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和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为全面摸清酒泉地方戏曲剧种现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酒泉市文化馆牵头组成普查工作小组,利用一年时间在全市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取得了实效。
一、地方戏曲历史及沿革
酒泉是丝路要冲,旧时东来西往的驿卒、民夫、商贾、官吏,多在这里聚集。酒泉戏曲活动可以追溯至明代,近现代以来,也曾辉煌一时。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酒泉城市有专业秦剧团2个,越剧团1个,京剧团1个,陇剧团1个,民族文工团1个,农村文化工作队1个,演职员工300余人。剧种有秦腔、眉户、陇剧、京剧、越剧等传统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在原秦剧团、民族文工团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酒泉地区文工团,全团100余人。进入90年代,酒泉秦剧团和逐步走上正规化渠道,各乡镇、部分村组也相继成立业余演出队和班社,排演、创作、学演了大量的戏剧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随着国家文化体制的改革,酒泉(肃州区)秦剧团解散。
二、地方戏曲剧种情况
(一)班社概况
酒泉曾有秦腔、眉户、陇剧、蒲剧、京剧、越剧、豫剧、端公戏、碗碗腔等地方戏曲剧种。班社有酒泉市(肃州区)秦剧团、酒泉市人民秦剧社、酒泉市祁连秦剧社、酒泉市祁连秦剧团、酒泉专区秦剧一团一队、敦煌县鸣沙秦剧团、安西红旗剧团、酒泉秦剧一团一队、酒泉秦剧一团二队、酒泉专区秦剧二团、酒泉专区秦剧团、酒泉专区陇剧团、农村文化工作队、酒泉地区秦剧团(酒泉市秦剧团)、肃州区秦剧团和酒泉市越剧团、金塔县剧团、玉门市剧团、玉光剧团、安西县剧团、敦煌市剧团、敦煌鸣沙剧团等。1979年以后,农村业余剧团相继恢复或重新组建进行民间演出。先后有酒泉市职工业余剧团、酒泉市(肃州区)银达乡(银达镇)业余艺术团、金塔县西红业余剧团、玉门市柳河乡蘑菇滩业余秦剧团、安西县业余演出团、敦煌市艺术团等活跃在城乡舞台。
(二)剧种类别
全市现有戏曲剧种有秦腔、眉户、陇剧、敦煌曲子、戏木偶戏、皮影戏和傀儡戏表演7种,共有演出表演团体(班社)114个。其中秦腔演出表演的班社有56家,眉户演出表演的班社有37家,陇剧演唱表演班社的有6家,敦煌曲子戏演出表演班社的有30家,木偶戏演出表演的班社有1家、皮影戏演出表演班社的有1家,从事傀儡戏(少数民族)表演民间班社有1家,共有演出人员146名。
(三)演出团体现状
酒泉戏曲表演传承职能由专业秦腔表演团体、民间注册演艺团体、民间自乐班三部分组成,总体上戏曲发展举步维艰。肃州区专业秦腔表演团体1个,即肃州区秦剧团,已于2013年改制,大部分演员退休,部分演员分流城区社区工作。民间注册演艺团体1个(肃州区振兴剧社),城乡戏曲自乐班28个。金塔县现有民间戏曲协会1个,分会4个。玉门市1956年成立县“玉光剧团”。1958年市、县两剧团合并,统称市秦剧团。1962年,市秦剧团划归酒泉专署管理,为酒泉专区秦剧二团,团址仍设在玉门。1965年全团120人迁调酒泉。1979年,在市文化工作团的基础上,重组市秦剧团,有演职人员60余人,90年代初剧团解散,人员分流。瓜州(安西)县秦剧团于1958年组建,揭开了安西戏剧史上第一页。1962年,酒泉地委决定,将安西红旗剧团与敦煌剧团合并,命名为酒泉地区秦腔剧团二队,团址设在敦煌,1978年解散。1985年元月,从陕西招来十几名演员,成立农村文化工作队,由县文化馆直接管理和承担演出。随后,农村文化工作队并入县文化馆,一直延续至今。90年代末,县上成立百花秦剧团32人,主要以各下乡镇演出为主。在册正式演員工资由县财政文化惠民工程中每场补贴一部分,由单位自筹解决一部分,演出剧种主要有秦腔和眉户。1949年9月,敦煌解放,敦煌剧团改名为“敦煌人民剧团”,1961年剧团撤消,由鸣沙剧团和安西红旗剧团合并后组成了酒泉地区秦剧团二队,驻地敦煌。1965年7月,酒泉秦剧团二队解散,演员分流。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敦煌秦剧团成立,一直到1988年秦剧团更名为“敦煌艺术团”,后来老一辈秦腔演员退休,专业剧团解散。1992年培养的演员崛起,秦腔、歌舞兼演,在敦煌活动的有“敦煌飞天神韵戏曲团”民营秦腔班,还有6个自乐班在演出秦腔。肃北县和阿克塞县主要以民族歌舞为主,乌兰牧骑和阿克塞民族歌舞团常年活跃在城乡舞台,但当地也有一小部分戏曲爱好者成立戏曲自乐班自娱自乐,规模不大。
