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更名、上市、跨区域、联合重组,一连串重大改革与发展举措使城市商业银行成为2007年中国银行业最引入注目的耀眼“明星”。展望2008年,受鲜明市场定位和区域优势的支撑,城商行虽然面临众多压力,但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而在宏观调控日益趋紧,特别是紧缩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城商行联合重组、跨区域发展、上市的冲动依然高涨。
2007年:整体向好,亮点频现
2007年,整个城商行群体呈现出“快速增长,整体向好,亮点频现”的发展格局,“更名、上市、跨区域、联合重组”是贯穿全年的四大亮点。具体来看:
拯救重组告一段落,退市警报基本解除。2007年,第五、六类城商行和当地地方政府抓住最后时机,通过各种方式展开拯救行动。除地方政府通常采用的不良贷款剥离和资产置换之外,一些地方还创新出了财务重组的新模式。典型的有:第一,地方政府与政策性银行共同推动模式。在银川市商业银行重组过程中,宁夏自治区政府借助国家开发银行6.5亿元政策性融资,授权宁夏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向银川市商业银行入股,增加银行资本金,实施股权重组,并化解不良资产。第二,引入大型国企对城商行实施控股重组。为对珠海市商业银行实施重组,珠海市政府引入了中石油,珠海市政府先出资20亿元,剥离珠海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然后实施增资扩股,中石油向珠海市商业银行出资20亿元作为资本金,持股86%,同时出资10亿元用于处置不良资产,从而达到财务重组的目的。经过一年的努力,第五、六类城商行的拯救重组成功告一段落,城商行群体长期存在的潜在退市风险基本解除。
两极分化加剧,差异化发展格局形成。虽然城商行整体向好,持续发展,但两极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这集中表现在:一是,规模差距进一步拉大,有的银行总资产突破3000亿元,但仍有一批城商行总资产在50亿元以下。二是,盈利水平进一步分化,少数城商行的ROA、ROE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银行水平,另有少数城商行仍处于亏损边缘。三是,质量指标差距显著。一部分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3%以下,少数城商行不良贷款率甚至低于1%;仍有部分城商行不良贷款率高达两位数。四是,经营管理品质分化加剧。部分城商行的经营管理品质不断提升,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水平,并被获准跨区域发展,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更是率先上市;还有一部分城商行则刚刚脱离困境,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组织架构、运作流程仍带有信用社痕迹。两极分化的加深也预示出未来城商行的发展格局是差异化、层次化,不同层次的城商行将分别朝着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特色银行和社区银行、微型银行的方向发展。
叩开资本市场大门,三家银行率先上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城商行上市问题在2007年得到突破。7月9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率先通过监管部门批准,成功叩开资本市场大门;10月18日,北京银行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三家城商行的成功上市具有重要意义,掀开城商行发展的新篇章。首先,三家城商行成功上市意味着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城商行已基本实现从信用社到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经营管理品质有很大提升,并获得公众投资者的认可;其次,三家城商行成功上市意味着资本市场大门向城商行打开,长期以来困扰城商行的资本补充难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三家城商行也将由此建立起长期资本补充机制;最后,三家城商行的成功上市还意味着城商行的改革已取得重大成果,城商行群体的品牌和影响力得到提升,为其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此,更多的城商行会朝着资本市场大门继往开来。
纷纷更名,谋求地域突破。2007年,城商行发展中的另一大亮点是纷纷更名。上世纪90年代,除上海银行外,城市商业银行均采用“所在城市名称”+“市商业银行”的命名模式。这一命名充分显现出城商行的地方银行色彩,对于城商行在当地开展业务、获得地方政府支持起到巨大作用。但随着经济金融发展的日益一体化,其弊端日益显现。这集中体现在:一是,地方色彩浓厚,地方政府支持的背后往往隐含地方政府的干预;二是,强烈的地方色彩不利于城商行跨区域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很难获得异地客户的认同。基于突破经营地域的考虑,2007年城商行掀起一股更名热潮。总结来看,城商行更名有四种模式:第一,直接去掉“ХХ市商业银行”中的“市商业”三个字,变为“ХХ银行”,比如宁波银行;第二,在省内联合重组的基础上,多家地市城市商业银行翻牌为省级城商行,并以省份名称命名,比如江苏银行;第三,单家城商行充分发挥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或以当地城市历史曾用名,或以当地城市历史上的银行名称来命名,比如富滇银行;第四,城商行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合并重组并更名,以深圳平安银行(由深圳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平安银行而来)为典型。鉴于跨区域发展这一大趋势,还会有更多的城商行谋求更名。
