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与道德内部的暗影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_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必有亭子,白日可以得荫避暑,
  也可以作为藏身之处,躲避狂风暴雨。
  ——《旧约·以赛亚书》
  某一天,一个下午吧,最好是黄昏。一个疲惫的中年男人,被一场不期而遇的雨赶进了公园小山坡上的一处亭子。这亭子很漂亮,“六角尖顶,斗拱飞檐,四根朱红的大柱子,琥珀琉璃闪闪发光”。亭子里有一位四五十岁的男人正在拉小提琴,琴声悠扬,人们听得如痴如醉。此时,我们这位脸上没有半点生气的“落魄者”,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四肢猛然收缩,既而就缩进了他想象的壳里。壳的内部浑浊而沉重,还黏附着一层暧昧不明的气息——他管它叫“阴谋”。
  我确信,这是陈鹏写《翠湖》的精神起点。他是真的见到过“小提琴手”背上黑布兜中的那个小女孩——即便不借助眼睛,他也可以在心里看到。小说开头引用的那句“大家认为他们温柔,其实又狡猾又虚伪”,据说出自安德烈·纪德的《田园交响曲》。之所以“据说”,是因为我只在纪德的这篇名作中找到貌似的句子:“大人以为他们性情温柔,其实他们甜言蜜语,只想得到爱抚。”是不是翻译的缘故,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翠湖》通过“收养”这个介质汲纳了《田园交响曲》的“阴谋”血液却是确凿无疑的。牧师收养了盲女,艺术家收养了火车站的小女孩,两者的形似,催生了作家陈鹏的叙事冲动。于是,一个五十多岁中年妇女的道德困境兀然耸立。
  又是“道德”,可能我们已经听厌了这个词,理由之一是:我们习惯于将自己预设为道德先知,然后道德不道德便具有先见的当然性。比如《田园交响曲》中的牧师,他从基督语录中寻到了无花果树的“叶子”,所以他就自以为羞处不羞,可以坦然地面对上帝了。但是他忘了:当道德在不经意间被简化为一种立场、一种姿态、一种表情时,也就触发了道德暴力的旋钮。而接下来的情节也充分证明:被他一力遮蔽的那条道德暗影,在最具体的地面上是如何激活而反噬自身的。
  《翠湖》中也有暗影,陈鹏向我們提供了这条暗影的终极住所:养老院。这是缠绕在匿名叙述者精神底部的幽灵。她彷徨不定,战战兢兢,她从固有的道德街垒缝隙处向外张望,热切地盼望有接应者助她逃离。街垒内的空气实在是窒塞、憋闷,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覆压让她喘不过气来。她还有兄弟、丈夫和儿子,还有一大摊亟待肩行的重担,哪还有站在道德圣所大发慈悲的气力?她不“抛弃”那匹快死的老马——母亲,就可能被老马活活拖死。有道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她以及他们全部的“阴谋”也仅止于此。母亲的担忧恰好反向呼应了她身体的诉求,但她能吗?敢吗?即使生活无情地锤击她、榨取她,她不也得屈膝于传统价值观的磐石之下吗?谁都看得出来,她在负重前行,她要的不是道德的审判,她要的是一种“道德感”,一种能够祓除她心中暗影的药方。所以,她沉默,她“一声不吭”,或者说沉默就是她发出的声音。在这巨大的沉默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置身于现代中国社会的中年妇女最具体最疼痛的个体困境,以及这种个体困境所折射出来的群体意识创伤。在这个意义上,《翠湖》甚至比《田园交响曲》更具有道德书写的深度、力度和温度。我以为,当《田园交响曲》还滞留在圣经所默示的训诫装置中行走时,《翠湖》已然走出了这个装置,走向了更广大的人间。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陈鹏是怎样让这“温柔兼虚伪”的道德落地的。
