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校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以武汉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对象,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对采矿工程国际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采矿工程国际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和建设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以凝练课程核心内容、梳理课程结构逻辑链、开展创新教学活动和建设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改革方向,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计划与流程以及实践课程安排等3个方面为建设重点,构建了具有特色及优势鲜明的采矿工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探索了一条高质量采矿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认证;国际化;课程体系;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研项目(2015131)。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39-02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工程教育专业的实质性互认,使自己培养的工程专业“毕业生”获得国际认可的执业资格,是目前国内工科高校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其核心目标是要形成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1],同时要具有實践性与综合性[2-4]。采矿工程是工程学科的典型专业之一,更应该积极按照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工作[5]。随着教育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大力开展国际化教育,采矿专业从2011年全面成规模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层次,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有专业自身特色的同时,提高本专业国际化教育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国际化适应能力,就成为了当前面临的迫切要求。
为此,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高校本专业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6年来留学生培养经验,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参考,对本专业原有培养体系改革和课程体系重构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的建设提供进一步的支撑。
一、当前国际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自2011年以来,武汉理工大学采矿工程学科于留学生招生人数已达150余人,毕业留学生40余人,经过分析后认为当前国际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照搬国内学生课程体系
由于招收留学生的历史不长,留学生培养借用了国内本科生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在国际化方向上考虑较少,没有考虑留学生自身素质和毕业后的工作环境,缺乏针对性。
(2)配套教材缺乏
由于留学生语言水平尚达不到汉语授课的要求,因此,目前以采用外国教材为主,存在几个难以克服的缺点:体系性较差,需要大量修改;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大学采矿工程专业逐渐萎缩,教材偏老,不能体现近20年来本学科的进步和发展情况;部分课程如矿山设计原理、矿山数字化以及爆破安全技术没有对应的外文教材。
(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目前,留学生参加实习有两个难题:一是由于留学生的特殊身份,接收其参加实习往往需要其上级部门批准且需要到当地派出所备案,极为不便;二是现场指导实习的工程师外语水平不高,双方不能顺畅交流,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
可见,如果继续按照现有模式进行留学生培养,那么学生毕业之后难以直接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对采矿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6],亟需进行改革。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导,武汉理工大学采矿工程教育首先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通过面向工程教育认证教学体系建设,推动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化和国际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工程化和国际化教育平台模式,形成了如下的改革思路。
(1)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分析了国际型矿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要素,增加国际惯例、通则通晓情况与国际化企业运作等课程以补齐短板。同时,新大纲中应注重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结构逻辑,精炼教学体系,在做到加强核心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加国际化的案例教学,引入外国矿山工程案例到教学之中。
(2)加强配套教材建设
根据专业自身特点和留学生情况,开展采矿工程学科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教材研究。目前,本专业正在组织编写采矿工程国际化系列外文教材,并已成功申报成为教育部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国际课程教材。
(3)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实践改革的重点在于克服校内实践内容偏少和校外实践场地与语言问题。为此,可通过修改大纲增加校内实践课程和通过建设校外留学生实习基地的方法进行加强。
(4)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鼓励组建教学团队,以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为主体,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和到外资企业进行实践,扩展团队国际化视野,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三、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修订
根据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本专业留学生新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大量修改,与原有培养目标相比,新的目标突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从一开始就把培养符合国际专业认证的标准出发。
从实际情况来看,全系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上都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留学生毕业设计获得“良”以上的比例由65%提高到90%以上。
(2)课程教学计划与流程
重新梳理了采矿工程核心课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了4条相互联系的课程流程链,和4个核心课程群,即国际化能力课程群、矿床开采课程群、矿山安全工程课程群和矿山数字化工程课程群,如图1所示。每个课程群均体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与方向→培养目标”的内在知识结构逻辑链。
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成功建设了国际化能力课程和矿山开采课程两个核心教学团队,其中矿山开采课程及其逻辑链如图2所示。 (3)实践课程
在实践教学中,从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两个方面均进行了重构。
校内实践方面,通过实验室建设,重点设计了成套的采矿工程全产业链条的工程实践课程,并由校内老师带领完成,以克服语言沟通与企业接受的问题。同时,通过鼓励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和实践大赛,以提升留学生实践教学质量。通过这一改革,在2016年的全国大学生采矿实践作品大赛中,有10余名留学生参与4个项目的研究,并获得二等级1项和三等奖2项的成绩。
校外实践方面,分别与武钢大冶铁矿、程潮铁矿和大冶铜录山铜铁矿签订了留学生实习基地的协议,并引导国内学生和留学生共同编组参加现场企业实习,达到通过国内学生带领以提高留学生水平的目的,从实习情况来看,既加强了国内学生和留学生的交流,也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学校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的趋势之一,武汉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通过经验总结和课程建设,以强化国际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凝练课程核心内容、建设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形成了特色及优势鲜明的采矿工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对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采矿工程高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万林林,伍俏平,邓朝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4):40-42.
[2]宋守信,杨书宏,傅贵.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8):49-57.
[3]仇建,陳宾宾,胡维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107-111.
[4]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翟新献,周英,郭文兵.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84-87.
[6]王旭锋,张东升,万志军,等.煤炭类高校“非煤矿山地下开采新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8-30.