多管齐下,跨区域全面开花。多年前,笔者就曾撰文分析城商行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四大弊端,即不利于分散风险、不利于开拓业务并留住跨区经营的客户、不利于不良资产处置、不利于城商行开展创新。随着2005年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的设立,城商行跨区域经营“闸门”放开。2007年,城商行掀起一股跨区域经营大潮,呈现出“多管齐下,全面开花”的格局。概括来说,城商行跨区域已形成以下六种模式:
模式一,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这又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跨省设立分支机构,以上海银行为典型;二是,省内设立分支机构,如济南市商业银行在聊城设立分行;三是,在县域设立支行,如烟台市商业银行在龙口设立支行等。
模式二,省内联合重组,实现省内跨区经营。重组后的徽商银行和江苏银行分别实现了在安徽、江苏省内的跨区域经营。同属这种情况的还有新挂牌的吉林银行。
模式三,凭借大股东力量,先设异地代表处,然后升级为异地分行。以威海市商业银行为典型代表。
模式四,收购农信社或城信社,组建异地分支机构。2007年,锦州市商业银行和包头市商业银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跨区域经营。
模式五,参股异地城商行或城信社、农信社,间接实现异地跨区经营。典型的案例是南京银行入股日照市商业银行。
模式六,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等法人机构,达到异地跨区经营的目的。比如包头市商业银行设立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长春市商业银行设立吉林德惠长银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曲线”跨区经营。
重组大幕拉开,省内重组渐成趋势。长期受困规模和资本金限制的城商行一直有做大做强的内在冲动。省内联合重组无疑是一条便捷之路。通过省内城商行的联合重组,不仅可以迅速做大银行规模,解决长期困扰城商行的规模和资本金约束,还可实现省内金融资源的重新整合,提高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又能解决一些地市级政府因受财力所限而无力推进当地城商行实施财务重组从而潜在的退市问题。因此,自2006年安徽省率先重组省内城商行和城信社,成立徽商银行以来,多家省政府积极效仿。2007年,先后有江苏省、吉林省和宁夏自治区实现省内城商行的重组。2月14日,江苏省内10家城商行合并重组而成的江苏银行宣告成立。10月10日,中国银监会批准长春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吉林银行,并吸收合并吉林市商业银行和辽源城市信用社,吉林省初步实现对省内城商行和城信社的联合重组。而2007年底挂牌成立的宁夏银行,虽然是在银川市商业银行一家银行的基础上重组而成,其准备重组自治区内其它地方金融机构的意图非常明显。
资本市场催热金融股权,上市公司大批入股城商行。上市公司大批入股城商行是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为提升财务状况,补充资本金,大批城商行于2007年开展财务重组和增资扩股工作。而资本市场的繁荣,特别是三家城商行上市的示范效应,使得城商行股权受到众多上市公司的青睐。如表2所示,根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共有19家上市公司入股20家城商行。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入股城商行的意图有四:一是投资并获取高额回报;二是进入并经营金融产业;三是通过入股城商行为公司融资获取便利;四是制造市场看点,提升二级市场股价,配合增发等行为。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入股城商行带给城商行的更多的是“伤害”。很多情况下,银行被公司控制而沦为公司的“提款机”,德隆是典型。对此,城商行和有关监管机构需要高度重视。
抱团出击,联合合作显现新特色。2007年,城商行之间的联合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入,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这集中表现在:第一,合作对象更广。过去一年中,城商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甚至外资银行合作的案例日渐增多,并渐成趋势。比较典型的如平安银行牵头23家银行(包括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内)发起银团联合会。第二,合作内容更实。与以往合作侧重于信息交流和共享、培训研讨等不同,2007年城商行之间的合作更注重实质内容的业务合作。如浙江8家城商行联合推出“价值连城”新股申购理财产品等。第三,合作方式更新。除传统的业务合作联盟外,2007年还出现“入股+合作”、“产品开发”、“柜面通”、“技术开发”等形式。第四,合作范围更宽。2007年,一些城商行之间开展的合作逐步从单一业务走向全面合作。如山东省内13家城商行打造全面合作联盟。
