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一则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匮乏的新闻,把身为大学退休教师的她从大城市“召唤”到了边疆。她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孩子,并发动退休的丈夫和朋友一起加入爱心支教行列,为新疆的孩子募集爱心物资、建立捐助平台。7年来,她与新疆少数民族孩子之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支教路上留下一串串感人的故事……
“郑晓屏真是疯了,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得去新疆支教!”“好日子过腻了,她就可劲儿地作吧!”2012年7月,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退休副教授郑晓屏的朋友圈疯传,大家都对郑晓屏去新疆支教的决定感到不解。尽管外界议论纷纷,当事人郑晓屏却紧锣密鼓地做起了动身去新疆的准备。
郑晓屏时年55岁,在朋友们眼中,她的家庭生活令人艳羡:丈夫李健是武汉一家药业公司的中层干部,女儿在美国学成后定居。退休前,郑晓屏不用坐班,有空就弹弹钢琴、练练瑜伽,想放松就和丈夫来趟自驾游,生活闲适而自在。退休后,她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而她却匪夷所思地决定去新疆支教,难怪朋友们都说她疯了。
其实,郑晓屏退休后本来是想好好享受人生的,她甚至做好了到美国探亲旅游的打算。然而,她计划好的一切,却因为一个电视专题片而彻底改变。
2012年春节期间,郑晓屏无意间看到一个题为《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的新闻专题片:皮里村是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自然村,那里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孩子们上学路途遥远。节目呼吁爱心人士前往支教,帮助边疆地区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几乎是在看完电视节目的那一瞬间,对新疆早已心向往之的郑晓屏,就做出决定:我要去支教!
随后,郑晓屏与新疆塔县教育局负责人取得联系。与对方沟通后,她才向家人说了要去新疆支教的想法,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丈夫担心她身体弱,还患有慢性病,到了高原缺氧的地方身体无法承受。远在美国的女儿也劝她不要到高原冒险。然而,她决定了的事情不愿改变。丈夫多次劝说无果,只好帮她联系了海拔较低的吉木乃县。
2012年8月11日,郑晓屏在丈夫的陪同下到吉木乃县教育局报到。负责支教工作的局领导对郑晓屏的到来表示欢迎,接着又抛出了一个让她感到突然的问题:她能在那里待多久。对于这个问题,郑晓屏回答得很含糊,因为当时她心里没有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当地的生活,身体是否吃得消。对方倒没再追问,考虑到她来自大城市,一下子适应不了太艰苦的生活,就把她安排到县直小学任教。
让郑晓屏没想到的是,到县直小学报到时,学校领导首先提出的也是同样的问题:“你到底能在这里待多久?”郑晓屏的回答仍然很模糊,学校领导面露失望之色。让郑晓屏惊奇的是,她任教的五(3)班班主任赵老师对她一番客套后,也问了同样的问题:“你能在这里待多久?”郑晓屏觉得,自己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了。
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就有学生家长找到郑晓屏,直言不讳地对她说:“如果你也是教几天就走,请不要带我的孩子!”班主任赵老师告诉郑晓屏,这些向她发问的学生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郑晓屏是大学教师,又来自大城市,放着舒服的日子不过,来这里当个不拿一分钱工资的支教老师,肯定是心血来潮。他们担心郑晓屏干不了几天就会打道回府。
郑晓屏了解到,吉木乃县师资力量匮乏,每年都有几十人来支教,但由于当地自然环境及气候恶劣,很少人能够长时间留在当地任教。有的志愿者待不了几个月便找借口离开了,这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冲击。赵老师告诉郑晓屏,有的支教老师刚来的时候满腔热血,遇到困难后便打起了退堂鼓。有的支教老师甚至留个字条就走了,弄得学校措手不及。
