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宏观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等新形势下,院所农业科技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运行模式和政策措施,都需要进一步随之调整和创新。如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做农业创新发展的科技供给方;如何以技术创新为基点,做科技成果的转化助推器;如何以技术服务为依托,做涉农企业的创新发动机,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研究梳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产业的实践,思考和探索今后创新发展之路,对于同类农业科研院所来说,既具有典型意义,也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产业;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F32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5-0612-02
新形势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体制改革已初步完成,国有企业资本投资收益纳入财政预算势在必行,作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产业管理部门应主动策应科技产业宏观发展新政策,根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投资企业基本现状积极探索对现有企业分类管理模式;研究院控股企业股权比例退出机制,实施股本多元化、混合所有型股本机构等形式,增加企业竞争活力,以股权激励作为企业重要驱动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继续探索研究所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提高研究所成果产出能力和企业对新成果的承接消化能力;完善企业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制度,建立与业绩相匹配的薪酬分配体系。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实践
1.1坚持“科研立院,开发强院”战略,促进科技开发反哺科研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启动了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本轮改革以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目标,主要围绕削减科研机构事业费、推动独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推动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等内容进行[1]。在此形势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出“科研是立院之本,开发是强院之路”策略,在保证科研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进科技开发工作。制定和完善科技开发管理条件,提倡院、所、室三级开发。通过与相关企业和生产单位建立多个生产科研联合体,开展科技开发协作,以及技术成果转让、自办实体、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促进了科技开发收入大幅增长,有力地反哺了科研工作。
1.2实施以科研为主体,以科技开发、科技服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战略,科技产业布局初具雏形
1992年8月,国家科委和体改委发布了《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并且在中央“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指导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兴办了大批开发实体。“一体两翼”的指导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科研与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基本确立。“九五”期间,全院自办联办经济实体40多个,形成了一支400多人的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队伍。并在1994年首次由院自办螺旋藻开发实体,开始探索和拓展科技产业化新路子,以产业为中心的院内联合初见成效,实现了院由“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的转变。院传统科研优势项目开发效应凸显,“八五”期间种子种苗、兽医兽药、复配疫苗、复配农药、螺旋藻、饲料添加剂等开发收入占院开发创收的79.3%,“九五”前3年以种子为龙头的主体产业,占全院开发纯收益的80%以上。
1.3全面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科研事业与科技企业新型链接关系形成
1999年8月,在中央“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指导下,全院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导向,拉开了事企分离的改革序幕。通过组建实业总公司,进一步加强对院科技型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着力提高科技开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并使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向企业股份化、管理规范化、业务专业化的方向发展[2]。以研究所剥离出来的经营性资产和人员为基础,构建了13个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科技型有限责任公司。由此初步形成了院科技企业群体,构成了以种业、兽用生物制品、无公害环境友好投入品、优质农产品、滩涂开发为主的基本产业框架。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知识产权权益为纽带的科研与产业的新型链接关系。这种新链接有力地推动了科研与经济更紧密结合,为科研成果的产出、推广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科技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而持续的技术保证[3]。
1.4推进股权多元化、产业规模化,科技产业由资产管理向资本运作转变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被确认为一类公益性研究机构。随之带来的是科技产业管理方式的转变。一是进一步加强院科技产业的规范化管理。主要通过实业总公司行使国有出资人权力,出台如国有产权代表管理、财务审计监管等管理细则规范企业运行;二是与社会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企链接和资源整合,积极推进企业股权制度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为解决困扰公司发展的资金问题、资产结构问题、业务结构问题、政策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三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入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与江苏省种业基金一起,合资成立江苏农科种业研究院,开展以农作物新品种研发为核心业务的种业创新工作。
2对科技产业发展的定位思考
在当前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事企脱钩分离、领导干部企业任职清理、自办企业收益纳入财政预算等规定性动作,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4]。同时,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又迫切需要依靠科技驱动。实践表明,现阶段院科技产业的发展与母体院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导目标已不仅仅是创收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科技产业是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成果转化、服务三农、经济回报、稳定大局、承担项目等社会责任和功能[5]。这就要求院科技产业作为所企合作和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转化平台,必须创新产业管理模式,发挥产业平台支撑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 2.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做农业创新发展的科技供给方