瞄准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日渐清晰。中小企业业务是城商行的传统业务,也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但长期以来,城商行未能很好把握住机会,努力深化这一定位,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相反,有部分城商行甚至偏离这一定位,走上与大型银行争夺大客户、大项目的道路。市场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城商行的未来发展缺乏坚实基础,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日益削弱。值得庆幸的是,近两年来,城商行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举措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在2007年,大部分城商行努力瞄准中小企业和个人业务,不断开发新产品、完善业务流程、实施组织架构再造,提升服务水平,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这突出表现在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中小企业业务特色支行、与政府机构合作、与有经验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实施专门的方案或计划等方面。
探索资本补充新渠道,发行次级债成首选。资本补充渠道缺乏是制约城商行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目前国内可行的四种资本补充渠道(留存利润、增资扩股、上市和发行债务股本工具)中,受诸多因素限制,大多数城商行补充资本的渠道也就只能通过留存利润和增资扩股。这对于那些盈利能力较好的城商行是可行的。但对那些长期亏损或刚刚摆脱亏损边缘的城商行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增资扩股由于涉及到老股东的利益,操作起来往往比较麻烦。所以,一批城商行因此陷入“资本缺乏——业务发展受约束——盈利能力较低或亏损——无法增资扩股——资本金进一步缺乏”的恶性循环。2004年6月,《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发布,标志着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的政策障碍已被清除。但随后一段时间,仅有上海、北京、南京等少数城商行成功发行次级债。究其根源就在于相当部分城商行无法达到发行门槛。近两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加大对城商行的财务重组力度,加之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商行的财务状况有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城商行达到发行次级债的条件。2007年,莱芜市商业银行成功发行2亿元次级债,锦州市商业银行成功发行5亿元次级债,泰隆市商业银行成功发行2.4亿元次级债,温州银行发行5.5亿元次级债。这预示着次级债将成为城商行群体下一步补充资本的重要渠道。
2008年:压力重重,在分化中前行
总体而言,2008年城商行的发展将突出呈现六大特征,面临三大问题。
上市热情高涨,第二梯队继往开来。上市不仅是为了融资,也不仅仅是提升经营管理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起资本补充的长效、动态机制。这一点对于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尤为重要。因此,可以断言,不管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是否能够延续2007年的火爆,城商行的上市热情不会因此减少。这从媒体的公开报道中也可看出端倪。据报道,杭州银行、重庆银行、天津银行、温州银行等多家城商行已明确提出上市目标,并正在积极准备。2008年,城商行登陆资本市场仍是中国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一大看点。
经济金融区域化发展,跨区域或将迎来高峰。跨区域发展仍将是2008年城商行发展的一大亮点。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来看,打破地域概念,区域化、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因此,在经济金融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谋求跨区域发展是城商行的必然选择。当然,受监管政策和自身情况的限制,并非所有的城商行都可以通过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方式实现跨区域发展。这就决定了2008年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仍将以多种途径展开。那些已经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的城商行会加快网络布局步伐。其他城商行也将会积极通过联合重组、合作联盟、参股投资、收购兼并等不同方式实现跨区域发展的相同目的。2008年,城商行群体或将迎来跨区域发展的小高峰。
省内联合重组进行时,行业整合洗牌或来临。如果说徽商银行的成立拉开了城商行省内联合重组的序幕,那么江苏银行的成立则进一步激起各地成立省级城商行的热情。根据公开信息,截至目前已有多个省份明确提出整合省内城商行的计划。这包括,湖南省拟整合“五行一社”(指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五家城商行和邵阳城信社)为省级银行;黑龙江省拟将省内城商行整合为龙商银行;广西拟成立北部湾银行;河南省拟以郑州市商业银行为基础,组建中原银行;陕西、山西和河北也分别提出成立陕西银行、晋商银行和河北银行的计划。虽然目前判断成立省级城商行的效果为时尚早,但各省的冲动和热情已使省内联合重组成为一种潮流。而究竟哪些省级银行能率先面世也就成为2008年城商行发展的一大看点。与之同时,随着入世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银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综合化经营趋势已日渐明朗。在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相互进入壁垒逐步被打破,城商行两极分化和差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商行群体的重新整合和洗牌或将在2008年上演。