对于自己能在吉木乃县支教多久,郑晓屏此前没有认真考虑过。遭到质疑后,她想,自己来支教,绝不能做做样子就走!一个人被需要,说明她对社会有价值,我应该珍惜这次机会。
经过慎重考虑,郑晓屏对学校郑重承诺:至少要把接手的五(3)班带到毕业。如果身体允许,她会支教到70岁。郑晓屏的承诺让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长舒了一口气。因为他们知道,郑晓屏是大学教师,知识渊博,会给学校教学带来很大帮助,如果她能在学校安心工作,那是再好不过了。
来新疆支教前,郑晓屏对面临的困难已经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没想到她刚住下没几天,当地的恶劣天气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郑晓屏独自住在学校宿舍里,孩子们放学后,偌大的校园里寂静无声。9月初的一天晚上,郑晓屏刚躺下,屋外就狂风大作,屋顶好像随时可能被掀翻一样。一直在城市生活的她,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风。在呼啸的狂风中,她紧张得一夜没睡好。过后,郑晓屏了解到,吉木乃县是有名的风口,8级以上的大风对于这里来说是家常便饭。
担惊受怕了一整晚,郑晓屏第一次觉得自己来支教的行为有些冲动。第二天一早,她就给丈夫打电话。一听到丈夫的声音,她就忍不住掉了泪。丈夫安慰她:“能坚持就坚持,实在不行就回家吧!”和丈夫倾诉了一番,郑晓屏心里好受了许多。临阵退缩不是她的性格,她决定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履行自己的承诺。
接下来,郑晓屏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然而,相比生活中的困难,她发现教学中的困难比想象中要多得多。她负责五(3)班的语文课,由于语文老师换得太勤,孩子们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她教过大学,做过学报编辑,来之前觉得教小学语文是很轻松的事,没想到如今面对小学语文课,她要从头学起。 郑晓屏上课第一次点名,点到一个叫叶拉娜的同学时,由于受南方口音的影响,“拉”和“娜”不分。当时孩子就很不高兴,较真儿地说她把名字念错了。郑晓屏真诚地给孩子道了歉。一堂课下来,郑晓屏发现,班里43个孩子中,有29个是少数民族,名字很长,很难念,她很头疼。为了熟记孩子们的名字,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郑晓屏特意下了功夫。她把学生花名册随身带上,点名时一个一个对号入座。没几天,她就做到点名不用花名册了。
开始讲课时,郑晓屏发现问题又来了:从未教过小学的她,还保留着大学讲课的习惯,语速过快,重复少,板书少,口述过多,趣味性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一堂课下来,郑晓屏询问孩子们对她上课的意见,孩子们大都摇头,说:“老师,您讲得太快了,我们听不懂。”孩子们失望的眼神深深触动了郑晓屏:难道我这个曾经的大学教授连小学语文都教不好?那也太伤自尊了!于是,从第二周开始,她就去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还让丈夫寄来成套的教案资料,连和女儿打越洋电话都不忘跟女儿探讨一下怎样上课才能让孩子们喜欢。
在摸索、学习中郑晓屏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要寓教于乐,还要幽默生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在讲课时她大量引用生活中的事例,以增强讲课的趣味性。学生们果然被吸引住了,越来越喜欢上她的语文课。
对于少数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郑晓屏平时很注意及时纠正。班里有个叫巴仁的孩子从不交作业,是班里有名的“小刺猬”,任课老师都拿他没办法。郑晓屏经常和巴仁谈心,及时肯定他的优点,唤起了他的自尊心。经过一系列的“攻心战”,巴仁开始交作业了。为了让巴仁养成及时交作业的习惯,郑晓屏多次在网上和他交流。她进到巴仁的QQ空间,在一张照片下面留言:“你好酷!如果你能把作业都完成,就更酷了!”没多久,巴仁回复道:“老师,我会的。”从那以后,巴仁开始交作业了,还写了一篇500多字的作文。郑晓屏及时对他进行了表扬。此后,巴仁养成了按时交作业的习惯。
然而,在支教过程中,郑晓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2013年元旦前,临近期末考试,郑晓屏给学生们听写词语,听写结果出来后很不理想。原本信心满满的她,遭遇当头棒喝,沮丧、灰心、失望、委屈等灰色情绪笼罩着她。她觉得自己这么远来支教,努力坚持,可带学生也带不好,怎么跟学生家长交代呢?当天晚上,她躺在床上,任由眼泪肆意流淌,那时她真的好想回家,放弃支教。
