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杀手案”,一笔糊涂账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曼达·玛利亚·诺克斯

  好莱坞影星马特·戴蒙主演的新片《静水城》日前在北美地区上映。影片讲述一名中年男子跨国营救含冤入狱的女儿的故事。导演麦卡锡称,此片的灵感来自14年前轰动一时的“天使杀手案”。
  2007年,20岁的美国女生阿曼达·玛利亚·诺克斯在意大利留学时,被控与男友一起杀害室友。因她有着天使般美丽面孔,这一案件被称为“天使杀手案”。此案牵涉美、英、意三国,案情扑朔迷离,审判一波三折。麦卡锡说,他被诺克斯顽强不屈的斗志感动。但诺克斯并不领情,批评影片“以牺牲我的声誉为代价,未经同意就窃取了我的故事”。

命案现场惨不忍睹


  2007年11月2日,意大利小城佩鲁贾警方接到诺克斯的报警电话。她说,自己和意大利男友索莱西托在午夜12时左右回到她租的房子,发现前门开着,窗户被打破了,厕所里有血,打电话给室友、英国留学生克尔彻也打不通。
  佩鲁贾一向治安良好,据称此前已有20年没发生过命案。警局派了两个负责调查邮件失窃之类案件的警员去现场看看。他们到达现场后打开克尔彻卧室门,见她半裸着躺在地上,身上盖着羽绒被,内衣、牛仔裤、外套散落一地,墙壁和地上到处都是飞溅的血迹,整个房间弥漫着血腥味,场面惨不忍睹。
  法医的尸检报告显示,克尔彻的死亡时间是在11月1日晚上9时至次日凌晨4時之间。她全身有47处伤痕,脖子上有3处刀伤和瘀痕,死前曾被人掐住脖子,还遭到强奸。凶手用利刃割破她的咽喉,但她的最终死因是窒息。
  据朋友回忆,11月1日晚6时左右,克尔彻在朋友家吃完饭后就回家了,再未出过门,直到被发现死亡。虽然现场有财物丢失,像是因盗杀人,但警方还是把诺克斯和索莱西托都带回警局盘问。
英国女留学生克尔彻。

  起初,诺克斯说自己案发当晚在男友家,两人一起吸大麻,还在电脑上看电影,没见过克尔彻。可专家鉴定,当晚电脑根本没打开过。诺克斯又改了口供,说她当晚回到自己的房子,看到自己打工酒吧的老板卢蒙巴进了克尔彻的房间,捅死了克尔彻。警方立即逮捕了卢蒙巴。但很快,有人证明卢蒙巴当晚在酒吧工作,没有作案机会。
  诺克斯一再更改口供,特别是对卢蒙巴的不实指控,让警方对她和索莱西托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尤其是警方在调查中发现了许多疑点。比如,克尔彻被害后,同住的另一名室友伤心不已,诺克斯却没有流泪,还被媒体拍到她与男友在案发现场外频繁接吻的画面。案发次日,两人曾到内衣店购物,店员听到他们不停地讨论前一晚的刺激性爱过程。克尔彻的父亲从英国赶来处理丧事,他也向警方提供了一条线索:女儿曾多次在电话中抱怨诺克斯喜欢带男友回来过夜,索莱西托常用暧昧的话语挑逗自己。案发后第五天,佩鲁贾警方宣布找到了凶手,并正式逮捕了诺克斯和索莱西托。

“乖乖女”变成了“女魔鬼”


  诺克斯会是凶手?很多人觉得“不像”。
  1987年,诺克斯出生于美国西雅图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在梅西百货做财务副总监。15岁那年,诺克斯与家人到意大利度假,并喜欢上这个国家。2007年9月,已是华盛顿大学学生的诺克斯申请到意大利做交换生,将在佩鲁贾学习一年意大利语。她和22岁的英国女生克尔彻成了室友。
  在旁人眼中,漂亮而活泼的诺克斯是典型的美国女孩。她喜欢参加各种派对,在校园里小有名气。但也有女生说,诺克斯为人圆滑,只对异性表现出好感,喜欢用魅惑的眼神回应陌生男子的搭讪,同学称她“狐狸般的诺克斯”。入学不久,诺克斯和克尔彻参加了一场音乐会,一名英俊的意大利男生坐在诺克斯的身旁,他就是索莱西托,就读计算机专业。诺克斯和他迅速坠入爱河。就在她憧憬未来时,命案发生了。
  2007年11月下旬,命案现场的DNA检测报告出来了。警方锁定了第三个“更像罪犯”的黑人男子。他叫盖德,是诺克斯楼下邻居的朋友,曾几次遭偷窃指控,但没有被定罪。死者的枕头上有他的血手印,地上有他染血的脚印。案发后盖德逃到了德国,后因在火车上逃票被捕,又被引渡回意大利。他向意大利警方声称,自己当晚与克尔彻在她的房间约会,后来他上厕所时听到有人闯进房间并伤害她,自己还“跟那个男人打了起来”,但自己没有杀人。
  警方没信,加大审讯力度,盖德随后选择快速审判程序。2008年10月,他被判性侵和杀人罪名成立,获刑30年。他承认在案发当晚闯入克尔彻房间,刺伤她的喉咙并实行性侵,还用沾满鲜血的毛巾闷死了她。
  但诺克斯和索莱西托并没有因此脱罪。2007年12月,警方在索莱西托家搜出一把用漂白水洗过的小刀,刀柄上有诺克斯的DNA,刀刃上则有死者的DNA。半个月后,警方又在死者内衣的金属扣上发现了诺克斯的DNA,还掌握了诺克斯与索莱西托当晚出现在房子门口的监控画面。
左图:诺克斯。中图:索莱西托。右图:盖德。
意大利警方搜查案发现场。
意大利警方公开的证据照片。
2015年,意大利最高法院作出无罪的最终裁定,诺克斯(前)如释重负。

