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着手,把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放在重要位置。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业方法和教学手段,增长信息技术、运动技术和技能的知识,掌握运用灵活发挥的教学方法,善用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
[关键词]终身体育;兴趣;探究
当今社会快节奏、高时效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为补偿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紧张,体育活动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将是现代人文明、健康生活的重要标志。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因此,我们要彻底转变过去“教师主体论”的陈旧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讨,提高技能,从中真正体会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所产生的愉悦情感体验,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把体育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促使其长断地积极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二、巧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古代教育学家程颐曾经说过:“教人未见意起,必不乐学。”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爱好,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从而使学生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我锻炼、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新颖别致且符合学生教育需要的多种教学方法。一是游戏教学法。如可以将一个或几个技术动作合并为一体,巧妙揉合到一个游戏中,利用游戏的趣味性、竞争性以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全面发展的目的。二是诱导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去“想一想”“读一读”“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达到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小群体教学法。注重通过教学中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以及学生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勤于思考、团结协作精神。四是分层次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好、中、弱几个层次,针对各种层次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有效防止教学中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促进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满足感、成就感,以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
三、课内外相结合,丰富体育内容
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重要作用,为实现终身体育服务。课内体育有限的体育运动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运动需求。因此,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课余体育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人员固定与时间限制的局限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应变能力。体育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课余活动进行正确引导。首先,组建课余训练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通过科学严谨的体育训练,挖掘学生体育运动潜能,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技能和竞技水平,培养学生不畏困苦、坚韧不拔、富于挑战的优良品质。其次,指导课余体育运动,开展运动竞赛。课余体育活动是一项不受时间、空间、运动人数等因素限制,运动主体独自或有组织的进行锻炼。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科学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育体、育心,强化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形成自我、自觉锻炼习惯。通过开展各种体育竞赛,如田径项目“中长跑”是学生最怕开展的一个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可把男、女生混杂分组进行教学,利用中学男生争强好胜与女生在男生面前不甘示弱的个性心理,对这一项目可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拔河、球类竞赛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与公平竞争意识。此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参加社会性体育活动,如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会小团体活动,社会组织的各种运动的健身、健美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责任编辑 一 觉
[关键词]终身体育;兴趣;探究
当今社会快节奏、高时效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为补偿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紧张,体育活动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将是现代人文明、健康生活的重要标志。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因此,我们要彻底转变过去“教师主体论”的陈旧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讨,提高技能,从中真正体会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所产生的愉悦情感体验,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把体育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促使其长断地积极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二、巧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古代教育学家程颐曾经说过:“教人未见意起,必不乐学。”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爱好,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从而使学生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我锻炼、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新颖别致且符合学生教育需要的多种教学方法。一是游戏教学法。如可以将一个或几个技术动作合并为一体,巧妙揉合到一个游戏中,利用游戏的趣味性、竞争性以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全面发展的目的。二是诱导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去“想一想”“读一读”“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达到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小群体教学法。注重通过教学中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以及学生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勤于思考、团结协作精神。四是分层次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好、中、弱几个层次,针对各种层次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有效防止教学中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促进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满足感、成就感,以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
三、课内外相结合,丰富体育内容
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重要作用,为实现终身体育服务。课内体育有限的体育运动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运动需求。因此,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课余体育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人员固定与时间限制的局限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应变能力。体育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课余活动进行正确引导。首先,组建课余训练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通过科学严谨的体育训练,挖掘学生体育运动潜能,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技能和竞技水平,培养学生不畏困苦、坚韧不拔、富于挑战的优良品质。其次,指导课余体育运动,开展运动竞赛。课余体育活动是一项不受时间、空间、运动人数等因素限制,运动主体独自或有组织的进行锻炼。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科学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育体、育心,强化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形成自我、自觉锻炼习惯。通过开展各种体育竞赛,如田径项目“中长跑”是学生最怕开展的一个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可把男、女生混杂分组进行教学,利用中学男生争强好胜与女生在男生面前不甘示弱的个性心理,对这一项目可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拔河、球类竞赛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与公平竞争意识。此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参加社会性体育活动,如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会小团体活动,社会组织的各种运动的健身、健美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责任编辑 一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