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问题,二元体制的形成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和制度因素,其路径依赖的特征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统筹的成效。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制度的路径依赖性有可能对城乡统筹造成的阻力影响,通过分析莱芜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城乡统筹;二元结构;新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
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作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阶段中国农村改革的总体方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统筹、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这既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城乡统筹发展的阻力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形成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和制度因素,其路径依赖的特征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统筹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经济模型的内生变量,强调制度及结构分析和非市场力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制度因素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如法律法规与政策政令、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等,它对解决二元结构问题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土地产权不明晰,导致农民权益受损。产权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形式和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拥有财产的权利平等,获得产权的机会均等和以共同富裕为最高目的。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完整的产权包括排他的使用权、独享的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一直以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者只拥有前两项产权,没有真正的流转权,这意味着农民并没有对土地的处置权,实质上就是没有土地的财产权,也就无法获得土地出让后的大部分增值收益。
2.资源配置不合理,削弱了制度的激励作用。城乡统筹在宏观的角度来讲实质上是国民经济格局的调整在空间上的表现,是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既然如此,城市统筹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如何使效率达到最佳。不同制度安排的激励性可能有所差异,对资源配置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也不同。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中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忽略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有政策体制的不完善性,导致了路径依赖的恶性循环。诺思认为,现存的制度安排将影响制度提供新的安排的能力,即存在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性。“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如果初始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制度变迁就可能进人良性循环;如果初始的选择方向出现偏差,制度变迁就可能沿着错误的路径继续下去,还可能被锁定在低效率状态之下。
我国初始的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惯性,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在此逻辑之下,我国现有政策体制的不完善性,是造成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难以脱贫的客观原因。政策体制的不完善是指城乡二元制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
4.农民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弱势地位,城乡统筹遭受阻力。从农民的角度说,城乡统筹的根本是解决了“三农”问题,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农民是这一制度的支持者,具有致诱性变迁的特点,由于农民的意识相对滞后、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利益集团人数众多,谈判成本过高,且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绝大多数人依然很难达成共识并采取集团行动,需要政府强制性变变迁的引导。在城乡统筹中,资源要重新配置,必然会损害利益集团(如城镇居民)的既得利益,如果受损的利益集团得不到补偿,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
二、案例:莱芜市城乡统筹发展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莱芜市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主线,大力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管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四个一体化”,着力做好“统筹经济布局、土地流转、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三篇文章,今年,莱芜市被山东省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试点市。
(一)主要措施
1.统筹城乡经济布局。莱芜市统筹城乡经济布局,重点在北部发展生态旅游板块,在中西部发展姜蒜加工储运板块,在南部发展钢铁加工物流板块。依托济青高速南线在莱芜的四个出口,高水平规划建设了高新区、雪野旅游区、钢城经济开发区和莱城工业区。“三大产业板块” 和“四个功能区” 成为莱芜发展经济、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2.促进土地流转。莱芜市把土地流转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引导、政策激励、典型带动,推进土地向特色产业、重点区域集中,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农民将土地规模流转给企业,企业得以按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
3.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莱芜市把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作为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系、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
(二)取得成效
1.全市城乡经济得到飞速发展。2008年,全市乡镇(街道)平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000万元,增长52.8%,75%的乡镇过千万元,最高的凤城达到1.29亿元。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莱城区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在全省县(区)中的位次由2007年的第78位上升到第36位,预计今年可达12.4亿元;钢城区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12.9亿元,由2007年的第83位上升到第24位,预计今年可达16.2亿元。
2.农村土地流转“转”出了高效益。土地流转的大文章越做越好。目前莱芜全市共流转土地60余万亩,其中耕地1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7.6%;林地50.4万亩,占宜流转面积的78%。土地向龙头企业、民营大户集中的态势明显,土地流转“转”出了高效益。
3.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和事业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莱芜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都在18000人以上,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以上,其中新增劳务输出在9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目前,莱芜全市19家乡镇卫生院已全部与城市医院建立了托管、合作关系,原先一
直青黄不接的乡镇医院凸显了活力。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
(一)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
经济一体化既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它是一个明确分工、相互促进、双向发展过程,其目标就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形成各有侧重、有机组合的区域经济整体。需要调整城乡分工,加强经济联系,密切城乡关系,塑造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互动发展关系机制。需要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进程,继续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一体化的城乡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莱芜市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布局,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县域经济也得到大力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资金发展社会事业,社会才能为城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二)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
从莱芜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所取得的成效来看: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在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以公平为基础,以效率为导向,引入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承包户对部分土地以转让、租赁、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自由流转。这样,农民对土地拥有了真正的处置权,拥有了完整有意义的产权,他们通过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等活动,以及保护与土地增值相关的公共设施和其他公共资源等使土地增值,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化。这对重构农民与土地、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一定意义。
(三)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系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元结构制度支持系统中的单项或几项制度的改革己经到了尽头,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支持系统的整体创新和重大调整,即必须对其动大手术,从产权、组织、制度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与整合。创新的步骤是: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产业政策制度间的整合。其目标是:构建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创新为配套,形成运转流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案例中莱芜市健全完善了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完成了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何用统筹的理念发展城市和农村,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制度障碍,通过分析莱芜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胡乃武,叶裕民.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4(6)
[2]刘玉清.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5)