  陈鹏有耐心和细心。我是说,他在呈露普通人的精神境遇时展现出来的那种如绵密针脚般的缝纫技艺,极大地扩张了我对日常描写边界的认知。读完小说,你或许可以轻松地说一句:她很累。但在这个“累”上层层叠叠积储的细节力量,却并非是我们很多自命不凡的写作者在“创作谈”中敢于自封的本钱。他们大多时候谈故事,谈经验,谈动机和目的,谈哪本偏僻的最好是不为人所知的洋书中某某斯基某某克特,绕来绕去,就是避而不谈写作中最需要守规矩的那部分基本律例。而通常的情况是:闪烁其词的背面挂着一只形体夸张的气球,它不能也不敢接触地面,因为它知道——后果很严重。
  对于短篇小说,语调、节奏、人物性格的刻画,乃至结构的把握都是一份升学考试题,它们合作到什么程度,是检测一个写作者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准绳。就这个方面,《翠湖》应该收获赞美,它像夜空下衔枚深入的战士,好整以暇,从容镇定,整饬、匀称,又不乏适度的紧张感。母亲执意要找回的是还能爬坡上亭的硬朗记忆,她则要为身边的亲人包括她自己寻觅一间可以藏身的“亭子”,两条目的地一致的线交替前行,像冰面上的双人舞步,流利密实,疾缓得体,一曲终了,双方的舞姿戛然止于那令人屏息的瞬间。
  ——此时此刻,就在这个经验和想象中无数次出现的亭子里,一个拉小提琴的中年男子背上的黑布兜,同时吸引了母女俩的目光。你猜得没错,她们和作家陈鹏“看”到的毫无二致:那黑布兜里睡着的是同一个女孩。我认为,她就是神的信使,她在《田园交响曲》中忧伤地“死”去,又在百年后的《翠湖》中“活”了过来,是她,传来了那源自时间深处的拯救的声音。拯救了她,拯救了她的母亲,也拯救了作者和文本之外的我们。
  或有人问,倘若她和母亲没有遇见那个艺术家呢,没有看到那个被收养的女孩呢?其实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翠湖》在前文中储备的势能,已将主动权移交给了人物,他们必登上“阳光岛”,必找到“亭子”,必得拯救,这或许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心灵感应”吧。但谁能说,这心灵感应不是因为作家深厚扎实的写实功力和对道德内部种种疑点的执着检视促成的呢?
  个人简介:王朝军,笔名忆然。青年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第36期高研班学员。山西省作协首届签约评论家、第七届全委会委员。获2016—2018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文学评论奖。曾任《名作欣赏》副主编,现供职于北岳文艺出版社。在《文艺报》《文学报》《散文》《北京文学》《长江文艺评论》《小说林》《黄河》《山西文学》《红豆》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及随笔若干。出版有评论专著《又一种声音》。
其他文献
从宁静的山林,回到喧嚣的城市,耗尽了十年的青春,之后又被工作结婚生子杂七杂八的琐事围困了几十年,一路匆忙,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夹杂着太多的回味。只是偶尔听到一两声狗吠,我的心里还会悸动,这狗吠声还是令我既亲切又不舍,萦回在心海的那片山林,经常把我带回那个激扬的知青年代中。  一九六八年,上山下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革命的红旗指引我来到黑龙江的林场,在这片广阔土地上,幻想着大有作为。在林区的场部
期刊
1  客栈南北进深,下午三四点钟,光线暗了下来。从外表看,它是德式老房子的东南拐角。一百年过去了,斜坡红瓦已经变成褪色胭脂,镂花的黑铁门锈死在半空。  里面的情况可能更糟。老橡木地板吱呀作响,王不辞把腐掉的几块补了补,看上去非常突兀,像那些命中注定的遗憾。  长窗早在四面撒风了。能体现匠艺之美的,是紫铜窗栓。明眼人一看便知,老物件。有年刮台风,长窗似要被坏天气夺去,王不辞后悔没有早点换成塑钢的。可
期刊