  佩鲁贾检方把两人推上了被告席,向陪审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索莱西托喜欢玩多人性游戏,诺克斯为取悦男友只好接受。案发当晚,两人在公寓吸大麻,还把有一面之缘的盖德也拉入疯狂的性游戏。后来,诺克斯想让克尔彻也加入,被生性保守的克尔彻拒绝。恼火的诺克斯等人按住克尔彻的双手和脖子,将其强奸后用刀刺伤,又用被子盖住,任凭她在痛苦中流血而死。2009年年底,诺克斯与索莱西托分别被判26年和25年徒刑。检察官称诺克斯为“女魔鬼”。

一次又一次翻案


  2010年4月,诺克斯和索莱西托提出上诉。8个月后,上诉法院受理了案件。
  7位美国法医专家表示,该案的物证存在纰漏。比如,刀上发现的DNA极少,也未检测到血液痕迹,这很难解释。上诉法院指派的检测专家也在报告中称,警方在收集证据时未遵循相关标准,让证物被环境污染,无法成为有效证据。另外,一位犯罪学教授通过测试发现,在索莱西托家中发现的那把6.5英寸的刀,比通过现场痕迹鉴定推断的真正凶器大了1/4。诺克斯表示,自己曾用这把刀做饭,难免会有自己的DNA。当年6月,诺克斯的辩护律师还提供了一份证言,称狱中的盖德曾说,诺克斯和索莱西托没有杀人。
  诺克斯终于等到了翻案。2011年10月3日,上诉法院宣布她与男友没有犯杀人罪,但犯了作假证诽谤卢蒙巴的罪,判处3年徒刑。此时她已经坐牢3年多,所以当场释放。她和家人走出法院时,有人报以掌声,也有人高喊“法律尊严被践踏”。
  出狱后的诺克斯迅速回到美国,准备开始新的人生。让她意想不到的是,2013年3月,意大利最高法院再次推翻无罪判决,下令重审。当年9月,因原审的佩鲁贾法院地方太小,无法容下太多听审的人,案子就转到佛罗伦萨法院审理。2014年2月,审判团经过12小时争论,维持了有罪的最初判决,索莱西托仍判处25年徒刑,诺克斯被认定动刀杀人,加刑到28年半。这次审判,诺克斯始终没到意大利出庭。
  获刑的两人又再次上诉。这一次,美国舆论几乎一面倒地支持诺克斯,更有美国参议员发声明,称对意大利方面非常失望,并将继续密切关注此案的进展。2015年3月,意大利最高法院做出最终裁定:无罪。诺克斯发布了一个声明,说自己终于解脱了。
  这起牵涉多国的案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刑事案,美意两国民众更是就意大利司法制度是否公正展开激烈争论。诺克斯也就此成为热点人物。2013年,一家出版社以400万美元(约合2586万元人民币)买下她写的自传《等待被听到》版权,出版后成了畅销书。她最终脱罪后,奈飞于2016年拍了一部以她名字为名的纪录片。她还经常上访谈节目,俨然成了维护司法公正的代言人。2020年,她和作家克里斯多夫·罗宾逊结婚。
  与诺克斯相比,索莱西托低调得多,几乎早已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在一些意大利人看来,整起案件中意大利法院受到美国的种种压力,司法独立受到了损害,只因为诺克斯是个美国人。而案件中最“安静”的则是盖德,他在乖乖地坐牢。他只是一个失业又有前科的非洲移民,没有人会费心去为他弄清是不是真的還有另一个杀手。
  阿曼达·玛利亚·诺克斯
  1987年生,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2007年作为交换生赴意大利学习期间,与男友卷入一起奸杀案,一审获刑26年,屡经改判,2015年终审判决无罪。2021年,因电影《静水城》再度受到关注。
其他文献
几年前,一位批评家写过一篇很出色的分析萧红创作的论文,在篇首她曾经大发感慨,认为萧红长时间吸引着读者深情的关注,“似乎主要不是由于她的文字魅力,而是由于她富于魅力的性情和更富魁力的个人经历——尤其是情感经历。”(赵园《论小说十家》)这段话道出了一种真实的阅读期待。特别是对如今的年轻读者而言,作品中反映的历史真实远不如浸润在作品中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其他个人因素更引发兴趣。    既然人们对她的兴趣多
《电子银行》是一本比较系统地介绍美国银行金融界应用电子计算机的情况和经验的书。此书通过对银行信用卡(Credit Card)、自动柜员机(Automatic Teller Machine)、家庭银行(Home Banking)等新兴金融业务的介绍,简洁而清晰地向关心经济与金融的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货币形态已演进到以电子化为特征的新阶段。  在电子化为特征的货币形态下人们——政府、企业、个人——
