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澳大利亚怀孕第三十八个星期的时候,我按照约定去医院检查,医生检查过后,即刻开出住院单,让我马上住院。他说胎儿的头位已经很低,几乎测不到了,羊水也不多了,要立即住院催生。
回家准备了一下,我按照在国内的经验,把大人和孩子要用的东西整理出来,装了整整一旅行箱,吃了点饭便匆匆上路。看见我们拉着个大旅行箱,产科的护士打趣地说:“你们是来旅游的吧?”我一开始不解,后来才知道,住到医院里,从里到外,从大人到宝宝,从穿的到用的,全部物品都是医院提供(当然都是保险公司报销),你只要带着肚子来就行了。
见我们到了,护士马上电话通知医生病人已经住院了(开出住院单后电脑就已经通知医院了),然后将我们带入病房。产科病房都是单人间,实际是一个大的接生产房。产房有大约四十平米(包括卫生间在内),有一张床,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床挺先进的,正面是供产妇休息的床,床边有许多电子设备和仪表,产妇躺上去之后,护士把各个绑带和探头对号入座接好,立刻就可以测到产妇的血压、心率等和胎儿的心跳、胎动次数以及羊水量,还有另外一条线路进入护士办公室,坐在那里就可以对每个病房进行全程监测。床的反面是一个产床,如果要生了,把床翻过来医生就可以接生了。
穿着花衣服的护士进来了(这里的护士都穿淡色碎花工作服,给人一种温馨感),帮我换上了医院的产妇袍,还送给我一个未开封的大包,打开来看,从防尘喝水杯到卫生巾、腹带、一次性内裤应有尽有,自己的衣物用品算是白白带来占地方了。医生来了,检查了一下后开出了一些液体,让先输上,过一个小时后再输催生液体。
病房里还有一个婴儿台,上面已经放置好了包婴儿的小棉毯,婴儿台上有测体重和身长的设备。产床的旁边有一个象橱柜一样的台子,台子上有清洗池和消毒设备,还有配药处。桓里放了许多消耗用品,比如一次性床单、卫生纸、纸垫、检查手套,药棉、产妇服,婴儿纸尿裤等。柜子的旁边有一个电视架,一台大彩电摆在上面,电视里的声音可以通过线路传到产床边的耳机里,床边有许多按扭可供选择,除了看电视外,还可以看DVD和听音乐。看着电视生孩子,这倒是新鲜事。产房里还有折叠式沙发供陪员休息、医用小餐桌等,卫生间里有淋浴器和消毒设备。
护士们跑前跑后做术前准备,麻醉师也进来例行询问。在澳大利亚生孩子是夫妻俩一起生,因此,护士拿来了消毒隔离服让老公换上进手术室。因为我是第二胎,所以生产很顺利,只花了半小时。
中国人讲究坐月子,实际就是捂月子,怕风怕凉怕生冷,不能洗澡不能洗头不能出门不能见客等等,而我生完孩子第一道端上来的就是冰块!我说这怎么能吃呢?护士说最好还是吃一些,否则会发烧!接下来的病号饭,每餐都是凉茶、冰激凌、果冻、一些半生不熟的菜和几口米饭,有时还有一小碗玉米粥。第二天,护士就叫我到外面去转悠,说是有利于伤口恢复,我不敢出去,只在走廊里稍微走走。
女儿放在婴儿室,需要拿来就打电铃,不需要拿来就由护士照料。孩子降生,就是澳大利亚合法公民,一系列的跟踪服务也接踵而来。首先,医院一位穿制服满脸挂着微笑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拿着一大堆表格敲门进来,询问女儿的名字起好了没有,因为医院要填写出生纸,然后报到市政府确认其澳大利亚公民的身份,四个月后可凭出生纸领取护照。结果,我出院半个月后,市政府就寄来了孩子的身份文件。
没一会儿的功夫,又进来一位笑容可鞠的女士,怀里抱着一堆书本纸张,自我介绍是母乳喂养协会的工作人员,这些资料是关于母乳喂养方面的,留给我看。另外,下午在医院有个讲座也希望我去听。接着敲门的是一位声调和肢体语言都很夸张的肥胖女人,她是医院照相室的,来给女儿拍新生儿艺术照,并带来了一大本优选样片。脐带血库也来了电话,女儿的脐带血收到了,做了检查,含干细胞成分很多,说明女儿身体健康,祝贺等等。女儿吐奶,护士选了好几种配方的奶水来喂她,最后选定了一种,走的时候又给带了好多瓶,怕我们出院后一时买不上,孩子没奶吃。
我伤口长得不错,就是还有些痛,医生开了不少止痛药:“痛就吃,别忍着!”小儿科医生也作了出院医嘱:“每天晒十五分钟太阳”。“新生儿就晒太阳?”“对!否则会出黄疸。”
出院的日子到了,女儿从里到外被医院的衣毯裹着,头上还戴着医院的小帽子,自己家里带去的东西又原封不动地带回来,医院还送了婴儿筐。最夸张的是,护士推来了轮椅让我坐上去,我说我能走,护士说一定要坐,这是惯例。我坐着轮椅上电梯,下三楼,一直被送出医院大门。三天后,我收到医院寄来的调查函,询问护士的表现,了解对其满意的程度。我有点受宠若惊。因为在国内时上帝是医护,患者和家人多唯唯诺诺,这里几乎是翻天覆地,上帝突然变了位置,我一时还真有点儿不习惯。
回家的头两个星期助产士会每天到家里看我,询问小孩子的情况,称体重等,这些都是免费的。从怀孕到住院生产,这期间所有的检查费用以及住院费、手术费,统统不收钱,因为我买了保险,所以不用再花一分钱了。出院后,保险公司寄来了账单,共花费一万多澳元,而我买保险只花了四百元钱,可见买保险的必要性!