[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诺斯.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闫秀玲.统筹.步步缩小城乡差距[N].齐鲁晚报.2008-12-10
【关键词】 城乡统筹;二元结构;新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
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作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阶段中国农村改革的总体方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统筹、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这既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城乡统筹发展的阻力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形成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和制度因素,其路径依赖的特征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统筹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经济模型的内生变量,强调制度及结构分析和非市场力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制度因素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如法律法规与政策政令、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等,它对解决二元结构问题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土地产权不明晰,导致农民权益受损。产权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形式和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拥有财产的权利平等,获得产权的机会均等和以共同富裕为最高目的。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完整的产权包括排他的使用权、独享的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一直以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者只拥有前两项产权,没有真正的流转权,这意味着农民并没有对土地的处置权,实质上就是没有土地的财产权,也就无法获得土地出让后的大部分增值收益。
2.资源配置不合理,削弱了制度的激励作用。城乡统筹在宏观的角度来讲实质上是国民经济格局的调整在空间上的表现,是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既然如此,城市统筹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如何使效率达到最佳。不同制度安排的激励性可能有所差异,对资源配置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也不同。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中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忽略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有政策体制的不完善性,导致了路径依赖的恶性循环。诺思认为,现存的制度安排将影响制度提供新的安排的能力,即存在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性。“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如果初始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制度变迁就可能进人良性循环;如果初始的选择方向出现偏差,制度变迁就可能沿着错误的路径继续下去,还可能被锁定在低效率状态之下。
我国初始的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惯性,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在此逻辑之下,我国现有政策体制的不完善性,是造成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难以脱贫的客观原因。政策体制的不完善是指城乡二元制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
4.农民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弱势地位,城乡统筹遭受阻力。从农民的角度说,城乡统筹的根本是解决了“三农”问题,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农民是这一制度的支持者,具有致诱性变迁的特点,由于农民的意识相对滞后、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利益集团人数众多,谈判成本过高,且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绝大多数人依然很难达成共识并采取集团行动,需要政府强制性变变迁的引导。在城乡统筹中,资源要重新配置,必然会损害利益集团(如城镇居民)的既得利益,如果受损的利益集团得不到补偿,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
二、案例:莱芜市城乡统筹发展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莱芜市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主线,大力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管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四个一体化”,着力做好“统筹经济布局、土地流转、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三篇文章,今年,莱芜市被山东省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试点市。
(一)主要措施
1.统筹城乡经济布局。莱芜市统筹城乡经济布局,重点在北部发展生态旅游板块,在中西部发展姜蒜加工储运板块,在南部发展钢铁加工物流板块。依托济青高速南线在莱芜的四个出口,高水平规划建设了高新区、雪野旅游区、钢城经济开发区和莱城工业区。“三大产业板块” 和“四个功能区” 成为莱芜发展经济、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2.促进土地流转。莱芜市把土地流转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引导、政策激励、典型带动,推进土地向特色产业、重点区域集中,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农民将土地规模流转给企业,企业得以按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
3.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莱芜市把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作为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系、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
(二)取得成效
1.全市城乡经济得到飞速发展。2008年,全市乡镇(街道)平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000万元,增长52.8%,75%的乡镇过千万元,最高的凤城达到1.29亿元。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莱城区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在全省县(区)中的位次由2007年的第78位上升到第36位,预计今年可达12.4亿元;钢城区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12.9亿元,由2007年的第83位上升到第24位,预计今年可达16.2亿元。
2.农村土地流转“转”出了高效益。土地流转的大文章越做越好。目前莱芜全市共流转土地60余万亩,其中耕地1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7.6%;林地50.4万亩,占宜流转面积的78%。土地向龙头企业、民营大户集中的态势明显,土地流转“转”出了高效益。
3.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和事业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莱芜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都在18000人以上,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以上,其中新增劳务输出在9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目前,莱芜全市19家乡镇卫生院已全部与城市医院建立了托管、合作关系,原先一
直青黄不接的乡镇医院凸显了活力。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
(一)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
经济一体化既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它是一个明确分工、相互促进、双向发展过程,其目标就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形成各有侧重、有机组合的区域经济整体。需要调整城乡分工,加强经济联系,密切城乡关系,塑造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互动发展关系机制。需要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进程,继续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一体化的城乡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莱芜市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布局,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县域经济也得到大力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资金发展社会事业,社会才能为城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二)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
从莱芜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所取得的成效来看: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在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以公平为基础,以效率为导向,引入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承包户对部分土地以转让、租赁、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自由流转。这样,农民对土地拥有了真正的处置权,拥有了完整有意义的产权,他们通过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等活动,以及保护与土地增值相关的公共设施和其他公共资源等使土地增值,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化。这对重构农民与土地、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一定意义。
(三)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系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元结构制度支持系统中的单项或几项制度的改革己经到了尽头,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支持系统的整体创新和重大调整,即必须对其动大手术,从产权、组织、制度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与整合。创新的步骤是: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产业政策制度间的整合。其目标是:构建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创新为配套,形成运转流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案例中莱芜市健全完善了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完成了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何用统筹的理念发展城市和农村,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制度障碍,通过分析莱芜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胡乃武,叶裕民.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4(6)
[2]刘玉清.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5)
[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诺斯.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闫秀玲.统筹.步步缩小城乡差距[N].齐鲁晚报.200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