第二天早上一醒来,郑晓屏就开始为头天晚上的想法感到羞愧。她觉得,自己这个大学教授如果连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都不能胜任,也太失败了。她决定留下来证明自己。
郑晓屏坚定地留了下来。凭着渊博的知识和对业务的钻研,每一堂课她都讲得有声有色。她不但授课,还注重引导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渐渐地,学生的成绩上来了,她也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老师。
2013年9月10日,既是教师节又是郑晓屏的生日。上第一节语文课时,郑晓屏刚进教室,同学们就齐刷刷地起立,班长带头唱起了生日歌。在遥远的异乡得到孩子们的祝福,郑晓屏感动不已。她走下讲台和前排的孩子一一拥抱,没想到后排的孩子不乐意了,大声喊道:“老师,我们也要和您拥抱!”郑晓屏笑着说:“下课后我们再抱,不然时间来不及了……”
两年过去了,郑晓屏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承诺:把五(3)班带到了小学毕业。班里的孩子和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想给她送礼物表达谢意。她拒绝了孩子们的好意,再三向孩子们强调,她不会接受他们的礼物,因为他们花的是父母的钱。
2014年6月30日,五(3)班举行毕业欢送会。孩子们对郑晓屏依依不舍,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暑假后她还来不来。郑晓屏笑着问:“你们已经毕业了,我来不来和你们关系不大吧?”孩子们却认真地说:“您要是来,我们可以随时来看您呀!”孩子们的话,让郑晓屏颇为感动。
毕业典礼结束后,班长塔玛霞送给郑晓屏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郑晓屏坚辞不收,并批评塔玛霞不该乱花钱。看到老师不收礼物,塔玛霞委屈得流了泪,赌气把那件礼物扔到了门口的垃圾桶里。郑晓屏这才意识到伤了孩子的心,急忙从垃圾桶里捡回礼物,然后拥抱着塔玛霞连声说对不起。当着塔玛霞的面,郑晓屏小心翼翼地拆开礼物的包装,里面是一本影集。影集的扉页粘贴着孩子们亲手叠的43颗幸运星,里面夹着的是班里43个孩子的单人照片,每张照片的后面都写着孩子们的祝福和寄语。玛塔霞写的是:“郑老师,两年来的相处,使我深深喜欢上了您。在我心里,您就像我们的妈妈。郑老师,暑假后您如果回来,就打我给您留的电话哟!您的学生玛塔霞!”学生们的留言,看得郑晓屏频频抹泪。孩子們的认可,让她觉得两年的艰辛付出是值得的。
送别五(3)班的孩子,郑晓屏继续自己的支教生活。她患有多种慢性病,每节课几乎都要去趟厕所,不然就会因为尿失禁弄湿裤子。为了上好每堂课,课前郑晓屏很少喝水。吉木乃的冬天冰冻期长且气温低,郑晓屏克服种种不适,坚持了下来。尽管每次回家度假郑晓屏嘴上都说不来了,可到了新学期,她又不由自主地想念吉木乃那群可爱的孩子,一种责任感驱使着她又早早订了来新疆的机票。
2016年3月3日清晨7时,新疆的天亮得晚,周围黑漆漆的,郑晓屏背着大包小包走下大巴车,走出吉木乃县汽车站。她给孩子们带来了几十套试卷,都是她在武汉自费买的。为了减轻重量,她把试卷的封皮全部拆掉,可还是有十多公斤重。因为时间早天又冷,路上一辆出租车都没有,她只能背着沉重的行李步行到学校。原本20分钟的路程,她走走歇歇,花了一个多小时。
新学期开学,除了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郑晓屏还做着筹资助学的工作。平时,她经常资助班里的贫困学生,但又觉得靠一人之力无法帮助更多的孩子。3年前,她有了创办支教助学网络平台的想法。请人建网站要花不少钱,她舍不得花钱请人做,再说省下这笔钱可以多资助一些贫困生。于是,她发动丈夫和女儿帮忙。通过一家人的努力,她创办的边疆支教助学网络平台于2013年8月13日正式上线。经过多年的运作和媒体的宣传,郑晓屏利用网络平台筹来近百万元的资金以及各类图书、体育用品等,为吉木乃县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转眼,郑晓屏的支教已进入第7个年头。2018年3月,她的丈夫李健正式退休,受她的感召,也来到吉木乃县,和她一起支教。夫妻俩一起备课,假期一起旅游,过得特别充实。
因为无私助学的感人事迹,郑晓屏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人物评选活动中入选并被评为二等奖。2019年1月15日,郑晓屏当选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对于这些荣誉,郑晓屏看得很淡,她说,支教是她人生中一次洗涤内心的精神之旅,不但圆了她的新疆梦,还让她对国家的教育事业献上一份心力。只要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在新疆支教到70岁。