目前,科技创新领域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的速度明显加快,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一体化发展趋势,迫切要求加快创新速度,提升创新质量。长期以来,以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缺少衔接和协同,呈现“两张皮”格局。因此,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市场化,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力打造产业竞争力,是今后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6]。应按照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原则,走开放合作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应着眼于区域发展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凝练现代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打造形成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产学研用各领域协同创新的新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2.2以技术创新为基点,做科技成果的转化助推器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产业是在以非经营性科研与生产经营相分离为核心的改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现阶段,科技产业又是新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构成新时期下的科技创新整体。无论在任何发展阶段,科研与产业始终紧密相连,是“唇齿”关系[7]。因此,科技产业的发展,要紧紧依托并最大限度地发挥院层面的科技优势、成果优势和无形资产优势,将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集成科研大项目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熟化的技术和成果,通过有效的转化机制,组装进入对口企业。在此基础上,形成科技成果的长效转化机制和新的科研产业链接关系。
2.3以技术服务为依托,做涉农企业的创新发动机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永恒的动力。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汇集到农业领域,对农业科技和技术成果的需求非常迫切。从长期看,科技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趋势不可逆转[8]。但从现阶段来说,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科研力量普遍薄弱,主要依赖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9]。因此,院科技产业的发展,必须要面向和尊重涉农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全院的农业科技优势,整合服务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 江苏农业科学院科技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科技产业的发展应着眼于全院科研事业发展及创新创业大局,以科技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构筑创新精神培育、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创新型高科技企业集聚和发展的高地;应紧紧围绕发展创新、调整优化、完善监管、和谐安全4个要点,优化布局种子种苗、兽用生物制品、无公害环境友好投入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四大板块,引导探索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产业、高效进口替代性园艺种苗产业、装备农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全面整合科技产业资源、资产、业务、人才和文化,逐步向产业关联集中、资本集约配置、体制健全高效、企业优势明显、资产保值增值方向迈进,努力走出一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引领性好、创新力强的科技产业发展新路子。现阶段建议如下:
3.1实施企业分类管理
主动策应科技产业宏观发展新政策,对现有企业实行分类管理。遵循市场机制,关停并转一批效益低下且成果转化功能不全的企业;对院投资但不控股的企业,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要求,行使好出资人权责,确保股东权益;对院全资或控股企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主导产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经济效益增长,确保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3.2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立足公益一类科研单位性质,按照科技产业“由资产向资本、由产品向产权、由营销向服务转变”的思路,完善产业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实行院投资企业财务负责人委派和交流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国有资本的有效管理。推进企业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制度,建立与业绩相匹配的薪酬分配体系。逐步推进企业全成本核算,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3.3强化企业成果转化应用承接功能
继续强化研究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高研究所成果产出能力和企业对新成果的承接消化能力;推进科技资源及知识产权向市场有序流动,支持院重大科技成果在院投资企业的熟化转化,助力院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梳理院系统产业资源,建立研究所按市场机制转化科研成果,开展横向合作,发展所办产业的激励机制,提高各研究所自主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钢.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双创理论与实践[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1):1-5,13.
[2]黄钢,张景林,龙厚蓉,等.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8(11):96-100.
[3]李德新. 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路径探索[J]. 经济研究导刊,2010(4):187-188.
[4]李胜,王宁.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探讨[J]. 江苏农业科学,2003(5):45-47.
[5]李德新.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江苏省农科院探索产学研结合发展新路[J]. 江苏科技信息,2009(6):2-4.
[6]严少华,李德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发展历程回顾[M]//严少华,李德新.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4-377.
[7]刘志凌.放大协同创新优势[J]. 群众,2016(3):12-13.
[8]吴红林,曾洪展,吕雅静.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09,28(6):83-84.
