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染行业因为高能耗、高排放而一直为人诟病,其两化融合的过程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柯桥印染企业的两化融合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说 起印染行业,可能很多人都会
皱着眉摇头。原因无他,印染业给人的印象是个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行业。就是这样一个“不讨人喜”的印染业却是浙江省的重要产业之一。
为了摘掉高能耗、高排放的“帽子”,浙江省决定给印染业移植一颗信息化“心脏”:大力推进印染业两化融合进程。两化融合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魔力”已经无需赘言,而其与印染业的结合,又将碰撞出怎样绚烂的火花?为此,记者走进绍兴市柯桥区(原绍兴县)这个闻名遐迩的“轻纺之都”,跟随迎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亦根一探究竟。
《信息化建设》:浙江省这几年一直在抓印染业的两化融合工作,迎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两化融合建设的?
徐亦根:我们企业是2013年3月投产的新企业。董事长傅双利在企业建立初期就说过,以前印染厂的形象是两根大烟囱,一根是燃煤锅炉排放的黑烟,一根是定型机排放的白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两根烟囱淘汰。正是因为董事长有这样的决心,加上新企业并没有什么历史包袱,所以我们从还没开始正式投产就已经有了相应的工作规划。
《信息化建设》:确实如此,很多时候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工作就是一把手工程。那么请问迎丰的两化融合工作主要在哪些方面展开?
徐亦根:我们主要在生产管理和生产设备两方面进行两化融合工作。先说生产管理方面,核心工作就是委托第三方信息技术企业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一套ERP系统。通过这套ERP系统,每一匹白坯布从进厂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能在系统平台上看到。这就将传统印染行业看得见的流水线,变成了电脑里看不见的流水线。此外,我们还委托联通搭建了管理平台,员工的考勤、工厂内消费,车辆外出时候的实时定位,安保人员的巡更情况等信息都能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减少了管理死角。
在生产设备方面,我们从国外引进了90套染缸自动化系统,每套价值100余万元。每套设备上都带有信息化控制模块,能自动监控染缸内的温度、水洗时间等一些关键信息。此外,我们还有自动化秤料系统。在传统的秤料配比工艺中,整个过程都是人工完成,精度低、人为因素影响大、劳动强度大、操作环境恶劣、小样对生产的指导性差、技术档案和资料完全靠人工的经验积累与人工记录,无法实现技术档案的电脑信息化管理,不能完成技术数据的在线调用与核对。因此,在生产中时常产生颜色不准或符样达不到要求的情况,造成需要多次返工才能出厂,不但容易出现延时交货的情况,而且浪费较多人力和物力。实现自动化秤料系统后,工人将配方输入电脑,电脑会根据秤料量对染料仓库进行控制,机械臂就能按要求自动地把染料供给到料桶上。
《信息化建设》:我们知道印染行业高耗能、高排放的缺点一直让人头疼,这个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徐亦根:对于节能减排,除了企业自发的动力外,更需要建立倒逼机制。柯桥区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印染企业排污的监管、治理和查处力度,对印染企业新鲜水取水量、中水回用率、COD污水排放等环保指标作为约束性刚性指标,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和相应的奖罚措施,严格限制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禁止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加快淘汰印染行业落后产能,形成完善的倒逼机制。就迎丰而言,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染缸的自动化系统。相较于传统的生产方式,现在的自动化设备不仅能精确控制染色过程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还能自动完成清洗过程的清污水转换,大大提高了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信息化建设》:听完您的介绍,我大致对印染业的两化融合有了一定了解。那迎丰在这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徐亦根:困难自然是存在的,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与信息共享两个方面。就人才而言,首先是高端人才缺乏,这些人才往往都聚集在大城市,相对来说,柯桥无论从城市吸引力还是从个人待遇、发展机遇都无法与大城市相比;其次是人员流动性大,往往好不容易招来一个信息化主管,做不到两三年就会跳槽,这就导致了我们的长期计划无法顺利开展。此外,这样频繁的人员流动,对于商业机密的保护来说也是个噩梦,因为他们对于企业的关键信息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在信息共享方面,我们目前的生产信息还无法自动共享至ERP系统中,这个过程仍然需要人工录入。
《信息化建设》:这两个问题在两化融合工作中并不罕见,迎丰的应对措施又是什么?
