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懂得聆听他人的想法和见解,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时进行有效沟通等。合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好的学习活动方式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进行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时,教师在提出具体讨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寻解题路径。小组成员主要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元素?解题步骤是怎样的?然后小组成员再与其他组员讨论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合作,并且培养了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数学教师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不断探究数学教材中的道德因素,结合教材中的教育内容,适时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评价,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华.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德育渗透策略[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19(6).
[2]梁远玲.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研究[J]. 新一代:理论版, 2019, 000(011):P.61-61.
[3]高根新.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9, 000(018):P.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