读到叶秀山先生的《没有时尚的时代?——论“后现代”思潮》(载《读书》一九九四年第二期)。他把“后现代”理解为“没有‘时尚’的时代”,“没有‘时尚’的世界”,颇有新意。对“post”这个词的破释(它“不仅有时间上的前后,而且有意义上的正反。”)亦很有趣儿。这里谈谈我的想法。  后现代哲学破坏了理性,原来占统治地位的一元理性被多元化,原来人们共同崇尚的社会性时尚也被多元化或被分割。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理性
2013年1月11日,法国战机飞临马里上空,这个长期动荡不宁、处于分裂状态的西非国家,一夜之间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1月16日,法国陆军抵达马里的迪亚巴雷镇附近,首次对两天前占据该镇的马里反政府武装发起进攻。19日,法国防长德勒里昂宣布,法国派往马里的地面部队人数已有1800人,最终兵力可能超出2500人。  这个前法属国家硝烟四起,法国又一次扮演了积极的“宪兵”角色。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两年前的利
近日读到中年诗人孙银标的诗集《豪华的忧虑》,不禁深为其直面人生、拥抱生活的气度和寓理于情、清淡恬然的风格所吸引。  或许由于作者长期在基层从事宣传工作,奔波于城乡结合部之故,职业习惯常常驱使他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的悲喜剧进行剖析和思考,反射于他素来爱好、即使从政也不愿放弃的诗歌创作中,也便无处不染上这种思维的印痕了。那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生活主人翁的责任心。  书名《豪华的忧虑》,显然是以诗
早逝的才子梁遇春,只有机会写出两本散文,其中之一便是《春醪集》。他在那里把人生看成“偷饮了春醪”醉中做出的好梦,颇为感叹地说:“再过几十年,当酒醒帘幕低垂,擦着惺忪睡眼时节,我的心境又会变成怎么样子,我想只有上帝知道罢。我现在是不想知道的。我面前还有大半杯未喝进去的春醪。”其时他寓居在上海真如,那是远离灯红酒绿的偏僻一隅,若说沉醉,也只有醉于文字。这种处境之可怜,才子是知道的:“只是说几句梦话”令
鲁迅曾说过:“在年轻时候,读了伟大的文学者的作品,虽然敬服那作者,然而总不能爱的,一共有两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一个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还有一个,就是但丁。说是读《神曲·炼狱篇》时,见“有些鬼魂还在把很重的石头,推上峻峭的岩壁去。这是极吃力的工作,但一松手,可就立刻压烂了自己。不知怎地,自己也好像很是疲乏了。于是我就在这地方停住,没有能够走到天国去。”每当我捧起《神曲》,就想起鲁迅这番话
2011年末,当微博上各路神圣开始关注雾霾这个话题且聊得不亦乐乎之时,我老家所在的北方小城每天早上依然有无数人在寒冷的冬天坚持晨练。2012年初,当央视终于公开报道“未来北方地区雾霾严重”之时,我正在北方小城收拾行囊,准备南下回到那春暖花开的第二故乡。  至于雾霾这个问题,我一点儿也不在意,反正我就要回到南方去了,那个滨海城市天蓝蓝海灰灰,雾霾什么的,爱谁谁。  如果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我没有被家人生
喜马拉雅山脉顿成汪洋,里约热内卢基督像轰然倒塌,旧金山金门大桥顷刻断裂,人类在火山、地震和洪水中挣扎求生……这是2009年美国灾难片《2012》所描绘的世界末日景象。影片上映后,世界将在2012年走到尽头的说法甚嚣尘上。而各地发生的一系列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也加剧了不少人心中的“末日恐慌”: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
军事链接    在军事上,伊朗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境内有两支有着同样军队建制的武装系统。一个是伊朗国防军,也称伊朗武装部队,另一个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前者拥有30余万人的军队,而革命卫队目前拥有近13万武装人员,也有自己的陆军、海军和空军,是一支与伊朗国防军平等的武装力量,后者对稳固伊斯兰政权的意义更大。伊朗国防军与革命卫队并存的体制实际上是国家武装力量与宗教武装力量的并存和结合。国家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