(四)戏曲剧目现状
建国前,酒泉各戏曲班社所上演的剧目绝大部分都是传统剧目,自己的创编剧目虽有,但为数不多,传统剧目又多为老艺人腹藏口传,没有脚本。建国后,随着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改编做了大量工作,抢救了一部分即将失传的优秀文化遗产,还上演了一定数量的现代戏。20世纪50年代,酒泉戏曲剧团所上演的剧目因资料被毁,只能介绍在群众中印象较深、曾产生过强烈反响的两本现代戏《白毛女》和《刘胡兰》及传统戏《两狼关》。其它的和国内剧团一样,都是排练演出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秦腔、陇剧、眉户和现代戏。其中酒泉剧团学演剧目有小型眉户现代戏《田霞》、《风雨情》、《还债》、《路》、《闹磨坊》等。秦腔现代戏《詹钟》、《祁连风暴》、《女乡长》、《政治队长》等。陇剧《钢铁钻井队》、《有这样一个姑娘》、《雪云山下》等。眉户剧《我们都叫京生》、《人间真情》、《春蕾》、《风尚》、《卖牛》等。但随着社会发展,戏曲发展缓慢,演出萧条。酒泉目前保留剧目秦腔类、眉户类、陇剧类、敦煌曲子戏类、木偶戏类、皮影戏类、傀儡戏类共有351个。
三、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
因为机构缺失,机制不全,队伍不整,骨干流失,酒泉戏曲在全省的优势地位和竞争力逐步下降,剧种发展无论是创新传承,还是在人才培养与运转和戏曲宣传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其严峻的问题。需要政府花大力气推动,剧团需要改革,目的是要把剧团激活。
一是戏曲人才队伍亟待传承与培养。受市场环境影响,年轻人对戏曲兴趣渐失,演员梯队建设和艺术价值追求上缺乏长期规划,制约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导致戏剧人才严重断层。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改善地方戏曲生存和发展环境,重视专业剧团建设,以专业剧团为引领,指导民间自乐班健康发展。
二是戏曲市场濒临流失。剧团、剧种的发展受到地方经济等因素制约,使得本来就很小的戏曲演出市场日益萎缩。建议制订和建立戏剧艺术人才培养和管理等方面的机制,加强对地方戏曲艺术的研究。
三是创新创作能力欠缺。目前剧目的创新演出少之又少,无法争取更高层次舞台,导致边缘化,草台化。建议对当下的流行时尚敢于入戏,并能够把流行时尚的元素与传统戏曲完美结合,使戏曲艺术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的真实反映,现代年轻人心灵和思想的传声筒。
四是戏曲宣传力度不够。戏曲宣传不仅仅是戏曲工作者的任务和责任,更是广大传媒人、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的责任。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作用,开辟专栏、频道等,加强对地方戏曲的宣传、介绍,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和扶持地方戏曲的舆论氛围。
作者简介:王永江,男,汉族,1973年12月出生于甘肃民勤,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供职于酒泉市文化馆。现为甘肃现代摄影家协会会员,酒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酒泉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学、摄影作品散见于中国文化报、甘肃日报、酒泉日报和《甘肃文化》、《甘肃文苑》、《甘肃艺苑》、《丝绸之路》等报刊杂志。
