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初中生作文水平着实令人堪忧。有的作文在“鼓励学生大胆说”的指挥棒下,学生作文味同嚼蜡,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作文有如“脱水蔬菜”,了无生气。那么,如何让学生写出有灵性的作品,让学生的作品穿上文化的彩衣呢?作为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的作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加强学生的语文积累,教导学生巧用修辞,并在教学过程当中设计词句品鉴,培养审美,教导学生善于思考与选择,运用“以诗促写,以写悟诗,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的作文穿上文化的彩衣。
關键词:作文 文化的彩衣 积累 修辞 词句品鉴 培养审美 思考与选择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见识不可谓不广,但等到写起文章来,却总觉得内容单调乏味,如干瘪的气球一般,往往一篇文章写下来,就像“流水帐”,一条条、一步步地罗列着所经之事,却全然没了意味。如何让作文更有文采,让它穿上文化的彩衣呢?
一、重积累
作文是一个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最终、最全面的体现。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想让作文穿上文化的彩衣那是一句空话,哪怕这个人掌握了最高深的写作技巧。如果他连要写的字都写不出来,想到的意思找不到合适的词表达出来,那么他的作文是写不出来的,更不用谈让自己的作文穿上文化的彩衣了。所以,要写好作文,特别是要想将文章穿上文化的彩衣,没有一定的字词功夫是不行的。那么,字词又在哪里呢?当然在于积累。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积累,可以说语文或者作文就是积累。这个积累的含义很广,可以指所有的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素材如字、词的积累,语感、句段的积累,以及谋篇布局的积累。同时,我觉得作文中的积累,最重要的应当是大量词汇的积累,这种词汇应当是丰富而灵活的,它们是作者在作为读者、听众、观众时感悟体验到的、记忆书写到的、朗读交谈到的文字,它们可以为作者所熟知而运用。这就是作文穿上文化彩衣的基础——要有一定量的、丰富的词汇积累,越多越好,越形象越生动越好。
二、巧用修辞
我认为修辞是使作文穿上文化彩衣的法宝。讲清常用修辞的特点和用法,并适时训练,能帮学生更好地在作文中使用修辞方法。它的运用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美,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也会使作文中的形象美起来、凸现出来,使文字具有音乐美。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一句,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远处山峰的起伏连绵、高低不平而又具有动态的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又如“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意思是说“春天快要到了”。但是作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当作美丽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这样一说比“春天快要到了”更能表现出春天的可爱和多情。所以,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穿上了文化的彩衣。
三、设计词句品鉴,培养审美
课文中不乏优美、精准的词句,我们可以以此为例,通过一些品析词句的练习设计,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感受力,较好地发展其语感,从而领略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其魅力,使学生重视词句的推敲与运用。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雪地捕鸟是这样写的:“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其中运用了这样一系列动词: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细致地描写了雪地捕鸟时的各种不同的动作,准确生动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惊喜和兴奋。学生在品味鉴赏这些语句之后,就会有所得,自然而然地也就会在自己的作文当中运用了,就让自己的作文穿上了文化彩衣。
四、善于思考与选择
语言是一个反复磨炼的东西,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许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各种不同色彩、不同情感、不同语气、不同形态、不同意境的词来描述。这里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你究竟用何种方法来表达你的意思呢?何种表达方法能够让作文穿上文化的彩衣呢?学生们最常用的就是以“高大全”式的词语来“一言以蔽之”,或直接用叙述性的语言来讲。比如说他到某游乐城玩了一趟,谈到里面最刺激的一个项目,说自己很害怕,但玩得也很高兴,就这样完了。这样的叙述中缺少的是让人能体会到你的所见所闻和心情的句子,你可以用描写来形容一下当时的场面、景物,人们的样子也可稍作描写,以此来衬托主题——惊险刺激的游乐活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因为只有将自己的心情写具体生动了,才能让人有“在场”的感觉。所以,越是让你的文章充满文化味就越是能打动读者,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文章因有文化味而有生命”。
五、“以诗促写,以写悟诗,互动创新”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古典诗词为渠道,让学生吸收古代作品的优秀语言,拓展表达潜能,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情境体验等方法欣赏古典诗词,开发思维潜能。而师生互动,则是教师把自己的习作拿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在习作评价中,采用自评、互评、师评三结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个人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在引导学生赏诗时,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同时,教师如果能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将知识的教学贯穿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就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孟子说:“匠人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或者技巧,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也可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们在作文时能尽量引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情感。
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导学生巧用修辞,并在教学过程当中设计词句品鉴,培养审美,教导学生善于思考与选择,运用“以诗促写,以写悟诗,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關键词:作文 文化的彩衣 积累 修辞 词句品鉴 培养审美 思考与选择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见识不可谓不广,但等到写起文章来,却总觉得内容单调乏味,如干瘪的气球一般,往往一篇文章写下来,就像“流水帐”,一条条、一步步地罗列着所经之事,却全然没了意味。如何让作文更有文采,让它穿上文化的彩衣呢?