抱团出击是大趋势,联合合作将走向深入。外资银行加快布局、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和邮政储蓄银行全面挂牌,令城商行的未来发展面临巨大考验。特别是异地网络布局的缺乏使得城商行处于竞争劣势。即使是那些率先实现跨区域经营和上市的城商行亦将因异地网点的局限而在竞争中日益处于不利地位。这正是众多城商行热衷联合合作的原因所在。在生死考验之时,这种联合合作将会进一步走向深入,朝着更加多样化、广泛性、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2008年,类似平安银行牵头23家各种类型中小银行发起的合作联盟还会更多出现。
差异化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城商行在分化中前行。城商行群体拥有一百多个成员,单个成员之间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财务状况,抑或是经营管理水平都有巨大差异。这些城商行所在城市之间更是拥有不同经济结构、产业背景和发展模式。因此,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群体发展的必然结果。那种希望城商行按照同一模式发展壮大的想法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却行不通。随着一部分城商行或率先实现跨区域发展,或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或完成省内重组整合,城商行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并将在2008年得到进一步强化。城商行群体中的成员将分别朝着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特色银行、社区银行和微型精品银行的方向前进。对此,无论是监管机构、地方政府,还是城商行自身都必须正确对待。
引资引智意愿依然强烈,引入外资工作仍将持续。脱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城商行对于学习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希望借此加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同时,外资银行对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又有着强烈冲动,而参股投资现有中小金融机构无疑是最佳选择。因此,引入外资始终是城商行发展中的热门话题。2007年,青岛市商业银行成功引入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重庆银行则引入香港大新银行;成都市商业银行引入马来西亚丰隆银行;从而使城商行群体中引入外资的城商行数量达到12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2008年城商行引入外资态势仍将延续。徽商银行、包头商行、吉林银行、南昌市商业银行、洛阳市商业银行等多家城商行已明确提出引资计划,并着手实施。引入外资仍将是2008年城商行发展中令人期待的看点。
2008年,城商行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压力:美国次贷危机仍未结束,美国经济或将因此陷入衰退,中国经济亦难独善其身;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还会出台,行业和经济周期风险显现;紧缩货币政策仍有不小空间,流动性过剩或将发生逆转。在此背景下,城商行尤其要关注如下三大问题:
流动性问题。虽然目前尚未有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但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已使不少城商行的流动性吃紧。鉴于美国仍会大幅降息,我国紧缩货币政策将更多转向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或特种存款;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储蓄分流将不可逆转。因此,2008年,流动性问题将成为摆在许多城商行面前的首要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防止潜在风险转变为现实危机。
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摇摆不定,核心竞争力缺乏是制约城商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2008年,在宏观调控更加严厉的情况下,信贷紧缩既为城商行深化市场定位提供机遇,也为城商行坚持市场定位带来挑战。如何在信贷紧缩的前提下坚持并深化市场定位,不仅是关系到城商行短期盈利的大问题,更是关系到城商行长期生存发展的大问题。笔者认为,城商行应抓住机会,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深化在中小企业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方面的特色,做精做透,努力形成比较优势,进而确立起鲜明的市场定位。
信用风险问题。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每次宏观调控过后往往会伴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为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近年来政府已对房地产、电解铝、钢铁等过热行业出台多项严厉调控措施。同时,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的出口将会大幅下滑,加之人民币仍将保持上升态势,一些出口企业将会因此出现亏损。毫无疑问,2008年,房地产等行业和出口类企业的信用风险急剧上升。而政府换届也使得政府类信贷的信用风险隐患显现。这对于那些业务的地域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城商行来说,尤其需要高度关注。