[9]王贺,赵林萍,王芳,等. 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平台建设与发展[J]. 科技管理研究,2015(10):23-25,31.林立杰,李净乐,曹雪霖,等. 新型农业企业经营者胜任力模型构建及构成要素[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5):614-619.
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产业;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F32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5-0612-02
新形势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体制改革已初步完成,国有企业资本投资收益纳入财政预算势在必行,作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产业管理部门应主动策应科技产业宏观发展新政策,根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投资企业基本现状积极探索对现有企业分类管理模式;研究院控股企业股权比例退出机制,实施股本多元化、混合所有型股本机构等形式,增加企业竞争活力,以股权激励作为企业重要驱动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继续探索研究所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提高研究所成果产出能力和企业对新成果的承接消化能力;完善企业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制度,建立与业绩相匹配的薪酬分配体系。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实践
1.1坚持“科研立院,开发强院”战略,促进科技开发反哺科研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启动了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本轮改革以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目标,主要围绕削减科研机构事业费、推动独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推动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等内容进行[1]。在此形势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出“科研是立院之本,开发是强院之路”策略,在保证科研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进科技开发工作。制定和完善科技开发管理条件,提倡院、所、室三级开发。通过与相关企业和生产单位建立多个生产科研联合体,开展科技开发协作,以及技术成果转让、自办实体、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促进了科技开发收入大幅增长,有力地反哺了科研工作。
1.2实施以科研为主体,以科技开发、科技服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战略,科技产业布局初具雏形
1992年8月,国家科委和体改委发布了《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并且在中央“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指导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兴办了大批开发实体。“一体两翼”的指导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科研与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基本确立。“九五”期间,全院自办联办经济实体40多个,形成了一支400多人的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队伍。并在1994年首次由院自办螺旋藻开发实体,开始探索和拓展科技产业化新路子,以产业为中心的院内联合初见成效,实现了院由“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的转变。院传统科研优势项目开发效应凸显,“八五”期间种子种苗、兽医兽药、复配疫苗、复配农药、螺旋藻、饲料添加剂等开发收入占院开发创收的79.3%,“九五”前3年以种子为龙头的主体产业,占全院开发纯收益的80%以上。
1.3全面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科研事业与科技企业新型链接关系形成
1999年8月,在中央“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指导下,全院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导向,拉开了事企分离的改革序幕。通过组建实业总公司,进一步加强对院科技型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着力提高科技开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并使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向企业股份化、管理规范化、业务专业化的方向发展[2]。以研究所剥离出来的经营性资产和人员为基础,构建了13个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科技型有限责任公司。由此初步形成了院科技企业群体,构成了以种业、兽用生物制品、无公害环境友好投入品、优质农产品、滩涂开发为主的基本产业框架。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知识产权权益为纽带的科研与产业的新型链接关系。这种新链接有力地推动了科研与经济更紧密结合,为科研成果的产出、推广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科技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而持续的技术保证[3]。
1.4推进股权多元化、产业规模化,科技产业由资产管理向资本运作转变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被确认为一类公益性研究机构。随之带来的是科技产业管理方式的转变。一是进一步加强院科技产业的规范化管理。主要通过实业总公司行使国有出资人权力,出台如国有产权代表管理、财务审计监管等管理细则规范企业运行;二是与社会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企链接和资源整合,积极推进企业股权制度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为解决困扰公司发展的资金问题、资产结构问题、业务结构问题、政策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三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入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与江苏省种业基金一起,合资成立江苏农科种业研究院,开展以农作物新品种研发为核心业务的种业创新工作。
2对科技产业发展的定位思考
在当前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事企脱钩分离、领导干部企业任职清理、自办企业收益纳入财政预算等规定性动作,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4]。同时,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又迫切需要依靠科技驱动。实践表明,现阶段院科技产业的发展与母体院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导目标已不仅仅是创收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科技产业是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成果转化、服务三农、经济回报、稳定大局、承担项目等社会责任和功能[5]。这就要求院科技产业作为所企合作和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转化平台,必须创新产业管理模式,发挥产业平台支撑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 2.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做农业创新发展的科技供给方