〔编辑:刘波〕
退休女教师新疆支教遭质疑
“郑晓屏真是疯了,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得去新疆支教!”“好日子过腻了,她就可劲儿地作吧!”2012年7月,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退休副教授郑晓屏的朋友圈疯传,大家都对郑晓屏去新疆支教的决定感到不解。尽管外界议论纷纷,当事人郑晓屏却紧锣密鼓地做起了动身去新疆的准备。
郑晓屏时年55岁,在朋友们眼中,她的家庭生活令人艳羡:丈夫李健是武汉一家药业公司的中层干部,女儿在美国学成后定居。退休前,郑晓屏不用坐班,有空就弹弹钢琴、练练瑜伽,想放松就和丈夫来趟自驾游,生活闲适而自在。退休后,她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而她却匪夷所思地决定去新疆支教,难怪朋友们都说她疯了。
其实,郑晓屏退休后本来是想好好享受人生的,她甚至做好了到美国探亲旅游的打算。然而,她计划好的一切,却因为一个电视专题片而彻底改变。
2012年春节期间,郑晓屏无意间看到一个题为《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的新闻专题片:皮里村是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自然村,那里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孩子们上学路途遥远。节目呼吁爱心人士前往支教,帮助边疆地区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几乎是在看完电视节目的那一瞬间,对新疆早已心向往之的郑晓屏,就做出决定:我要去支教!
随后,郑晓屏与新疆塔县教育局负责人取得联系。与对方沟通后,她才向家人说了要去新疆支教的想法,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丈夫担心她身体弱,还患有慢性病,到了高原缺氧的地方身体无法承受。远在美国的女儿也劝她不要到高原冒险。然而,她决定了的事情不愿改变。丈夫多次劝说无果,只好帮她联系了海拔较低的吉木乃县。
2012年8月11日,郑晓屏在丈夫的陪同下到吉木乃县教育局报到。负责支教工作的局领导对郑晓屏的到来表示欢迎,接着又抛出了一个让她感到突然的问题:她能在那里待多久。对于这个问题,郑晓屏回答得很含糊,因为当时她心里没有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当地的生活,身体是否吃得消。对方倒没再追问,考虑到她来自大城市,一下子适应不了太艰苦的生活,就把她安排到县直小学任教。
让郑晓屏没想到的是,到县直小学报到时,学校领导首先提出的也是同样的问题:“你到底能在这里待多久?”郑晓屏的回答仍然很模糊,学校领导面露失望之色。让郑晓屏惊奇的是,她任教的五(3)班班主任赵老师对她一番客套后,也问了同样的问题:“你能在这里待多久?”郑晓屏觉得,自己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了。
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就有学生家长找到郑晓屏,直言不讳地对她说:“如果你也是教几天就走,请不要带我的孩子!”班主任赵老师告诉郑晓屏,这些向她发问的学生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郑晓屏是大学教师,又来自大城市,放着舒服的日子不过,来这里当个不拿一分钱工资的支教老师,肯定是心血来潮。他们担心郑晓屏干不了几天就会打道回府。
郑晓屏了解到,吉木乃县师资力量匮乏,每年都有几十人来支教,但由于当地自然环境及气候恶劣,很少人能够长时间留在当地任教。有的志愿者待不了几个月便找借口离开了,这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冲击。赵老师告诉郑晓屏,有的支教老师刚来的时候满腔热血,遇到困难后便打起了退堂鼓。有的支教老师甚至留个字条就走了,弄得学校措手不及。
对于自己能在吉木乃县支教多久,郑晓屏此前没有认真考虑过。遭到质疑后,她想,自己来支教,绝不能做做样子就走!一个人被需要,说明她对社会有价值,我应该珍惜这次机会。
经过慎重考虑,郑晓屏对学校郑重承诺:至少要把接手的五(3)班带到毕业。如果身体允许,她会支教到70岁。郑晓屏的承诺让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长舒了一口气。因为他们知道,郑晓屏是大学教师,知识渊博,会给学校教学带来很大帮助,如果她能在学校安心工作,那是再好不过了。