(作者单位:上海银行)
2007年:整体向好,亮点频现
2007年,整个城商行群体呈现出“快速增长,整体向好,亮点频现”的发展格局,“更名、上市、跨区域、联合重组”是贯穿全年的四大亮点。具体来看:
拯救重组告一段落,退市警报基本解除。2007年,第五、六类城商行和当地地方政府抓住最后时机,通过各种方式展开拯救行动。除地方政府通常采用的不良贷款剥离和资产置换之外,一些地方还创新出了财务重组的新模式。典型的有:第一,地方政府与政策性银行共同推动模式。在银川市商业银行重组过程中,宁夏自治区政府借助国家开发银行6.5亿元政策性融资,授权宁夏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向银川市商业银行入股,增加银行资本金,实施股权重组,并化解不良资产。第二,引入大型国企对城商行实施控股重组。为对珠海市商业银行实施重组,珠海市政府引入了中石油,珠海市政府先出资20亿元,剥离珠海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然后实施增资扩股,中石油向珠海市商业银行出资20亿元作为资本金,持股86%,同时出资10亿元用于处置不良资产,从而达到财务重组的目的。经过一年的努力,第五、六类城商行的拯救重组成功告一段落,城商行群体长期存在的潜在退市风险基本解除。
两极分化加剧,差异化发展格局形成。虽然城商行整体向好,持续发展,但两极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这集中表现在:一是,规模差距进一步拉大,有的银行总资产突破3000亿元,但仍有一批城商行总资产在50亿元以下。二是,盈利水平进一步分化,少数城商行的ROA、ROE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银行水平,另有少数城商行仍处于亏损边缘。三是,质量指标差距显著。一部分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3%以下,少数城商行不良贷款率甚至低于1%;仍有部分城商行不良贷款率高达两位数。四是,经营管理品质分化加剧。部分城商行的经营管理品质不断提升,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水平,并被获准跨区域发展,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更是率先上市;还有一部分城商行则刚刚脱离困境,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组织架构、运作流程仍带有信用社痕迹。两极分化的加深也预示出未来城商行的发展格局是差异化、层次化,不同层次的城商行将分别朝着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特色银行和社区银行、微型银行的方向发展。
叩开资本市场大门,三家银行率先上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城商行上市问题在2007年得到突破。7月9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率先通过监管部门批准,成功叩开资本市场大门;10月18日,北京银行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三家城商行的成功上市具有重要意义,掀开城商行发展的新篇章。首先,三家城商行成功上市意味着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城商行已基本实现从信用社到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经营管理品质有很大提升,并获得公众投资者的认可;其次,三家城商行成功上市意味着资本市场大门向城商行打开,长期以来困扰城商行的资本补充难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三家城商行也将由此建立起长期资本补充机制;最后,三家城商行的成功上市还意味着城商行的改革已取得重大成果,城商行群体的品牌和影响力得到提升,为其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此,更多的城商行会朝着资本市场大门继往开来。
纷纷更名,谋求地域突破。2007年,城商行发展中的另一大亮点是纷纷更名。上世纪90年代,除上海银行外,城市商业银行均采用“所在城市名称”+“市商业银行”的命名模式。这一命名充分显现出城商行的地方银行色彩,对于城商行在当地开展业务、获得地方政府支持起到巨大作用。但随着经济金融发展的日益一体化,其弊端日益显现。这集中体现在:一是,地方色彩浓厚,地方政府支持的背后往往隐含地方政府的干预;二是,强烈的地方色彩不利于城商行跨区域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很难获得异地客户的认同。基于突破经营地域的考虑,2007年城商行掀起一股更名热潮。总结来看,城商行更名有四种模式:第一,直接去掉“ХХ市商业银行”中的“市商业”三个字,变为“ХХ银行”,比如宁波银行;第二,在省内联合重组的基础上,多家地市城市商业银行翻牌为省级城商行,并以省份名称命名,比如江苏银行;第三,单家城商行充分发挥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或以当地城市历史曾用名,或以当地城市历史上的银行名称来命名,比如富滇银行;第四,城商行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合并重组并更名,以深圳平安银行(由深圳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平安银行而来)为典型。鉴于跨区域发展这一大趋势,还会有更多的城商行谋求更名。