徐亦根:针对人才缺乏问题,我们希望能与高校或是相关协会合作,建立人才库,或者高薪聘请职业CIO,帮助培养、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针对信息共享问题,我们正在抓紧对ERP进行改造,相信不久之后就能实现生产数据实时自动录入了。
说 起印染行业,可能很多人都会
皱着眉摇头。原因无他,印染业给人的印象是个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行业。就是这样一个“不讨人喜”的印染业却是浙江省的重要产业之一。
为了摘掉高能耗、高排放的“帽子”,浙江省决定给印染业移植一颗信息化“心脏”:大力推进印染业两化融合进程。两化融合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魔力”已经无需赘言,而其与印染业的结合,又将碰撞出怎样绚烂的火花?为此,记者走进绍兴市柯桥区(原绍兴县)这个闻名遐迩的“轻纺之都”,跟随迎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亦根一探究竟。
《信息化建设》:浙江省这几年一直在抓印染业的两化融合工作,迎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两化融合建设的?
徐亦根:我们企业是2013年3月投产的新企业。董事长傅双利在企业建立初期就说过,以前印染厂的形象是两根大烟囱,一根是燃煤锅炉排放的黑烟,一根是定型机排放的白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两根烟囱淘汰。正是因为董事长有这样的决心,加上新企业并没有什么历史包袱,所以我们从还没开始正式投产就已经有了相应的工作规划。
《信息化建设》:确实如此,很多时候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工作就是一把手工程。那么请问迎丰的两化融合工作主要在哪些方面展开?
徐亦根:我们主要在生产管理和生产设备两方面进行两化融合工作。先说生产管理方面,核心工作就是委托第三方信息技术企业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一套ERP系统。通过这套ERP系统,每一匹白坯布从进厂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能在系统平台上看到。这就将传统印染行业看得见的流水线,变成了电脑里看不见的流水线。此外,我们还委托联通搭建了管理平台,员工的考勤、工厂内消费,车辆外出时候的实时定位,安保人员的巡更情况等信息都能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减少了管理死角。
在生产设备方面,我们从国外引进了90套染缸自动化系统,每套价值100余万元。每套设备上都带有信息化控制模块,能自动监控染缸内的温度、水洗时间等一些关键信息。此外,我们还有自动化秤料系统。在传统的秤料配比工艺中,整个过程都是人工完成,精度低、人为因素影响大、劳动强度大、操作环境恶劣、小样对生产的指导性差、技术档案和资料完全靠人工的经验积累与人工记录,无法实现技术档案的电脑信息化管理,不能完成技术数据的在线调用与核对。因此,在生产中时常产生颜色不准或符样达不到要求的情况,造成需要多次返工才能出厂,不但容易出现延时交货的情况,而且浪费较多人力和物力。实现自动化秤料系统后,工人将配方输入电脑,电脑会根据秤料量对染料仓库进行控制,机械臂就能按要求自动地把染料供给到料桶上。
《信息化建设》:我们知道印染行业高耗能、高排放的缺点一直让人头疼,这个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徐亦根:对于节能减排,除了企业自发的动力外,更需要建立倒逼机制。柯桥区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印染企业排污的监管、治理和查处力度,对印染企业新鲜水取水量、中水回用率、COD污水排放等环保指标作为约束性刚性指标,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和相应的奖罚措施,严格限制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禁止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加快淘汰印染行业落后产能,形成完善的倒逼机制。就迎丰而言,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染缸的自动化系统。相较于传统的生产方式,现在的自动化设备不仅能精确控制染色过程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还能自动完成清洗过程的清污水转换,大大提高了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信息化建设》:听完您的介绍,我大致对印染业的两化融合有了一定了解。那迎丰在这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徐亦根:困难自然是存在的,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与信息共享两个方面。就人才而言,首先是高端人才缺乏,这些人才往往都聚集在大城市,相对来说,柯桥无论从城市吸引力还是从个人待遇、发展机遇都无法与大城市相比;其次是人员流动性大,往往好不容易招来一个信息化主管,做不到两三年就会跳槽,这就导致了我们的长期计划无法顺利开展。此外,这样频繁的人员流动,对于商业机密的保护来说也是个噩梦,因为他们对于企业的关键信息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在信息共享方面,我们目前的生产信息还无法自动共享至ERP系统中,这个过程仍然需要人工录入。
《信息化建设》:这两个问题在两化融合工作中并不罕见,迎丰的应对措施又是什么?
徐亦根:针对人才缺乏问题,我们希望能与高校或是相关协会合作,建立人才库,或者高薪聘请职业CIO,帮助培养、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针对信息共享问题,我们正在抓紧对ERP进行改造,相信不久之后就能实现生产数据实时自动录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