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真题】(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上,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苹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4.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8分)
【创意分析】
近年来,探究题成为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版块中的创意之作大都集中在探究题部分,今年仍然如此。不过,在今年各省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成熟、平实、趋同的背景下,安徽卷的探究题还是显得别出一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放而不散乱。命题点的开放性和命题层次的丰富性是优秀的探究题应具备的特征,它决定了答案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但是在近年高考某些省份的探究题的设计中,也出现了由于过于追求开放、拓展,而导致考生作答的散乱和“个性化胡说”现象。这对引导考生和规范阅卷都是不利的。今年安徽卷在这一点上处理得非常好,即通过“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这样的对立观点激发了考生的开放思维,又通过“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这样的限制性引导确定答题思维的综合点,显得开放而不散乱。
②剑指传统文化。安徽卷的选文继承了《易经》中“大化流行”“大生”“广生”的意脉,通过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说,凸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充分揭示了个人生命和宇宙生命相连、互动、合一的生命哲学。文中洗碑王麻子、挑柴山民等形象的刻画,既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悍奔放”,又有传统道家的超然、淡定,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儒家“入世”胸怀,全文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而第14题紧扣此点命题,在今年高考众多探究题中,别具一格。
从今年各地高考卷的命题(特别是现代文阅读和作文)趋势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注重传统文化底蕴也必然会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特点。
③注重题题联系。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设计注重的是从各个不同知识层面进行考查,题题之间联系较少,特别是探究题与其它题目更为疏远。今年安徽卷第11题的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特别是第13题小说标题的拟制,都为第14题探究的展开做好了铺垫。如果考生在此两题的基础上稍作思考,第14题便不难作答。这点是安徽卷探究题与其它省卷探究题的最明显区别,它能引导考生注重整体阅读、整体思考并将之应用到作答中去,应受到欢迎。
【应对策略】
自2007年开始,高考现代文阅读出现了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考。在这两类文本的选考中,都设置了一个新的考查层级:“探究”。这是一个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导向的题型,经过几年高考命题的探索,现在已比较成熟,今后也必然会继续出现,我们要熟悉其考查形式、备考策略。
现代文阅读中探究题的考查依据不同文本类型,内容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就是三方面:一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二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三是对文本的特有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首先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其次再按序号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①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述理由;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④总结自己的观点。
我们可以参看以下安徽卷第14题的答题示例: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收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同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备考启示】
结合对安徽卷等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等优秀命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在未来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备考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文本为本。考生在审题中容易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你的理解”“你的看法”“你的感悟”等字眼上。在探究题诞生之初的备考中,也确实有不少教师更多地关注命题的“探究”和阅卷的“言之有理即可”。 其实,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应当得到尊重。
②关注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在高考备考中引导考生梳理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精神,熟悉其基本内涵、名人名言,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探究题的作答中做到有理有据、内容充实。
③重视阅读联系。要在平时的阅读指导和训练中,引导考生形成整体思维,对文本全面理解,对题目多向联系,这样既能使探究题的思考全面、高效,也更能使作答更具深刻性和综合性。
责任编校 彭 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上,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苹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4.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8分)
【创意分析】
近年来,探究题成为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版块中的创意之作大都集中在探究题部分,今年仍然如此。不过,在今年各省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成熟、平实、趋同的背景下,安徽卷的探究题还是显得别出一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放而不散乱。命题点的开放性和命题层次的丰富性是优秀的探究题应具备的特征,它决定了答案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但是在近年高考某些省份的探究题的设计中,也出现了由于过于追求开放、拓展,而导致考生作答的散乱和“个性化胡说”现象。这对引导考生和规范阅卷都是不利的。今年安徽卷在这一点上处理得非常好,即通过“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这样的对立观点激发了考生的开放思维,又通过“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这样的限制性引导确定答题思维的综合点,显得开放而不散乱。
②剑指传统文化。安徽卷的选文继承了《易经》中“大化流行”“大生”“广生”的意脉,通过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说,凸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充分揭示了个人生命和宇宙生命相连、互动、合一的生命哲学。文中洗碑王麻子、挑柴山民等形象的刻画,既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悍奔放”,又有传统道家的超然、淡定,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儒家“入世”胸怀,全文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而第14题紧扣此点命题,在今年高考众多探究题中,别具一格。
从今年各地高考卷的命题(特别是现代文阅读和作文)趋势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注重传统文化底蕴也必然会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特点。
③注重题题联系。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设计注重的是从各个不同知识层面进行考查,题题之间联系较少,特别是探究题与其它题目更为疏远。今年安徽卷第11题的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特别是第13题小说标题的拟制,都为第14题探究的展开做好了铺垫。如果考生在此两题的基础上稍作思考,第14题便不难作答。这点是安徽卷探究题与其它省卷探究题的最明显区别,它能引导考生注重整体阅读、整体思考并将之应用到作答中去,应受到欢迎。
【应对策略】
自2007年开始,高考现代文阅读出现了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考。在这两类文本的选考中,都设置了一个新的考查层级:“探究”。这是一个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导向的题型,经过几年高考命题的探索,现在已比较成熟,今后也必然会继续出现,我们要熟悉其考查形式、备考策略。
现代文阅读中探究题的考查依据不同文本类型,内容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就是三方面:一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二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三是对文本的特有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首先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其次再按序号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①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述理由;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④总结自己的观点。
我们可以参看以下安徽卷第14题的答题示例: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收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同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备考启示】
结合对安徽卷等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等优秀命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在未来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备考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文本为本。考生在审题中容易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你的理解”“你的看法”“你的感悟”等字眼上。在探究题诞生之初的备考中,也确实有不少教师更多地关注命题的“探究”和阅卷的“言之有理即可”。 其实,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应当得到尊重。
②关注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在高考备考中引导考生梳理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精神,熟悉其基本内涵、名人名言,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探究题的作答中做到有理有据、内容充实。
③重视阅读联系。要在平时的阅读指导和训练中,引导考生形成整体思维,对文本全面理解,对题目多向联系,这样既能使探究题的思考全面、高效,也更能使作答更具深刻性和综合性。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