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典文学典故的运用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fs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故”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其典故意指过去的礼仪制度,与今意不同。用典,在古代叫“用事”。广义的典故,指“典例故实”,狭义的“典故”,则专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国学中的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大类,即所谓的“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两类。
  
  一.语典
  
  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说:“读古人诗多,意所喜处,诵忆之久,往往不觉误用为己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广泛流传的名句。而这之前陆游《马上作》诗有“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早还有晚唐诗人吴融《途中见杏花》诗“一枝红杏出墙来,墙外行人正独愁。”王勃《腾王阁序》中最有名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南朝诗人庾信的《马射赋》中早就初露端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由于学习前人的诗作,在自己的创作中也必然会有意无意的袭用和化用前代或他人的成句;这不仅是创作中的客观存在,更是值得注重的一种创作手法。
  语典运用分为袭用和化用两种。
  袭用。袭用是指有明显承袭痕迹的句子,上面所提到的例子就是。还有比如南朝乐府诗有:“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杨叛儿〉)李白袭其句为:“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袭用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要过头,应用得恰到好处,,灵活变化。若过多过滥,则成为弊端。
  化用。化用是借前人或他人的成句而化如己出;也可以说是语典的活用。如:南齐江淹《拟汤惠休》中“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就是化用曹丕:《秋胡行》中的“朝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的句子。
  袭用和化用作为一中创作手法在对联中最为常见:黄奎光题通海海潮寺联“海色澄清,云雾荡开天地憾;潮声汹涌,波涛洗尽古今愁”和苏东坡题黄鹤楼联:“大江东去,云雾荡开天地憾;紫气西来,波涛洗尽古今愁”。杨虎城题西安革命公园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和章士钊题戴笠挽联:“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名满天下,谤满天下”。刘果斋题兰州五泉山联:“白鸟忘机,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和刘海粟自题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创作者如果不是刻意袭用他人成句,那么在他记忆的词库中喷薄而来或娓娓而出的句子和他人一般不完全相同且立意也不一样,也就常常给人似曾相识又别有情致的感觉。这样的袭用和化用就创作者而言属于有意无意之间,有时甚至就是出于己意与古人暗合也未可知。就鉴赏者而言,则会从相互联系和比较中平添几分观赏、评价的情趣。
  