多管齐下,跨区域全面开花。多年前,笔者就曾撰文分析城商行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四大弊端,即不利于分散风险、不利于开拓业务并留住跨区经营的客户、不利于不良资产处置、不利于城商行开展创新。随着2005年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的设立,城商行跨区域经营“闸门”放开。2007年,城商行掀起一股跨区域经营大潮,呈现出“多管齐下,全面开花”的格局。概括来说,城商行跨区域已形成以下六种模式:
模式一,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这又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跨省设立分支机构,以上海银行为典型;二是,省内设立分支机构,如济南市商业银行在聊城设立分行;三是,在县域设立支行,如烟台市商业银行在龙口设立支行等。
模式二,省内联合重组,实现省内跨区经营。重组后的徽商银行和江苏银行分别实现了在安徽、江苏省内的跨区域经营。同属这种情况的还有新挂牌的吉林银行。
模式三,凭借大股东力量,先设异地代表处,然后升级为异地分行。以威海市商业银行为典型代表。
模式四,收购农信社或城信社,组建异地分支机构。2007年,锦州市商业银行和包头市商业银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跨区域经营。
模式五,参股异地城商行或城信社、农信社,间接实现异地跨区经营。典型的案例是南京银行入股日照市商业银行。
模式六,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等法人机构,达到异地跨区经营的目的。比如包头市商业银行设立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长春市商业银行设立吉林德惠长银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曲线”跨区经营。
重组大幕拉开,省内重组渐成趋势。长期受困规模和资本金限制的城商行一直有做大做强的内在冲动。省内联合重组无疑是一条便捷之路。通过省内城商行的联合重组,不仅可以迅速做大银行规模,解决长期困扰城商行的规模和资本金约束,还可实现省内金融资源的重新整合,提高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又能解决一些地市级政府因受财力所限而无力推进当地城商行实施财务重组从而潜在的退市问题。因此,自2006年安徽省率先重组省内城商行和城信社,成立徽商银行以来,多家省政府积极效仿。2007年,先后有江苏省、吉林省和宁夏自治区实现省内城商行的重组。2月14日,江苏省内10家城商行合并重组而成的江苏银行宣告成立。10月10日,中国银监会批准长春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吉林银行,并吸收合并吉林市商业银行和辽源城市信用社,吉林省初步实现对省内城商行和城信社的联合重组。而2007年底挂牌成立的宁夏银行,虽然是在银川市商业银行一家银行的基础上重组而成,其准备重组自治区内其它地方金融机构的意图非常明显。
资本市场催热金融股权,上市公司大批入股城商行。上市公司大批入股城商行是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为提升财务状况,补充资本金,大批城商行于2007年开展财务重组和增资扩股工作。而资本市场的繁荣,特别是三家城商行上市的示范效应,使得城商行股权受到众多上市公司的青睐。如表2所示,根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共有19家上市公司入股20家城商行。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入股城商行的意图有四:一是投资并获取高额回报;二是进入并经营金融产业;三是通过入股城商行为公司融资获取便利;四是制造市场看点,提升二级市场股价,配合增发等行为。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入股城商行带给城商行的更多的是“伤害”。很多情况下,银行被公司控制而沦为公司的“提款机”,德隆是典型。对此,城商行和有关监管机构需要高度重视。
抱团出击,联合合作显现新特色。2007年,城商行之间的联合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入,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这集中表现在:第一,合作对象更广。过去一年中,城商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甚至外资银行合作的案例日渐增多,并渐成趋势。比较典型的如平安银行牵头23家银行(包括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内)发起银团联合会。第二,合作内容更实。与以往合作侧重于信息交流和共享、培训研讨等不同,2007年城商行之间的合作更注重实质内容的业务合作。如浙江8家城商行联合推出“价值连城”新股申购理财产品等。第三,合作方式更新。除传统的业务合作联盟外,2007年还出现“入股+合作”、“产品开发”、“柜面通”、“技术开发”等形式。第四,合作范围更宽。2007年,一些城商行之间开展的合作逐步从单一业务走向全面合作。如山东省内13家城商行打造全面合作联盟。
瞄准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日渐清晰。中小企业业务是城商行的传统业务,也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但长期以来,城商行未能很好把握住机会,努力深化这一定位,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相反,有部分城商行甚至偏离这一定位,走上与大型银行争夺大客户、大项目的道路。市场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城商行的未来发展缺乏坚实基础,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日益削弱。值得庆幸的是,近两年来,城商行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举措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在2007年,大部分城商行努力瞄准中小企业和个人业务,不断开发新产品、完善业务流程、实施组织架构再造,提升服务水平,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这突出表现在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中小企业业务特色支行、与政府机构合作、与有经验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实施专门的方案或计划等方面。