作者简介:叶海旺,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雷涛,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池秀文,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任高峰,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建华,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李梅,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70)
通讯作者:雷涛(1983-),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认证;国际化;课程体系;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研项目(2015131)。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39-02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工程教育专业的实质性互认,使自己培养的工程专业“毕业生”获得国际认可的执业资格,是目前国内工科高校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其核心目标是要形成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1],同时要具有實践性与综合性[2-4]。采矿工程是工程学科的典型专业之一,更应该积极按照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工作[5]。随着教育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大力开展国际化教育,采矿专业从2011年全面成规模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层次,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有专业自身特色的同时,提高本专业国际化教育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国际化适应能力,就成为了当前面临的迫切要求。
为此,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高校本专业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6年来留学生培养经验,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参考,对本专业原有培养体系改革和课程体系重构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的建设提供进一步的支撑。
一、当前国际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自2011年以来,武汉理工大学采矿工程学科于留学生招生人数已达150余人,毕业留学生40余人,经过分析后认为当前国际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照搬国内学生课程体系
由于招收留学生的历史不长,留学生培养借用了国内本科生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在国际化方向上考虑较少,没有考虑留学生自身素质和毕业后的工作环境,缺乏针对性。
(2)配套教材缺乏
由于留学生语言水平尚达不到汉语授课的要求,因此,目前以采用外国教材为主,存在几个难以克服的缺点:体系性较差,需要大量修改;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大学采矿工程专业逐渐萎缩,教材偏老,不能体现近20年来本学科的进步和发展情况;部分课程如矿山设计原理、矿山数字化以及爆破安全技术没有对应的外文教材。
(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目前,留学生参加实习有两个难题:一是由于留学生的特殊身份,接收其参加实习往往需要其上级部门批准且需要到当地派出所备案,极为不便;二是现场指导实习的工程师外语水平不高,双方不能顺畅交流,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
可见,如果继续按照现有模式进行留学生培养,那么学生毕业之后难以直接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对采矿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6],亟需进行改革。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导,武汉理工大学采矿工程教育首先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通过面向工程教育认证教学体系建设,推动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化和国际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工程化和国际化教育平台模式,形成了如下的改革思路。
(1)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分析了国际型矿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要素,增加国际惯例、通则通晓情况与国际化企业运作等课程以补齐短板。同时,新大纲中应注重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结构逻辑,精炼教学体系,在做到加强核心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加国际化的案例教学,引入外国矿山工程案例到教学之中。
(2)加强配套教材建设
根据专业自身特点和留学生情况,开展采矿工程学科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教材研究。目前,本专业正在组织编写采矿工程国际化系列外文教材,并已成功申报成为教育部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国际课程教材。
(3)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实践改革的重点在于克服校内实践内容偏少和校外实践场地与语言问题。为此,可通过修改大纲增加校内实践课程和通过建设校外留学生实习基地的方法进行加强。
(4)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鼓励组建教学团队,以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为主体,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和到外资企业进行实践,扩展团队国际化视野,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三、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修订
根据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本专业留学生新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大量修改,与原有培养目标相比,新的目标突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从一开始就把培养符合国际专业认证的标准出发。
从实际情况来看,全系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上都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留学生毕业设计获得“良”以上的比例由65%提高到90%以上。
(2)课程教学计划与流程
重新梳理了采矿工程核心课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了4条相互联系的课程流程链,和4个核心课程群,即国际化能力课程群、矿床开采课程群、矿山安全工程课程群和矿山数字化工程课程群,如图1所示。每个课程群均体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与方向→培养目标”的内在知识结构逻辑链。
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成功建设了国际化能力课程和矿山开采课程两个核心教学团队,其中矿山开采课程及其逻辑链如图2所示。 (3)实践课程
在实践教学中,从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两个方面均进行了重构。
校内实践方面,通过实验室建设,重点设计了成套的采矿工程全产业链条的工程实践课程,并由校内老师带领完成,以克服语言沟通与企业接受的问题。同时,通过鼓励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和实践大赛,以提升留学生实践教学质量。通过这一改革,在2016年的全国大学生采矿实践作品大赛中,有10余名留学生参与4个项目的研究,并获得二等级1项和三等奖2项的成绩。
校外实践方面,分别与武钢大冶铁矿、程潮铁矿和大冶铜录山铜铁矿签订了留学生实习基地的协议,并引导国内学生和留学生共同编组参加现场企业实习,达到通过国内学生带领以提高留学生水平的目的,从实习情况来看,既加强了国内学生和留学生的交流,也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学校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的趋势之一,武汉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通过经验总结和课程建设,以强化国际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凝练课程核心内容、建设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形成了特色及优势鲜明的采矿工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对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采矿工程高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万林林,伍俏平,邓朝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4):40-42.
[2]宋守信,杨书宏,傅贵.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8):49-57.
[3]仇建,陳宾宾,胡维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107-111.
[4]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翟新献,周英,郭文兵.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84-87.
[6]王旭锋,张东升,万志军,等.煤炭类高校“非煤矿山地下开采新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8-30.
作者简介:叶海旺,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雷涛,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池秀文,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任高峰,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建华,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李梅,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70)
通讯作者:雷涛(1983-),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