目前,科技创新领域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的速度明显加快,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一体化发展趋势,迫切要求加快创新速度,提升创新质量。长期以来,以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缺少衔接和协同,呈现“两张皮”格局。因此,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市场化,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力打造产业竞争力,是今后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6]。应按照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原则,走开放合作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应着眼于区域发展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凝练现代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打造形成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产学研用各领域协同创新的新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2.2以技术创新为基点,做科技成果的转化助推器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产业是在以非经营性科研与生产经营相分离为核心的改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现阶段,科技产业又是新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构成新时期下的科技创新整体。无论在任何发展阶段,科研与产业始终紧密相连,是“唇齿”关系[7]。因此,科技产业的发展,要紧紧依托并最大限度地发挥院层面的科技优势、成果优势和无形资产优势,将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集成科研大项目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熟化的技术和成果,通过有效的转化机制,组装进入对口企业。在此基础上,形成科技成果的长效转化机制和新的科研产业链接关系。
2.3以技术服务为依托,做涉农企业的创新发动机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永恒的动力。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汇集到农业领域,对农业科技和技术成果的需求非常迫切。从长期看,科技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趋势不可逆转[8]。但从现阶段来说,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科研力量普遍薄弱,主要依赖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9]。因此,院科技产业的发展,必须要面向和尊重涉农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全院的农业科技优势,整合服务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 江苏农业科学院科技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科技产业的发展应着眼于全院科研事业发展及创新创业大局,以科技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构筑创新精神培育、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创新型高科技企业集聚和发展的高地;应紧紧围绕发展创新、调整优化、完善监管、和谐安全4个要点,优化布局种子种苗、兽用生物制品、无公害环境友好投入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四大板块,引导探索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产业、高效进口替代性园艺种苗产业、装备农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全面整合科技产业资源、资产、业务、人才和文化,逐步向产业关联集中、资本集约配置、体制健全高效、企业优势明显、资产保值增值方向迈进,努力走出一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引领性好、创新力强的科技产业发展新路子。现阶段建议如下:
3.1实施企业分类管理
主动策应科技产业宏观发展新政策,对现有企业实行分类管理。遵循市场机制,关停并转一批效益低下且成果转化功能不全的企业;对院投资但不控股的企业,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要求,行使好出资人权责,确保股东权益;对院全资或控股企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主导产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经济效益增长,确保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3.2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立足公益一类科研单位性质,按照科技产业“由资产向资本、由产品向产权、由营销向服务转变”的思路,完善产业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实行院投资企业财务负责人委派和交流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国有资本的有效管理。推进企业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制度,建立与业绩相匹配的薪酬分配体系。逐步推进企业全成本核算,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3.3强化企业成果转化应用承接功能
继续强化研究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高研究所成果产出能力和企业对新成果的承接消化能力;推进科技资源及知识产权向市场有序流动,支持院重大科技成果在院投资企业的熟化转化,助力院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梳理院系统产业资源,建立研究所按市场机制转化科研成果,开展横向合作,发展所办产业的激励机制,提高各研究所自主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钢.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双创理论与实践[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1):1-5,13.
[2]黄钢,张景林,龙厚蓉,等.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8(11):96-100.
[3]李德新. 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路径探索[J]. 经济研究导刊,2010(4):187-188.
[4]李胜,王宁.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探讨[J]. 江苏农业科学,2003(5):45-47.
[5]李德新.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江苏省农科院探索产学研结合发展新路[J]. 江苏科技信息,2009(6):2-4.
[6]严少华,李德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发展历程回顾[M]//严少华,李德新.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4-377.
[7]刘志凌.放大协同创新优势[J]. 群众,2016(3):12-13.
[8]吴红林,曾洪展,吕雅静.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09,28(6):83-84.
[9]王贺,赵林萍,王芳,等. 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平台建设与发展[J]. 科技管理研究,2015(10):23-25,31.林立杰,李净乐,曹雪霖,等. 新型农业企业经营者胜任力模型构建及构成要素[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5):61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