  二.事典
  
  运用典故,是古典文学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相当丰富,古典文学创作色彩斑斓,相当繁荣。作者在读书丰富自己学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有时为了含蓄蕴籍,扩大意味,以少总多,运用典故,乃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
  事典所引古代故事,通常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小说故事和诗文掌故等。现举梁代庾信《拟咏怀》诗为例: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此诗中用了三个历史故事。“秋风”一句用苏武牧羊的故事,“寒水”一句用荆轲易水诀别(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故事,“谁言”一句用项羽兵败四面楚歌的故事。诗中前两个典故,暗喻诗人自己入北周难返梁之悲,后一个典故则是暗喻梁朝的衰败。此三典,诗人虽不直达情志,但令人感而可知,确实起到了言少意多、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文人诗歌的一大特点。
  关于用典的形式,古人有“直用”、“反用”、“暗用”、“正用”、“借用”等多种形式。下面介绍几种常用形式。
  1.正用与反用
  所谓正用,就是正面运用原典的意义;所谓反用,是就原典反其意而用之。如李商隐的《贾生》诗云: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能。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史上曾有贾生向汉文帝谈论长生鬼神之事。李商隐没有正面运用这个历史故事,而是说汉文帝听得入神,以致离开了自己的原席,但汉文帝不是关心天下的苍生,而是关心他自己的长生,枉费了贾谊的才学了。这就对原来的史实作了反用。诗人用此典故,意在感伤自己的怀才不遇——只把他作为诗人看待,而忽略了他的政治抱负。而王安石的《贾生》诗便是正用了,诗云: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此诗看起来似与李诗针锋相对,其实诗中却是寄托了对更多怀才不遇的“公卿”遭遇的不平。
  2.明用和暗用
  明用即是在诗歌中一看就知道,不知此典就读不懂寓意,如以上举例皆是明用。暗用指在诗歌中,即使读者不知诗人在用典,也能读得懂,即所谓“故事之语意,而不显其名迹。”
  用明典要妥贴、工稳。用的好,言简易赅,语断情长;否则,犹如猜字谜,令人生厌。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下片:“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柳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人用了三个典故,即用西晋张季鹰思故乡的莼羹、鲈鱼,弃官而去之典,用三国时的许汜(投降派)之典,用东晋桓温见前栽柳树长大而发感慨之典,这在历史上本来毫无关系的事情,经词人巧妙串连引用,遂发挥了言少意多的作用,将满腔难以言说的情怀,表现得委婉曲折,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用典的艺术。
  古人很注重暗用典故。典故的明用和正用,都是一般常格,无足为奇。要暗用典故,方为高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为大家所熟知,而其中的暗典却总不为人所察觉。其诗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清浅平易,流畅自然。其实诗中用了几个诗文故事。“鸡黍”引用了孔子路宿的典故。“开轩”一句,暗用阮籍《咏怀》“开轩临四野,登高有所思”中的含义,最后“话桑麻”与“重阳就菊”,都是暗用了陶渊明的故事。这几个用典,诗人立志归隐的思想,已熔铸其内。
  3.借用与新用
  借用,是“事与本说不相干,取其一端近似者而借之。”如曹操的《步出厦门行。龟虽寿》中用先秦典籍中的“神龟”、“腾蛇”之一端,来说明世界万物都有“竟时”的哲理。另外还有词语性借用。如用“蛾眉”借代为美貌,用“渔樵”、“江湖”,借用为归隐等等,不一而足。
  新用,是指典故的翻新。也就是宋人所谓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诗: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宋代学者诗用典特点。第一句用楚使责问齐国的话:“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黄介(几复)与诗人是朋友,同在当朝做官(即黄介在岭南,诗人在山东德州)故活用此典。第二句“寄雁传书”是熟典新用。三四句中“春风”“夜雨”,前一句暗用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意,后一句则是翻新前人诗句。新用典故,不宜太多,要自然合理,稳妥烫贴,不能离本意太远。
  常言:“人有典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诚如此,又怎一个“抄”字了得?写诗、填词、作对要用典故,就必须勤于读书。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理则在此。
  (作者通联:445700湖北省来凤县高级中学 )
其他文献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现代社会,阅读是一项极重要的能力,因为几乎所有的现代信息都要通过阅读来获取,尽管计算机已十分普及,但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人阅读,相反,它更有赖于阅读……阅读成为人类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即自主学习。学生的阅读也应该是一种自主阅读,即在阅读作品实践中,自由选择阅读指向, 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作出自己的分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新的手段进入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彩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在教学
期刊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    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下列词语:衰竭、山涧、崩溃、禁锢、喀嚓、驯服。  2.理解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懂得春水充满生机的热情,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礴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作者的喜悦心情。  2.能用自己的话
期刊
一.解决语言积累不够的问题    1.依托朗读培养良好语感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它和语文教学一样,重在反复读,反复练,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朗读是巩固旧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美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好方法。谈到朗读,教师们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分角色朗读了,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①跟录音机读  录音机里发出的是纯正的且极富有童趣的原版录音
期刊
自读课文旨在巩固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自读课文中,有的学生过目的字数不少,读的速度也挺快,但问他有什么收获,他充其量能把书中情节或道理复述一遍,并无心得。他读的时候,的确很沉迷,而且很陶醉,但掩卷之后,文是文,他是他,既无所悟、无所感、无所疑,也不能借读来的知识帮助自己更好的知人、识世、通情达理。  这其中缘故就是
期刊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数学,使学生全面发展呢?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适当使用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心里特点和认识规律,实物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
期刊
多媒体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如今,随着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多媒体走进英语课堂,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我国目前的英语课堂中,多媒体的应用无疑为学生创造了最佳的外语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新课的导入更简洁
期刊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紧紧抓住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每一次尝试,用真挚的爱心包容错误与过失,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事件转化为意料之中的育人,让每一个孩子的素养发生着悄悄地“革命”,此时你可以聆听到学生成长的声音。那么,我们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
期刊
这是一首惜别恋人的爱情诗,全诗以首句“别”字为通篇主眼。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将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句翻易成“相见时难别亦难”,谱成千古绝唱。  乐聚恨别,人之常情;离亭分手,河桥洒泪,——这是古代所常见描叙的情景。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句是此诗题旨,而“别亦难”三字是全诗主眼。曹丕“别日何易”之“易”是与“会日难”之“难”相对而言,意谓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