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关键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现代社会,阅读是一项极重要的能力,因为几乎所有的现代信息都要通过阅读来获取,尽管计算机已十分普及,但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人阅读,相反,它更有赖于阅读……阅读成为人类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即自主学习。学生的阅读也应该是一种自主阅读,即在阅读作品实践中,自由选择阅读指向, 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一切揠苗助长的行为都将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也要求我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满堂灌”改头换面而为“满堂问”,把“一言堂”改换为 “大放羊”也是一种假性的自主性阅读。真正的自主性阅读应该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但教师的角色仍然非常重要。自主性阅读中,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启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
  中国语文教育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即肢解、分析、迁移。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语的目的。教师的分析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课堂分析,究其实质,主要是教材编者对课文的“分析”。编者依据课标编教材,考试依据课标出考题,这就迫使教师和学生就范,阅读自主权利被剥夺、被挤掉。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记”教师、编者、教参的“分析”与“思考和练习”的解答,或者是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钻入自己预期的思维圈子,借用学生的口和笔来“复述”那些“分析”和答案,学生只是重复、模仿他人的阅读,仍然丧失了自我阅读言说权。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不能让教材编者对课文的“分析”主宰教师的课堂分析,由主宰学生阅读变为启发学生阅读。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首先成为课文的自主性阅读者,对教材编者对课文的“分析”不仅要有所取舍,而且还要创新性地加以运用,即自主性地运用教材编者对课文的“分析”。
  发现教材分析的不足并系统地加以阐明是创新性运用教材分析的有效方法。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教师用书》中关于《孔乙己》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分析:“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的知识分子。”“像孔乙己这样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穷书生们对于四书五经的烂熟于心,没有使他们具备起码的营造人生的实际能力,还使他们陷入为圣贤传道、为天下立太平的自我优越感的幻觉中不能自拔。因此,他们往往不但穷,而且酸,不但迂腐,而且虚荣。但是,如果细读本文,我们就应当承认,这一切并非是鲁迅要着力加以表现的。”“《孔乙己》所要表现的,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弱者的凉薄态度,和从这种态度中显示出来的惊人的冷漠残酷的普遍人性状况。由这一切而造成的近乎无事的悲剧,展示了旧中国的沉默的悲哀。”无庸置疑,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的知识分子,孔乙己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是有充分的表现的,这一切应该是鲁迅要着力加以表现的。
  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方面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落魄的知识分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画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心灵。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不能和穿长衫的一样慢慢地坐喝,只能和短衣帮一起站着喝酒,但他又不甘心与短衣帮为伍,不肯脱下那件长衫,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在孔乙己的头脑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不能进入仕途,也要保留长衫,以标榜自己的清高。“清白脸色”是吃不饱,营养不良的特征;“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是虽已年老却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是岁月虚度的记录,“又脏又破” 的长衫是不劳动、贫穷的证明,当他蘸着酒在柜台上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时,我们还可看到他的长指甲,说明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参加劳动。从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好逸恶劳的性格、穷困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处境,他轻视劳动,宁愿去讨、去偷,受尽凌辱,也不参加劳动。
  鲁迅还很含蓄地表现了孔乙己在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上也浸透了封建教育思想。第四段人们取笑孔乙己因偷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只是“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还要争辩,可见这原本是男人最大的羞辱,在孔乙己的心里却不是最大的伤痛。第6段写人们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这无疑是戳到孔乙己最大的隐痛。读书而未进学、做不成官,这无疑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他立刻“颓唐不安”起来,“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梦寐以求的“金榜题名”变成了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理想的大厦坍塌、幻灭,孔乙己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变成了黄粱一梦,这种旧痛的戳摸,无疑给了孔乙己毁灭的打击,比对他进行人格的伤害还要厉害。孔乙己的好喝懒做,是他理想幻灭的表现,孔乙己的爱慕虚荣,是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清高,从表到里、一直到骨髓,都浸透了封建教育思想。