探索资本补充新渠道,发行次级债成首选。资本补充渠道缺乏是制约城商行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目前国内可行的四种资本补充渠道(留存利润、增资扩股、上市和发行债务股本工具)中,受诸多因素限制,大多数城商行补充资本的渠道也就只能通过留存利润和增资扩股。这对于那些盈利能力较好的城商行是可行的。但对那些长期亏损或刚刚摆脱亏损边缘的城商行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增资扩股由于涉及到老股东的利益,操作起来往往比较麻烦。所以,一批城商行因此陷入“资本缺乏——业务发展受约束——盈利能力较低或亏损——无法增资扩股——资本金进一步缺乏”的恶性循环。2004年6月,《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发布,标志着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的政策障碍已被清除。但随后一段时间,仅有上海、北京、南京等少数城商行成功发行次级债。究其根源就在于相当部分城商行无法达到发行门槛。近两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加大对城商行的财务重组力度,加之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商行的财务状况有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城商行达到发行次级债的条件。2007年,莱芜市商业银行成功发行2亿元次级债,锦州市商业银行成功发行5亿元次级债,泰隆市商业银行成功发行2.4亿元次级债,温州银行发行5.5亿元次级债。这预示着次级债将成为城商行群体下一步补充资本的重要渠道。
2008年:压力重重,在分化中前行
总体而言,2008年城商行的发展将突出呈现六大特征,面临三大问题。
上市热情高涨,第二梯队继往开来。上市不仅是为了融资,也不仅仅是提升经营管理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起资本补充的长效、动态机制。这一点对于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尤为重要。因此,可以断言,不管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是否能够延续2007年的火爆,城商行的上市热情不会因此减少。这从媒体的公开报道中也可看出端倪。据报道,杭州银行、重庆银行、天津银行、温州银行等多家城商行已明确提出上市目标,并正在积极准备。2008年,城商行登陆资本市场仍是中国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一大看点。
经济金融区域化发展,跨区域或将迎来高峰。跨区域发展仍将是2008年城商行发展的一大亮点。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来看,打破地域概念,区域化、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因此,在经济金融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谋求跨区域发展是城商行的必然选择。当然,受监管政策和自身情况的限制,并非所有的城商行都可以通过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方式实现跨区域发展。这就决定了2008年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仍将以多种途径展开。那些已经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的城商行会加快网络布局步伐。其他城商行也将会积极通过联合重组、合作联盟、参股投资、收购兼并等不同方式实现跨区域发展的相同目的。2008年,城商行群体或将迎来跨区域发展的小高峰。
省内联合重组进行时,行业整合洗牌或来临。如果说徽商银行的成立拉开了城商行省内联合重组的序幕,那么江苏银行的成立则进一步激起各地成立省级城商行的热情。根据公开信息,截至目前已有多个省份明确提出整合省内城商行的计划。这包括,湖南省拟整合“五行一社”(指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五家城商行和邵阳城信社)为省级银行;黑龙江省拟将省内城商行整合为龙商银行;广西拟成立北部湾银行;河南省拟以郑州市商业银行为基础,组建中原银行;陕西、山西和河北也分别提出成立陕西银行、晋商银行和河北银行的计划。虽然目前判断成立省级城商行的效果为时尚早,但各省的冲动和热情已使省内联合重组成为一种潮流。而究竟哪些省级银行能率先面世也就成为2008年城商行发展的一大看点。与之同时,随着入世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银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综合化经营趋势已日渐明朗。在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相互进入壁垒逐步被打破,城商行两极分化和差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商行群体的重新整合和洗牌或将在2008年上演。