回家准备了一下,我按照在国内的经验,把大人和孩子要用的东西整理出来,装了整整一旅行箱,吃了点饭便匆匆上路。看见我们拉着个大旅行箱,产科的护士打趣地说:“你们是来旅游的吧?”我一开始不解,后来才知道,住到医院里,从里到外,从大人到宝宝,从穿的到用的,全部物品都是医院提供(当然都是保险公司报销),你只要带着肚子来就行了。
见我们到了,护士马上电话通知医生病人已经住院了(开出住院单后电脑就已经通知医院了),然后将我们带入病房。产科病房都是单人间,实际是一个大的接生产房。产房有大约四十平米(包括卫生间在内),有一张床,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床挺先进的,正面是供产妇休息的床,床边有许多电子设备和仪表,产妇躺上去之后,护士把各个绑带和探头对号入座接好,立刻就可以测到产妇的血压、心率等和胎儿的心跳、胎动次数以及羊水量,还有另外一条线路进入护士办公室,坐在那里就可以对每个病房进行全程监测。床的反面是一个产床,如果要生了,把床翻过来医生就可以接生了。
穿着花衣服的护士进来了(这里的护士都穿淡色碎花工作服,给人一种温馨感),帮我换上了医院的产妇袍,还送给我一个未开封的大包,打开来看,从防尘喝水杯到卫生巾、腹带、一次性内裤应有尽有,自己的衣物用品算是白白带来占地方了。医生来了,检查了一下后开出了一些液体,让先输上,过一个小时后再输催生液体。
病房里还有一个婴儿台,上面已经放置好了包婴儿的小棉毯,婴儿台上有测体重和身长的设备。产床的旁边有一个象橱柜一样的台子,台子上有清洗池和消毒设备,还有配药处。桓里放了许多消耗用品,比如一次性床单、卫生纸、纸垫、检查手套,药棉、产妇服,婴儿纸尿裤等。柜子的旁边有一个电视架,一台大彩电摆在上面,电视里的声音可以通过线路传到产床边的耳机里,床边有许多按扭可供选择,除了看电视外,还可以看DVD和听音乐。看着电视生孩子,这倒是新鲜事。产房里还有折叠式沙发供陪员休息、医用小餐桌等,卫生间里有淋浴器和消毒设备。
护士们跑前跑后做术前准备,麻醉师也进来例行询问。在澳大利亚生孩子是夫妻俩一起生,因此,护士拿来了消毒隔离服让老公换上进手术室。因为我是第二胎,所以生产很顺利,只花了半小时。
中国人讲究坐月子,实际就是捂月子,怕风怕凉怕生冷,不能洗澡不能洗头不能出门不能见客等等,而我生完孩子第一道端上来的就是冰块!我说这怎么能吃呢?护士说最好还是吃一些,否则会发烧!接下来的病号饭,每餐都是凉茶、冰激凌、果冻、一些半生不熟的菜和几口米饭,有时还有一小碗玉米粥。第二天,护士就叫我到外面去转悠,说是有利于伤口恢复,我不敢出去,只在走廊里稍微走走。
女儿放在婴儿室,需要拿来就打电铃,不需要拿来就由护士照料。孩子降生,就是澳大利亚合法公民,一系列的跟踪服务也接踵而来。首先,医院一位穿制服满脸挂着微笑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拿着一大堆表格敲门进来,询问女儿的名字起好了没有,因为医院要填写出生纸,然后报到市政府确认其澳大利亚公民的身份,四个月后可凭出生纸领取护照。结果,我出院半个月后,市政府就寄来了孩子的身份文件。
没一会儿的功夫,又进来一位笑容可鞠的女士,怀里抱着一堆书本纸张,自我介绍是母乳喂养协会的工作人员,这些资料是关于母乳喂养方面的,留给我看。另外,下午在医院有个讲座也希望我去听。接着敲门的是一位声调和肢体语言都很夸张的肥胖女人,她是医院照相室的,来给女儿拍新生儿艺术照,并带来了一大本优选样片。脐带血库也来了电话,女儿的脐带血收到了,做了检查,含干细胞成分很多,说明女儿身体健康,祝贺等等。女儿吐奶,护士选了好几种配方的奶水来喂她,最后选定了一种,走的时候又给带了好多瓶,怕我们出院后一时买不上,孩子没奶吃。
我伤口长得不错,就是还有些痛,医生开了不少止痛药:“痛就吃,别忍着!”小儿科医生也作了出院医嘱:“每天晒十五分钟太阳”。“新生儿就晒太阳?”“对!否则会出黄疸。”
出院的日子到了,女儿从里到外被医院的衣毯裹着,头上还戴着医院的小帽子,自己家里带去的东西又原封不动地带回来,医院还送了婴儿筐。最夸张的是,护士推来了轮椅让我坐上去,我说我能走,护士说一定要坐,这是惯例。我坐着轮椅上电梯,下三楼,一直被送出医院大门。三天后,我收到医院寄来的调查函,询问护士的表现,了解对其满意的程度。我有点受宠若惊。因为在国内时上帝是医护,患者和家人多唯唯诺诺,这里几乎是翻天覆地,上帝突然变了位置,我一时还真有点儿不习惯。
回家的头两个星期助产士会每天到家里看我,询问小孩子的情况,称体重等,这些都是免费的。从怀孕到住院生产,这期间所有的检查费用以及住院费、手术费,统统不收钱,因为我买了保险,所以不用再花一分钱了。出院后,保险公司寄来了账单,共花费一万多澳元,而我买保险只花了四百元钱,可见买保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