小学语文难倒大学教授
来新疆支教前,郑晓屏对面临的困难已经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没想到她刚住下没几天,当地的恶劣天气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郑晓屏独自住在学校宿舍里,孩子们放学后,偌大的校园里寂静无声。9月初的一天晚上,郑晓屏刚躺下,屋外就狂风大作,屋顶好像随时可能被掀翻一样。一直在城市生活的她,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风。在呼啸的狂风中,她紧张得一夜没睡好。过后,郑晓屏了解到,吉木乃县是有名的风口,8级以上的大风对于这里来说是家常便饭。
担惊受怕了一整晚,郑晓屏第一次觉得自己来支教的行为有些冲动。第二天一早,她就给丈夫打电话。一听到丈夫的声音,她就忍不住掉了泪。丈夫安慰她:“能坚持就坚持,实在不行就回家吧!”和丈夫倾诉了一番,郑晓屏心里好受了许多。临阵退缩不是她的性格,她决定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履行自己的承诺。
接下来,郑晓屏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然而,相比生活中的困难,她发现教学中的困难比想象中要多得多。她负责五(3)班的语文课,由于语文老师换得太勤,孩子们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她教过大学,做过学报编辑,来之前觉得教小学语文是很轻松的事,没想到如今面对小学语文课,她要从头学起。 郑晓屏上课第一次点名,点到一个叫叶拉娜的同学时,由于受南方口音的影响,“拉”和“娜”不分。当时孩子就很不高兴,较真儿地说她把名字念错了。郑晓屏真诚地给孩子道了歉。一堂课下来,郑晓屏发现,班里43个孩子中,有29个是少数民族,名字很长,很难念,她很头疼。为了熟记孩子们的名字,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郑晓屏特意下了功夫。她把学生花名册随身带上,点名时一个一个对号入座。没几天,她就做到点名不用花名册了。
开始讲课时,郑晓屏发现问题又来了:从未教过小学的她,还保留着大学讲课的习惯,语速过快,重复少,板书少,口述过多,趣味性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一堂课下来,郑晓屏询问孩子们对她上课的意见,孩子们大都摇头,说:“老师,您讲得太快了,我们听不懂。”孩子们失望的眼神深深触动了郑晓屏:难道我这个曾经的大学教授连小学语文都教不好?那也太伤自尊了!于是,从第二周开始,她就去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还让丈夫寄来成套的教案资料,连和女儿打越洋电话都不忘跟女儿探讨一下怎样上课才能让孩子们喜欢。
在摸索、学习中郑晓屏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要寓教于乐,还要幽默生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在讲课时她大量引用生活中的事例,以增强讲课的趣味性。学生们果然被吸引住了,越来越喜欢上她的语文课。
对于少数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郑晓屏平时很注意及时纠正。班里有个叫巴仁的孩子从不交作业,是班里有名的“小刺猬”,任课老师都拿他没办法。郑晓屏经常和巴仁谈心,及时肯定他的优点,唤起了他的自尊心。经过一系列的“攻心战”,巴仁开始交作业了。为了让巴仁养成及时交作业的习惯,郑晓屏多次在网上和他交流。她进到巴仁的QQ空间,在一张照片下面留言:“你好酷!如果你能把作业都完成,就更酷了!”没多久,巴仁回复道:“老师,我会的。”从那以后,巴仁开始交作业了,还写了一篇500多字的作文。郑晓屏及时对他进行了表扬。此后,巴仁养成了按时交作业的习惯。
然而,在支教过程中,郑晓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2013年元旦前,临近期末考试,郑晓屏给学生们听写词语,听写结果出来后很不理想。原本信心满满的她,遭遇当头棒喝,沮丧、灰心、失望、委屈等灰色情绪笼罩着她。她觉得自己这么远来支教,努力坚持,可带学生也带不好,怎么跟学生家长交代呢?当天晚上,她躺在床上,任由眼泪肆意流淌,那时她真的好想回家,放弃支教。
第二天早上一醒来,郑晓屏就开始为头天晚上的想法感到羞愧。她觉得,自己这个大学教授如果连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都不能胜任,也太失败了。她决定留下来证明自己。
