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确理解课改思想,践行课改精神,把握音乐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与过程;学科整合;知识技能与表演;多媒体运用的尺度。
[关键字]践行课改 把握尺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音乐学科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音乐教学以传统的“显性、具体、封闭”的教学模式朝着“隐性、简略、开放”的方向改革发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偏离课改的轨迹,走形式主义,忽视音乐课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如何践行课改精神,恰到好处地把握音乐课程改革的尺度,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把握音乐教学目标与音乐教学过程的尺度
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其无形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体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以“教”而教,只重结果,实际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这种单调、呆板、直接的固定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发展。把开启人类智慧、丰富个人情感、培养创造潜能的音乐课堂,变成“束缚人的牢笼”和“制造人的模具”。
新的音乐课标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过程,把过程放在与结果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尺度,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去把握。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二、把握学科整合的尺度
课改中提到学科整合,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但是学科整合的利用,不是让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漫无目的,发散性讲解。
歌曲《茉莉花》范例一:
老师准备了一盆茉莉花。先让学生闻花香,再泡上一杯茉莉花茶让学生尝,然后让学生说说古人赞美茉莉花的诗句,在花费大量时间之后把歌曲潦草的唱几遍就下课了。此课对茉莉花从嗅觉、视觉、味觉等解释的非常全面,但却忽视了这是一节音乐课,忽视了音乐课的本质。这样本末倒置的整合,学生能从中学到多少音乐知识?
歌曲《茉莉花》范例二:
老师从欣赏入手,让学生欣赏民歌《茉莉花》的不同版本,感受歌曲的风格与情绪。通过欣赏古筝与萨克斯的演奏,来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黑鸭子组合的演唱和歌剧《图兰朵》中的选段,对比演唱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以方言演唱与用普通话演唱进行对比,体会不同语言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感受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茉莉花》所散发的不同芬芳。学生始终在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这样的音乐课始终围绕“音乐”在拓展,整合把握的恰到好处。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了美,体现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把握知识技能与表演的尺度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过度强调音乐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传授,导致音乐课理论性强、专业性强。这是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新音乐课标中多注重情感的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例如:过分注重音乐表演。课堂上几乎全部用音乐表演来代替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用歌唱表演、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等形式将课堂设计的非常花哨。音乐是技艺性很强的艺术,离开了相应的技能,美丽动人的音响便无法产生,音乐也就不存在了。而且音乐教师在安排课堂表演环节时往往让有才艺的学生表演,常常忽视其他学生的参与,这样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基本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讲,过多讲授音乐知识而忽略音乐表演,又会走进传统旧式教学的误区。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才是音乐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四、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尺度
多媒体手段要合理、适度的应用才能起到最好的辅助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精心布局、合理的运用多媒体,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但这毕竟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而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不仅教学思路受到限制,还使人成了机器的奴隶,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范唱、范奏和生动的讲解是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动力。而运用多媒体展示,在很大程度上会丧失表演艺术的“即兴性”。此外,课堂中还有歌唱、节奏、视唱练耳等基本训练和基础乐理知识的介绍,这些都不是靠多媒体就能解决的重点,多媒体不具备人的能动性。所以,在音乐课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的需要,合理、适度地安排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和研究指导的作用,要恰到好处的把握课改的尺度,音乐教学才能达到预计目标,让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成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祁家镇中心小学)
[关键字]践行课改 把握尺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音乐学科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音乐教学以传统的“显性、具体、封闭”的教学模式朝着“隐性、简略、开放”的方向改革发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偏离课改的轨迹,走形式主义,忽视音乐课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如何践行课改精神,恰到好处地把握音乐课程改革的尺度,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把握音乐教学目标与音乐教学过程的尺度
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其无形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体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以“教”而教,只重结果,实际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这种单调、呆板、直接的固定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发展。把开启人类智慧、丰富个人情感、培养创造潜能的音乐课堂,变成“束缚人的牢笼”和“制造人的模具”。
新的音乐课标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过程,把过程放在与结果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尺度,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去把握。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二、把握学科整合的尺度
课改中提到学科整合,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但是学科整合的利用,不是让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漫无目的,发散性讲解。
歌曲《茉莉花》范例一:
老师准备了一盆茉莉花。先让学生闻花香,再泡上一杯茉莉花茶让学生尝,然后让学生说说古人赞美茉莉花的诗句,在花费大量时间之后把歌曲潦草的唱几遍就下课了。此课对茉莉花从嗅觉、视觉、味觉等解释的非常全面,但却忽视了这是一节音乐课,忽视了音乐课的本质。这样本末倒置的整合,学生能从中学到多少音乐知识?
歌曲《茉莉花》范例二:
老师从欣赏入手,让学生欣赏民歌《茉莉花》的不同版本,感受歌曲的风格与情绪。通过欣赏古筝与萨克斯的演奏,来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黑鸭子组合的演唱和歌剧《图兰朵》中的选段,对比演唱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以方言演唱与用普通话演唱进行对比,体会不同语言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感受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茉莉花》所散发的不同芬芳。学生始终在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这样的音乐课始终围绕“音乐”在拓展,整合把握的恰到好处。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了美,体现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把握知识技能与表演的尺度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过度强调音乐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传授,导致音乐课理论性强、专业性强。这是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新音乐课标中多注重情感的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例如:过分注重音乐表演。课堂上几乎全部用音乐表演来代替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用歌唱表演、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等形式将课堂设计的非常花哨。音乐是技艺性很强的艺术,离开了相应的技能,美丽动人的音响便无法产生,音乐也就不存在了。而且音乐教师在安排课堂表演环节时往往让有才艺的学生表演,常常忽视其他学生的参与,这样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基本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讲,过多讲授音乐知识而忽略音乐表演,又会走进传统旧式教学的误区。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才是音乐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四、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尺度
多媒体手段要合理、适度的应用才能起到最好的辅助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精心布局、合理的运用多媒体,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但这毕竟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而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不仅教学思路受到限制,还使人成了机器的奴隶,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范唱、范奏和生动的讲解是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动力。而运用多媒体展示,在很大程度上会丧失表演艺术的“即兴性”。此外,课堂中还有歌唱、节奏、视唱练耳等基本训练和基础乐理知识的介绍,这些都不是靠多媒体就能解决的重点,多媒体不具备人的能动性。所以,在音乐课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的需要,合理、适度地安排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和研究指导的作用,要恰到好处的把握课改的尺度,音乐教学才能达到预计目标,让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成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祁家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