抱团出击是大趋势,联合合作将走向深入。外资银行加快布局、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和邮政储蓄银行全面挂牌,令城商行的未来发展面临巨大考验。特别是异地网络布局的缺乏使得城商行处于竞争劣势。即使是那些率先实现跨区域经营和上市的城商行亦将因异地网点的局限而在竞争中日益处于不利地位。这正是众多城商行热衷联合合作的原因所在。在生死考验之时,这种联合合作将会进一步走向深入,朝着更加多样化、广泛性、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2008年,类似平安银行牵头23家各种类型中小银行发起的合作联盟还会更多出现。
差异化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城商行在分化中前行。城商行群体拥有一百多个成员,单个成员之间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财务状况,抑或是经营管理水平都有巨大差异。这些城商行所在城市之间更是拥有不同经济结构、产业背景和发展模式。因此,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群体发展的必然结果。那种希望城商行按照同一模式发展壮大的想法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却行不通。随着一部分城商行或率先实现跨区域发展,或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或完成省内重组整合,城商行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并将在2008年得到进一步强化。城商行群体中的成员将分别朝着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特色银行、社区银行和微型精品银行的方向前进。对此,无论是监管机构、地方政府,还是城商行自身都必须正确对待。
引资引智意愿依然强烈,引入外资工作仍将持续。脱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城商行对于学习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希望借此加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同时,外资银行对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又有着强烈冲动,而参股投资现有中小金融机构无疑是最佳选择。因此,引入外资始终是城商行发展中的热门话题。2007年,青岛市商业银行成功引入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重庆银行则引入香港大新银行;成都市商业银行引入马来西亚丰隆银行;从而使城商行群体中引入外资的城商行数量达到12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2008年城商行引入外资态势仍将延续。徽商银行、包头商行、吉林银行、南昌市商业银行、洛阳市商业银行等多家城商行已明确提出引资计划,并着手实施。引入外资仍将是2008年城商行发展中令人期待的看点。
2008年,城商行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压力:美国次贷危机仍未结束,美国经济或将因此陷入衰退,中国经济亦难独善其身;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还会出台,行业和经济周期风险显现;紧缩货币政策仍有不小空间,流动性过剩或将发生逆转。在此背景下,城商行尤其要关注如下三大问题:
流动性问题。虽然目前尚未有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但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已使不少城商行的流动性吃紧。鉴于美国仍会大幅降息,我国紧缩货币政策将更多转向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或特种存款;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储蓄分流将不可逆转。因此,2008年,流动性问题将成为摆在许多城商行面前的首要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防止潜在风险转变为现实危机。
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摇摆不定,核心竞争力缺乏是制约城商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2008年,在宏观调控更加严厉的情况下,信贷紧缩既为城商行深化市场定位提供机遇,也为城商行坚持市场定位带来挑战。如何在信贷紧缩的前提下坚持并深化市场定位,不仅是关系到城商行短期盈利的大问题,更是关系到城商行长期生存发展的大问题。笔者认为,城商行应抓住机会,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深化在中小企业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方面的特色,做精做透,努力形成比较优势,进而确立起鲜明的市场定位。
信用风险问题。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每次宏观调控过后往往会伴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为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近年来政府已对房地产、电解铝、钢铁等过热行业出台多项严厉调控措施。同时,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的出口将会大幅下滑,加之人民币仍将保持上升态势,一些出口企业将会因此出现亏损。毫无疑问,2008年,房地产等行业和出口类企业的信用风险急剧上升。而政府换届也使得政府类信贷的信用风险隐患显现。这对于那些业务的地域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城商行来说,尤其需要高度关注。
(作者单位:上海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