  但是“这一切并非是鲁迅要着力加以表现的”吗?这种看法其实是肤浅的,没有从实质上加以分析。“短衣帮”(当然也有掌柜、“长衫主顾”)对孔乙己肆意戏弄和嘲讽,对孔乙己没有一丝的同情,却从孔乙己痛苦的辩解中寻求乐趣,他们精神麻木,思想愚钝。鲁迅表现的这种精神状态是现象还是本质?如果是本质,这是国民的劣根性吗?如果是现象,根源何在?其实鲁迅在小说中已经说得够明朗了。鲁迅描写“短衣帮”嘲笑孔乙己“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同样表现了“短衣帮”们的价值观,科举制度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已经传遍寻常百姓家,并被奉为最高人生价值和追求。求得功名是一家人、甚至是全族人、同乡人的荣光,而一旦名落孙山则是家人的耻辱,亲戚朋友退避三舍,甚至还会遭到旁人的非议和耻笑。在这种社会风气中,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没有进学的孔乙己理所当然成为别人的笑柄,而且这方面的耻笑是最有伤害性的。难怪孔乙己听了这种嘲笑会“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同时封建等级观念也浸透了百姓的灵魂。“短衣帮”对孔乙己没有一丝的同情,是因为没有进学的孔乙己又穷又酸,低己一等,怎不嘲笑,而中举的何老爷、丁老爷怎能嘲笑,更不能偷。所以不仅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且连“短衣帮”们也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没有迷恋科举的民众,哪有像孔乙己这样进军科举的狗雄?何举人、丁举人又怎能成为进军科举的英雄?同样是进军科举的人,狗雄最后死在英雄的手里,这是对科举制度最有力的嘲讽。何举人、丁举人同样也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只不过科举制度把他们变成了吃人的狼,而把孔乙己、“短衣帮”们变成了温柔的、任人宰割的绵羊。由人变成了狼,难道不是何举人、丁举人的悲哀吗?所以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描写了科举制度吃人的血淋淋的罪恶,这是“鲁迅要着力加以表现的”。
  以上是我对教材编者对课文“分析“的自主性阅读,也是对课文的自主性阅读,老师只有对课文敢于自主性阅读,有自己的体验感受,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才能在指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性阅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启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走入学生的学习中。否则,让教材编者对课文的“分析”主宰教师的课堂分析,教师对课文都没有自己的体验感受,启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通联:416813湖南龙山县苗市九年制学校)
其他文献
备课既“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其内容一般包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研究,对学情的分析,对教法的设计,对学法的指导,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教学资源的开发等范畴。传统的备课一般存在以下问题:1、大部分教师备课的目的是应付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检查。2、备课其实是一种形式,做着“不动脑”的复制网络资源,抄写现成教辅资料。3、教师在备课中更多关注教材、关注知识点、注重结果,对于学生的探究过程,能力和创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的一条“新轨道”。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造就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图书室在素质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需要一个健全的学校图书室。  【关键词】素质教育 图书室 地位 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一条“新轨道”。学校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地位,甚至已有人呼吁把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核心,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也深有同感。    一.什么是语感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
期刊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课改开始时,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也有着深深的困惑
期刊
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发表的《创造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大量实际观察表明,儿童拥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儿童的创造力几乎表现在他所有的活动之中,而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构成了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游戏是创新教育的“天赐良机”。    一.抓住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意
期刊
提笔写文章,写篇好文章,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我们初涉写作的小学生呢?他们从大量的识字阶段初步接触作文,感觉到有些茫然、吃力且不知所措,这是一种极正常的现象。这时候,如果我们给这些初涉习作的小学生讲作文的章法和技巧,他们很有可能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么,究竟如何让初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尽快和作文牵手,我觉得让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从课外书中感受不同文章的
期刊
新课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是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
期刊
【摘 要】本文拟通过语用策略、元语用意识、目的-意图原则等,对《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第二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进行语用分析,以此反映具有语用意识的对话设计有助于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  【关键词】目的 意图 策略 元语用意识     一.前言    虽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是一部演义历史小说,其作为历史考证的价值远比不上正史《三国志》,但其妙趣横生的通俗化的描写令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而语文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切实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在启疑、激趣中让学生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
期刊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自身的理解分析尤为重要,他不能简单记忆模仿,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从而使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本人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总结出“分析、联想”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作用明显。    一 分析    分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现在中学生毕业以后,如若考不上大学的,大部分要靠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