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策略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核心素养落地于课堂教学,需要对目标、活动、素材和评价进行改进,使其适合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确定目标需要关注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设计活动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选取素材需要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设定评价需要学习与发展的内部转换。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 目标确定 活动设计 素材选取 评价设计
  如何促进数学核心素养落地是一线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組织教学的难点问题。实践中,笔者意识到,只有当教师依托课标,创造性地使用与整合教材,设置能培育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引导、激励学生深度思考,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促进数学学习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下面就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11章“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第1课时)”为例,谈谈对目标、活动、素材和评价的改进,以实现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
  一、目标确定: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个方面。连续性、阶段性和整合性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由于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每个核心素养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与之对应,教师必须站在学科整体的高度设置课时核心目标,以单元整体的视角来看待具体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确立具体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内容,在整体教学领域中有重要地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函数单元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为主要任务。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经历了从各种关系中抽象出函数关系,体会了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掌握了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紧接着,又经历了“从实际问题到一次函数(数学模型)→研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数学问题)→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应用)”这一系列有关函数的完整学习过程。教材为什么不在“一次函数”学习之后继续安排“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呢?那是因为“反比例函数”与“分式”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材将“反比例函数”安排在八年级下册“分式”之后。像这样分时段学习函数,即体现了“数学抽象”素养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是“反比例函数”一章的第3节,由于本章的前几节研究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学生也已克服由“直线”到“分支曲线”的认知困惑,因此,有一次函数相关知识和分式相关知识的基础,再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鉴于以上分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感受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数学模型;
  2.经历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增强运用数学意识;
  3.会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对实际问题做出合理解释;
  4.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参与的快乐。
  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精神,就要让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这样才能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往的浅层学习中,本节课往往会被上成习题课,即对一道道题目的机械解决。面对这样看似简单明了的教学内容,怎样才能上出数学味儿?这是笔者思考很久的问题。顾明远先生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学生的深度学习来源于教师对深度学习情境的设计。因此,每节课都需要教师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活动,特别是驱动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活动,即深度学习所倡导的: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此引发学生真正经历问题解决,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针对“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1:
  从无锡到淮安大概有300km,则:
  (1)若开车从无锡到淮安,行驶途中所用时间t(h)与行驶速度v(km/h)有什么样的关系?
  (2)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高速公路雨雾天气限速80 km/h,那么从无锡至少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到达淮安?
  部分课堂实录如下:
  在第(1)问解决t与v是函数关系,并且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后,教师增设问题:“从无锡到淮安,老师花了3小时到达,你知道老师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吗?”对于接下来的第(2)问,教师安排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尽可能从多角度、用多方法来解决,然后安排小组交流,再师生互动,得出如下3种方法:
  (1)方程法(利用函数性质);
  (2)不等式法;
  (3)图像法(数形结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v=[300t]≤80不是我们已学不等式的一般模型。显然,这不是目前阶段解决问题的通法。得到反比例函数之后,我们应该根据其性质或图像来解决问题。
  于是,师生共同归纳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如图1:
  从“已知3小时,求具体速度v”到“限速80km/h,求时间t的最小值”的过渡,即从“已知函数值,求对应的自变量值”到“已知自变量的范围,求相应的函数值的范围”的过渡。这样设置问题,符合研究函数的规律,体现了本章乃至整个函数的研究顺序。数学深度学习是一个过程,存在于个体的思维之中,不可以通过群体间的互动而生成,需要在多角度的深切体验中深化。通过该环节的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建立函数的模型结构,实现了学生的知识与思想的同步发展,着力提升“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这两大核心素养。
  三、素材选取:对学习对象的深度加工
  实践中,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师为了凸显自身能力,会忽视教材的作用,以自己精心设置的题目代替教材例题;有的教师为了省事,会局限于教材例题的教授,从而也局限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理性深度。笔者所崇尚的素材选取,并非摒弃教材,另辟蹊径,而是本着“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教学理念,依托课标对教材素材进行深度加工。   问题2:淮安某水产养殖场计划新建一个长方体蓄水池,水池的底面积S(m2)与其深度h(m)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
  (1)蓄水池的体积是            m3;
  (2)底面积S(m2)与其深度h(m)的函数关系是            ;
  (3)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设计为5m,那么它的底面积应为            ;
  (4)如果考虑绿化以及辅助用地的需要,蓄水池的长和宽最多只能分别设计为80m和60m,那么它的深度至少应为多少m(精确到0.1)?