一、重积累
作文是一个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最终、最全面的体现。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想让作文穿上文化的彩衣那是一句空话,哪怕这个人掌握了最高深的写作技巧。如果他连要写的字都写不出来,想到的意思找不到合适的词表达出来,那么他的作文是写不出来的,更不用谈让自己的作文穿上文化的彩衣了。所以,要写好作文,特别是要想将文章穿上文化的彩衣,没有一定的字词功夫是不行的。那么,字词又在哪里呢?当然在于积累。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积累,可以说语文或者作文就是积累。这个积累的含义很广,可以指所有的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素材如字、词的积累,语感、句段的积累,以及谋篇布局的积累。同时,我觉得作文中的积累,最重要的应当是大量词汇的积累,这种词汇应当是丰富而灵活的,它们是作者在作为读者、听众、观众时感悟体验到的、记忆书写到的、朗读交谈到的文字,它们可以为作者所熟知而运用。这就是作文穿上文化彩衣的基础——要有一定量的、丰富的词汇积累,越多越好,越形象越生动越好。
二、巧用修辞
我认为修辞是使作文穿上文化彩衣的法宝。讲清常用修辞的特点和用法,并适时训练,能帮学生更好地在作文中使用修辞方法。它的运用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美,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也会使作文中的形象美起来、凸现出来,使文字具有音乐美。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一句,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远处山峰的起伏连绵、高低不平而又具有动态的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又如“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意思是说“春天快要到了”。但是作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当作美丽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这样一说比“春天快要到了”更能表现出春天的可爱和多情。所以,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穿上了文化的彩衣。
三、设计词句品鉴,培养审美
课文中不乏优美、精准的词句,我们可以以此为例,通过一些品析词句的练习设计,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感受力,较好地发展其语感,从而领略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其魅力,使学生重视词句的推敲与运用。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雪地捕鸟是这样写的:“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其中运用了这样一系列动词: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细致地描写了雪地捕鸟时的各种不同的动作,准确生动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惊喜和兴奋。学生在品味鉴赏这些语句之后,就会有所得,自然而然地也就会在自己的作文当中运用了,就让自己的作文穿上了文化彩衣。
四、善于思考与选择
语言是一个反复磨炼的东西,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许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各种不同色彩、不同情感、不同语气、不同形态、不同意境的词来描述。这里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你究竟用何种方法来表达你的意思呢?何种表达方法能够让作文穿上文化的彩衣呢?学生们最常用的就是以“高大全”式的词语来“一言以蔽之”,或直接用叙述性的语言来讲。比如说他到某游乐城玩了一趟,谈到里面最刺激的一个项目,说自己很害怕,但玩得也很高兴,就这样完了。这样的叙述中缺少的是让人能体会到你的所见所闻和心情的句子,你可以用描写来形容一下当时的场面、景物,人们的样子也可稍作描写,以此来衬托主题——惊险刺激的游乐活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因为只有将自己的心情写具体生动了,才能让人有“在场”的感觉。所以,越是让你的文章充满文化味就越是能打动读者,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文章因有文化味而有生命”。
五、“以诗促写,以写悟诗,互动创新”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古典诗词为渠道,让学生吸收古代作品的优秀语言,拓展表达潜能,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情境体验等方法欣赏古典诗词,开发思维潜能。而师生互动,则是教师把自己的习作拿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在习作评价中,采用自评、互评、师评三结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个人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在引导学生赏诗时,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同时,教师如果能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将知识的教学贯穿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就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孟子说:“匠人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或者技巧,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也可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们在作文时能尽量引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情感。
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导学生巧用修辞,并在教学过程当中设计词句品鉴,培养审美,教导学生善于思考与选择,运用“以诗促写,以写悟诗,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