一、地方戏曲历史及沿革
酒泉是丝路要冲,旧时东来西往的驿卒、民夫、商贾、官吏,多在这里聚集。酒泉戏曲活动可以追溯至明代,近现代以来,也曾辉煌一时。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酒泉城市有专业秦剧团2个,越剧团1个,京剧团1个,陇剧团1个,民族文工团1个,农村文化工作队1个,演职员工300余人。剧种有秦腔、眉户、陇剧、京剧、越剧等传统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在原秦剧团、民族文工团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酒泉地区文工团,全团100余人。进入90年代,酒泉秦剧团和逐步走上正规化渠道,各乡镇、部分村组也相继成立业余演出队和班社,排演、创作、学演了大量的戏剧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随着国家文化体制的改革,酒泉(肃州区)秦剧团解散。
二、地方戏曲剧种情况
(一)班社概况
酒泉曾有秦腔、眉户、陇剧、蒲剧、京剧、越剧、豫剧、端公戏、碗碗腔等地方戏曲剧种。班社有酒泉市(肃州区)秦剧团、酒泉市人民秦剧社、酒泉市祁连秦剧社、酒泉市祁连秦剧团、酒泉专区秦剧一团一队、敦煌县鸣沙秦剧团、安西红旗剧团、酒泉秦剧一团一队、酒泉秦剧一团二队、酒泉专区秦剧二团、酒泉专区秦剧团、酒泉专区陇剧团、农村文化工作队、酒泉地区秦剧团(酒泉市秦剧团)、肃州区秦剧团和酒泉市越剧团、金塔县剧团、玉门市剧团、玉光剧团、安西县剧团、敦煌市剧团、敦煌鸣沙剧团等。1979年以后,农村业余剧团相继恢复或重新组建进行民间演出。先后有酒泉市职工业余剧团、酒泉市(肃州区)银达乡(银达镇)业余艺术团、金塔县西红业余剧团、玉门市柳河乡蘑菇滩业余秦剧团、安西县业余演出团、敦煌市艺术团等活跃在城乡舞台。
(二)剧种类别
全市现有戏曲剧种有秦腔、眉户、陇剧、敦煌曲子、戏木偶戏、皮影戏和傀儡戏表演7种,共有演出表演团体(班社)114个。其中秦腔演出表演的班社有56家,眉户演出表演的班社有37家,陇剧演唱表演班社的有6家,敦煌曲子戏演出表演班社的有30家,木偶戏演出表演的班社有1家、皮影戏演出表演班社的有1家,从事傀儡戏(少数民族)表演民间班社有1家,共有演出人员146名。
(三)演出团体现状
酒泉戏曲表演传承职能由专业秦腔表演团体、民间注册演艺团体、民间自乐班三部分组成,总体上戏曲发展举步维艰。肃州区专业秦腔表演团体1个,即肃州区秦剧团,已于2013年改制,大部分演员退休,部分演员分流城区社区工作。民间注册演艺团体1个(肃州区振兴剧社),城乡戏曲自乐班28个。金塔县现有民间戏曲协会1个,分会4个。玉门市1956年成立县“玉光剧团”。1958年市、县两剧团合并,统称市秦剧团。1962年,市秦剧团划归酒泉专署管理,为酒泉专区秦剧二团,团址仍设在玉门。1965年全团120人迁调酒泉。1979年,在市文化工作团的基础上,重组市秦剧团,有演职人员60余人,90年代初剧团解散,人员分流。瓜州(安西)县秦剧团于1958年组建,揭开了安西戏剧史上第一页。1962年,酒泉地委决定,将安西红旗剧团与敦煌剧团合并,命名为酒泉地区秦腔剧团二队,团址设在敦煌,1978年解散。1985年元月,从陕西招来十几名演员,成立农村文化工作队,由县文化馆直接管理和承担演出。随后,农村文化工作队并入县文化馆,一直延续至今。90年代末,县上成立百花秦剧团32人,主要以各下乡镇演出为主。在册正式演員工资由县财政文化惠民工程中每场补贴一部分,由单位自筹解决一部分,演出剧种主要有秦腔和眉户。1949年9月,敦煌解放,敦煌剧团改名为“敦煌人民剧团”,1961年剧团撤消,由鸣沙剧团和安西红旗剧团合并后组成了酒泉地区秦剧团二队,驻地敦煌。1965年7月,酒泉秦剧团二队解散,演员分流。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敦煌秦剧团成立,一直到1988年秦剧团更名为“敦煌艺术团”,后来老一辈秦腔演员退休,专业剧团解散。1992年培养的演员崛起,秦腔、歌舞兼演,在敦煌活动的有“敦煌飞天神韵戏曲团”民营秦腔班,还有6个自乐班在演出秦腔。肃北县和阿克塞县主要以民族歌舞为主,乌兰牧骑和阿克塞民族歌舞团常年活跃在城乡舞台,但当地也有一小部分戏曲爱好者成立戏曲自乐班自娱自乐,规模不大。