  部分课堂实录如下:
  对于第(4)问,当S=80×60=4800时,h=8[13]。对h最后的结果取8.3,还是8.4,学生有争论。教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说服对方,于是图像法再次被提出来。此时用彩色笔描出在条件范围内的部分,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所求的结果应该在8.3的右边,最终结果确定为8.4m。
  细细品读教材例题,我们可以发现还有一个易被忽视的数据处理细节,即:在很多实际问题的解答中,需对计算结果做“进一”处理。在原有例题中,当S=100×60=6000时,h=6[23]=6.6,学生无需深入思考,便会对结果进一。诚然,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浅层学习样态。因此,笔者稍稍改变了一下条件中的已知数据,使得结果必须经过深入思考之后才能得出。此处,正是一个很好的深度学习的平台,学生有高阶思维发展的用武之地。他们不仅自己知道正确结果,还得想办法把别人讲懂,思维不仅由内隐走向外显,而且走向纵深。另外,本节课是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而反比例函数的模型不仅仅可以从文字中抽象出,也可以以函数图像的形式来呈现。于是,笔者将教材原有例题的文字做了一些适当处理,最后以图像的形式出现。这样随着问题1 和问题2的形式不同,课堂内容也相应丰富起来。
  不难发现,这样处理的目的依然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数缺形时少直观”,当学生尝试用图像来说理时,说明其“直观想象”的素养再次得到提升。
  四、评价设定:学习与发展的内部转换
  对教师而言,及时反馈和持续评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误区:把“评价”理解成“测试”,最终窄化为“做题”。立德树人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则应更多地设计“为学习”的评价。
  经历过问题1与问题2的解决,笔者设计了一个编题鉴题环节。
  问题3: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同一个代数式表示,同一个代数式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而生活中也有很多反比例函数的实际问题,你能否和同伴合作,以y=[1200x]为函数模型设计一个类似例题的实际问题?然后,请其他同学对你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合理评价。
  部分课堂实录如下:
  某小组的问题:“小刚进行1200米的跑步,他的平均速度为x米/分钟,他所需时间为y分钟,y和x有什么关系?如果他的平均速度不低于600米/分钟,那么他跑完1200米所需时间最多是多少分钟?”乍一看,该问题和课堂上的两个例题相似,设置得很好,需要根据自变量的范圍来求函数值的范围。作为老师,笔者自然很快知道这里有不切实际的数据存在。但是,学生没有立即发现。于是,笔者故意不发表意见,微笑着看着学生们。稍作思考后,举手的人越来越多。笔者以一句“我们不可能有600米/分钟这么快的跑步速度”点醒学生:今后无论是自己解决问题,还是在自己编题设置数据时,都要尊重事实,注意数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体现数学的严谨美。
  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此处设置“编题鉴题”的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重在确保表现性评价的完成,需要学生调动高层次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整合、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
  总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一线教师实施教学的准确定位。数学教师在备课和组织教学时,需要深入挖掘数学知识内隐的学科价值和育人功能,帮助学生触及学科本质和知识内核,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为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孙学东.结构性问题设计与高阶思维培养.基础教育课程[J],2019(1).
  [2]张丽华.激发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思考.江苏教育[J],2013(7).
其他文献
课题简介   “新课改核心理念下的‘和生’课堂实践研究”是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改专项立项课题(批准号为20200324)。课题组基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为重点,以生本为要求,以合作为核心,以生长为过程,以生成为目标,以和谐为追求,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和生”课堂实施方案和各学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关键能力。  摘要  
期刊
摘要  CPFS结构是由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形成的结构,是个体头脑中内化的数学知识网络,是特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从促进个体表达CPFS结构的愿景出发,从知识网络角度进行概念教学设计,实施助力个体设计CPFS结构的教学过程,有利于个体在整体中认识概念,逐步落实数学抽象这一关键能力,提升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建构出比较“丰满”的CPFS结构,彰显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关键词  CPFS结构
期刊
【设计理念】  《谁是最可爱的人》脉络清晰、通俗易懂,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学,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不会太理想。我采用将课文与综合性学习相融合的教学形式,将三个故事设计成三种活动方案——讲故事、记者采访和情境再现,在完成“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渗透记叙六要素、口语交流的注意事项、各种描写手段的作用等知识目标的传授。新颖的文本解读方式,亲自参与活动设计的形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
期刊
“老师,老师,我们有事要跟你说。”一下课,几个女生就神神秘秘地凑到我身边,低声地说道。随后,她们将我拉到一个角落里。其中一个女生跟我说:“老班,班里出贼了!”我心里咯噔一下,作为老班主任,我知道这事情不好处理。但我当时没显露出为难的神情,而是不动声色地说:“好的,那你们跟老师走,我们换个地方说话,这边太嘈杂了。”随即,我把几个女生带到一个没人的教室,听她们讲述事情经过。  原来,她们都发生过丢失一
期刊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再次引发我们对教师的角色及价值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关于教师的身份定位,有很多种说法。教师既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和成长的引领者。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称号给予人民教师。换个通俗点的说法,教师对学生的生命成长非常重要,乃至对学生的一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
期刊
连云港市乡村骨干教师初中语文尹好培育站由连云港市名师尹好主持,现有成员30人,都是市、县级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  培育站導师组对本地区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的教学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不深,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新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因此,培育站确定了“初中语文教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研修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不能
期刊
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适应时代发展,更新教学观念,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融入信息化技术、多学科知识等的融合课堂,能让学生在多元的思维组合中构建学习网络,发展数学思维,提升学习品质,形成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多项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课堂教学的主动、有效。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数字化学习 融合探究  数字化时代,为数学课堂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更多
期刊
摘要  区域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认识和教学行为、教研态度和成果、教师视角的教研问题及期许等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问卷调查对于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服务区域初中英语教学,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区域教研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
期刊
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作文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使学生获得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作文指导课的上法。赵怀巧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取材于学生的期中考试作文,学生印象深刻,有话可讲。  我们知道,平时的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有所不同。考场作文是学生经过细致构思后创作的,往往能够反映他们真实的写作水平。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大多局限在父母之爱上,因而本次作文中,表达父母之爱的文章较多,但
期刊
针对本地区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对教材体系理解不透”“对编者意图领会不深”两大问题,培育站最终确定了“初中語文教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研修主题。下面,笔者分享自己在研修过程中,利用助读系统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思考,并重点谈谈自读课文教学设计的几种视角。  视角一:借助单元说明进行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是编者意图的集中表达,教师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研究单元说明。统编教材的单元说明,由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