创办网络助学平台帮助贫困生
郑晓屏坚定地留了下来。凭着渊博的知识和对业务的钻研,每一堂课她都讲得有声有色。她不但授课,还注重引导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渐渐地,学生的成绩上来了,她也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老师。
2013年9月10日,既是教师节又是郑晓屏的生日。上第一节语文课时,郑晓屏刚进教室,同学们就齐刷刷地起立,班长带头唱起了生日歌。在遥远的异乡得到孩子们的祝福,郑晓屏感动不已。她走下讲台和前排的孩子一一拥抱,没想到后排的孩子不乐意了,大声喊道:“老师,我们也要和您拥抱!”郑晓屏笑着说:“下课后我们再抱,不然时间来不及了……”
两年过去了,郑晓屏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承诺:把五(3)班带到了小学毕业。班里的孩子和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想给她送礼物表达谢意。她拒绝了孩子们的好意,再三向孩子们强调,她不会接受他们的礼物,因为他们花的是父母的钱。
2014年6月30日,五(3)班举行毕业欢送会。孩子们对郑晓屏依依不舍,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暑假后她还来不来。郑晓屏笑着问:“你们已经毕业了,我来不来和你们关系不大吧?”孩子们却认真地说:“您要是来,我们可以随时来看您呀!”孩子们的话,让郑晓屏颇为感动。
毕业典礼结束后,班长塔玛霞送给郑晓屏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郑晓屏坚辞不收,并批评塔玛霞不该乱花钱。看到老师不收礼物,塔玛霞委屈得流了泪,赌气把那件礼物扔到了门口的垃圾桶里。郑晓屏这才意识到伤了孩子的心,急忙从垃圾桶里捡回礼物,然后拥抱着塔玛霞连声说对不起。当着塔玛霞的面,郑晓屏小心翼翼地拆开礼物的包装,里面是一本影集。影集的扉页粘贴着孩子们亲手叠的43颗幸运星,里面夹着的是班里43个孩子的单人照片,每张照片的后面都写着孩子们的祝福和寄语。玛塔霞写的是:“郑老师,两年来的相处,使我深深喜欢上了您。在我心里,您就像我们的妈妈。郑老师,暑假后您如果回来,就打我给您留的电话哟!您的学生玛塔霞!”学生们的留言,看得郑晓屏频频抹泪。孩子們的认可,让她觉得两年的艰辛付出是值得的。
送别五(3)班的孩子,郑晓屏继续自己的支教生活。她患有多种慢性病,每节课几乎都要去趟厕所,不然就会因为尿失禁弄湿裤子。为了上好每堂课,课前郑晓屏很少喝水。吉木乃的冬天冰冻期长且气温低,郑晓屏克服种种不适,坚持了下来。尽管每次回家度假郑晓屏嘴上都说不来了,可到了新学期,她又不由自主地想念吉木乃那群可爱的孩子,一种责任感驱使着她又早早订了来新疆的机票。
2016年3月3日清晨7时,新疆的天亮得晚,周围黑漆漆的,郑晓屏背着大包小包走下大巴车,走出吉木乃县汽车站。她给孩子们带来了几十套试卷,都是她在武汉自费买的。为了减轻重量,她把试卷的封皮全部拆掉,可还是有十多公斤重。因为时间早天又冷,路上一辆出租车都没有,她只能背着沉重的行李步行到学校。原本20分钟的路程,她走走歇歇,花了一个多小时。
新学期开学,除了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郑晓屏还做着筹资助学的工作。平时,她经常资助班里的贫困学生,但又觉得靠一人之力无法帮助更多的孩子。3年前,她有了创办支教助学网络平台的想法。请人建网站要花不少钱,她舍不得花钱请人做,再说省下这笔钱可以多资助一些贫困生。于是,她发动丈夫和女儿帮忙。通过一家人的努力,她创办的边疆支教助学网络平台于2013年8月13日正式上线。经过多年的运作和媒体的宣传,郑晓屏利用网络平台筹来近百万元的资金以及各类图书、体育用品等,为吉木乃县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转眼,郑晓屏的支教已进入第7个年头。2018年3月,她的丈夫李健正式退休,受她的感召,也来到吉木乃县,和她一起支教。夫妻俩一起备课,假期一起旅游,过得特别充实。
因为无私助学的感人事迹,郑晓屏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人物评选活动中入选并被评为二等奖。2019年1月15日,郑晓屏当选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对于这些荣誉,郑晓屏看得很淡,她说,支教是她人生中一次洗涤内心的精神之旅,不但圆了她的新疆梦,还让她对国家的教育事业献上一份心力。只要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在新疆支教到70岁。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