(四)戏曲剧目现状
建国前,酒泉各戏曲班社所上演的剧目绝大部分都是传统剧目,自己的创编剧目虽有,但为数不多,传统剧目又多为老艺人腹藏口传,没有脚本。建国后,随着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改编做了大量工作,抢救了一部分即将失传的优秀文化遗产,还上演了一定数量的现代戏。20世纪50年代,酒泉戏曲剧团所上演的剧目因资料被毁,只能介绍在群众中印象较深、曾产生过强烈反响的两本现代戏《白毛女》和《刘胡兰》及传统戏《两狼关》。其它的和国内剧团一样,都是排练演出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秦腔、陇剧、眉户和现代戏。其中酒泉剧团学演剧目有小型眉户现代戏《田霞》、《风雨情》、《还债》、《路》、《闹磨坊》等。秦腔现代戏《詹钟》、《祁连风暴》、《女乡长》、《政治队长》等。陇剧《钢铁钻井队》、《有这样一个姑娘》、《雪云山下》等。眉户剧《我们都叫京生》、《人间真情》、《春蕾》、《风尚》、《卖牛》等。但随着社会发展,戏曲发展缓慢,演出萧条。酒泉目前保留剧目秦腔类、眉户类、陇剧类、敦煌曲子戏类、木偶戏类、皮影戏类、傀儡戏类共有351个。
三、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
因为机构缺失,机制不全,队伍不整,骨干流失,酒泉戏曲在全省的优势地位和竞争力逐步下降,剧种发展无论是创新传承,还是在人才培养与运转和戏曲宣传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其严峻的问题。需要政府花大力气推动,剧团需要改革,目的是要把剧团激活。
一是戏曲人才队伍亟待传承与培养。受市场环境影响,年轻人对戏曲兴趣渐失,演员梯队建设和艺术价值追求上缺乏长期规划,制约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导致戏剧人才严重断层。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改善地方戏曲生存和发展环境,重视专业剧团建设,以专业剧团为引领,指导民间自乐班健康发展。
二是戏曲市场濒临流失。剧团、剧种的发展受到地方经济等因素制约,使得本来就很小的戏曲演出市场日益萎缩。建议制订和建立戏剧艺术人才培养和管理等方面的机制,加强对地方戏曲艺术的研究。
三是创新创作能力欠缺。目前剧目的创新演出少之又少,无法争取更高层次舞台,导致边缘化,草台化。建议对当下的流行时尚敢于入戏,并能够把流行时尚的元素与传统戏曲完美结合,使戏曲艺术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的真实反映,现代年轻人心灵和思想的传声筒。
四是戏曲宣传力度不够。戏曲宣传不仅仅是戏曲工作者的任务和责任,更是广大传媒人、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的责任。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作用,开辟专栏、频道等,加强对地方戏曲的宣传、介绍,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和扶持地方戏曲的舆论氛围。
作者简介:王永江,男,汉族,1973年12月出生于甘肃民勤,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供职于酒泉市文化馆。现为甘肃现代摄影家协会会员,酒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酒泉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学、摄影作品散见于中国文化报、甘肃日报、酒泉日报和《甘肃文化》、《甘肃文苑》、《甘肃艺苑》、《丝绸之路》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