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灵动的人文和社会学科,有得天独厚的兴趣生成优势。但如果不注意学科的兴趣切入点,无论多少优势,都是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文章作者结合“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成就我们的历史高效课堂。
[关键词]历史学科;兴趣生成;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4—0082—01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我们如皋推行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质也是为了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说,现在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是否将学生引入到自主学习的轨道上来。而要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兴趣是关键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产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的确,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高效地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历史学科是一门灵动的人文和社会学科。有得天独厚的兴趣生成优势。但如果不注意学科的兴趣切入点,无论多少优势,都是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可以想象,那么,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成就我们的历史高效课堂呢?
一、设计精彩导入。使课堂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让课堂高效,我们要尽可能在一开始就要引人入胜。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认真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生活实际,设计一段精彩的、别出心裁的导入语,或一个令人难忘的情境,或寻找一段具有视听觉冲击力的插图、视频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立即被调动起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学习。如我们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先播放2008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内容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尤其是活字印刷术和汉字的演变过程的展示场面。播放结束后,教师这样导入: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中华璀璨文化——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是其中的一种。那么,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中华古老的先秦文化。
以上设计既有效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避免孤立地学习历史,又有效联系社会生活,运用多媒体视频的形式,通过“传说故事”、“奥运会”、“联合国工作语言”等多个渗透点有效地聚拢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开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欲望支配下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由于中学生的心智特点,他们喜欢追赶潮流,渴望亲近社会,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对遥远的历史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不喜欢口号式的说教方式。因此,成就有效课堂,就不能在课堂上完全由教师空谈,要设计如演讲、记者报道、角色表演、心理体验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运用热点问题造成兴奋点,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在我们如皋教育大地上践行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我们只有充分利用,激发起学生内心欲望,才能使课堂的45分钟都在高效中度过。
历史课并不是贫乏的、淡而无味的,谁能打动学生的心,谁就能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上述活动形式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效地将历史问题情境化、生活化,这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学生在饶有兴趣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了自信、勇敢、坚毅、果敢、团结等优秀的人生品质,自然而然地生成情感渗透目标,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因为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心理的亲近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因此,我们在设计历史活动时,要尽量考虑到形式多样化,知识趣味化、生活化,让历史张上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综艺”历史课堂才是高效的。
三、探索历史多样化作业途径。让“课余苦功”成就“课内高效”
这里的作业指的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即课余作业,课余作业虽然是课堂之后的事情,但作业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果我们一味地布置着背诵、抄写、做试卷等形式的作业,学生是很难产生学科兴趣的,长此以往,学生一提历史课就因作业的索然无味惯性地产生抵制心理,严重压抑这课堂学习效率。中学生历史课余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们要尽可能地使历史作业由静态变成动态,由单纯地动脑变成动眼睛、动脚、动手、动身体等多元化的动作,如我们在教学完八年级抗日战争这一部分的历史时,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创办一份手抄报,为了提高学生创办手抄报的质量,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又如我们在学习完八年级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有关史实后,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社会小调查,以引导学生更形象、更全面地认识和探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党、热爱祖国,树立改革开放意识、树立国际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力,立志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总之,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既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需要,又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既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是高效教学策略的需要。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历史课堂要懂得练苦功,善于用巧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这样才能成就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历史学科;兴趣生成;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4—0082—01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我们如皋推行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质也是为了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说,现在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是否将学生引入到自主学习的轨道上来。而要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兴趣是关键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产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的确,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高效地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历史学科是一门灵动的人文和社会学科。有得天独厚的兴趣生成优势。但如果不注意学科的兴趣切入点,无论多少优势,都是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可以想象,那么,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成就我们的历史高效课堂呢?
一、设计精彩导入。使课堂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让课堂高效,我们要尽可能在一开始就要引人入胜。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认真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生活实际,设计一段精彩的、别出心裁的导入语,或一个令人难忘的情境,或寻找一段具有视听觉冲击力的插图、视频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立即被调动起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学习。如我们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先播放2008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内容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尤其是活字印刷术和汉字的演变过程的展示场面。播放结束后,教师这样导入: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中华璀璨文化——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是其中的一种。那么,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中华古老的先秦文化。
以上设计既有效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避免孤立地学习历史,又有效联系社会生活,运用多媒体视频的形式,通过“传说故事”、“奥运会”、“联合国工作语言”等多个渗透点有效地聚拢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开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欲望支配下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由于中学生的心智特点,他们喜欢追赶潮流,渴望亲近社会,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对遥远的历史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不喜欢口号式的说教方式。因此,成就有效课堂,就不能在课堂上完全由教师空谈,要设计如演讲、记者报道、角色表演、心理体验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运用热点问题造成兴奋点,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在我们如皋教育大地上践行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我们只有充分利用,激发起学生内心欲望,才能使课堂的45分钟都在高效中度过。
历史课并不是贫乏的、淡而无味的,谁能打动学生的心,谁就能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上述活动形式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效地将历史问题情境化、生活化,这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学生在饶有兴趣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了自信、勇敢、坚毅、果敢、团结等优秀的人生品质,自然而然地生成情感渗透目标,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因为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心理的亲近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因此,我们在设计历史活动时,要尽量考虑到形式多样化,知识趣味化、生活化,让历史张上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综艺”历史课堂才是高效的。
三、探索历史多样化作业途径。让“课余苦功”成就“课内高效”
这里的作业指的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即课余作业,课余作业虽然是课堂之后的事情,但作业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果我们一味地布置着背诵、抄写、做试卷等形式的作业,学生是很难产生学科兴趣的,长此以往,学生一提历史课就因作业的索然无味惯性地产生抵制心理,严重压抑这课堂学习效率。中学生历史课余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们要尽可能地使历史作业由静态变成动态,由单纯地动脑变成动眼睛、动脚、动手、动身体等多元化的动作,如我们在教学完八年级抗日战争这一部分的历史时,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创办一份手抄报,为了提高学生创办手抄报的质量,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又如我们在学习完八年级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有关史实后,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社会小调查,以引导学生更形象、更全面地认识和探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党、热爱祖国,树立改革开放意识、树立国际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力,立志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总之,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既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需要,又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既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是高效教学策略的需要。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历史课堂要懂得练苦功,善于用巧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这样才能成就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