清明节放了三天假,梅影要回老家给先人上坟,她家的先人有:父亲、姥爷、姥姥,还有干姥爷。母亲身体不太好,不能前来上坟,让她前来全权代理。好在全在一个小村,离得都不太远。  梅影记得母亲说过,干姥爷没有亲人,只有梅影才能给上坟。所以要梅影记住一定不要忘了,宁可不给姥爷姥姥和父亲上坟,也一定要给干姥爷上坟。  梅影和母亲一起给干姥爷上过多次坟的,每年除了她们来,还真的再没有别人来给干姥爷上坟。  去年清
期刊
谁也没想到,进了城的卞银,还想再回来。  “葛针村庙小,盛不下这尊大神!”卞金气不打一处来。  当年,发了家的卞银,一心要卖老宅。他哥卞金心急火燎地赶回村时,卞银的大红手印刚刚在契约文书上摁下。兄弟俩干了一仗。唉!几十年前的事喽。  提起这,连说事人都笑了。也是当年,卞银站在村子当央,在老槐树底下放话。长篇大论,乡亲们是记不住的,但大意跑不了:他卞银在这个山峪子里住得够够的了,够够的!他卞银这辈子
期刊
早晨一上班,我接到一个老领导打来的电话。  这位老领导原来在我们单位挂职,是个作家,后来因为年龄原因,退休了。  掛职的领导也是领导,况且,我还是个文学爱好者,业余时间鼓捣一点儿豆腐块儿,常见诸报端,在本地区也算小有名气。去年县作协换届,我还谋了个副秘书长的差事,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虚荣心。  老领导在电话里说,想过来看我。我受宠若惊,连说欢迎欢迎。他特意强调不在我这里吃饭。我说这怎么可以,老领导造访
期刊
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从盘古开天那天起,华夏每一寸山川,都写满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别是在每个朝代国难当头时,都充分体现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战无不胜的民族,也是让世界瞩目的民族。在当前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白衣战士逆行的伟大精神,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在烽烟滚滚的战争年代,冲向戰场的是手中拿枪的英勇将士。然而,此时的中国却遭受着来自于武汉新疫情的侵袭,这是一场全民皆兵抗新冠的战役。而
期刊
1  姐姐每次来电话,都让我心惊肉跳。  在我的手机通讯录里,她的名字既不是姐姐,也不是潘兰欣,而是“炸弹” 。我觉得她极配这个名字。  别人是报喜不报忧,姐姐对我向来是报忧不报喜。如果她的小日子过得优哉乐哉,她早就把我这个百里之外的妹妹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倘若有了事情,第一个电话准会打给我。我既是她的超级巨无霸垃圾桶,又是她的义务消防兵。  放下电话,我拍着胸口松了一口气。这次既不是姐夫出轨,也
期刊
一  启功先生评点历代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写了一百首七言绝句,一向温良朴厚的老先生,谈及武则天,也难免八卦了一下。且看第四十四首:  草字书碑欲擅场,  羽衣木鹤共徜徉。  缑山夜月空如水,  不见莲花似六郎。  这首诗我们从后往前来看,可能更具有戏剧意味。这里提到的“六郎”,肯定不是北宋勇冠三军杨家将的杨六郎了,要揭开此六郎真面目,就必须要考察一下武则天的私生活。武则天成为女皇之后,也像男性帝王一
期刊
一  傍晚时分,他们到了县城,就是胡喻诗每年春节都要随狄生回到的南城。只是这个男人现在应该叫做前夫了。胡喻诗站在巷口,有些犹豫,几个月前她在心里已经和这里诀别,把南城删掉了。可她还是没有摆脱狄生的纠缠,答应狄生最后再回来一次。  县城在省南,接近另一个省份,包括生活习惯有一多半随隔壁的那个省,车开进县境时就看到了很多的水,像一个水乡。狄生家的对面也有一个老湖,每次来都能看到一汪湖水,湖边停留的小船
期刊
写完这个小说,全国疫情似有缓解。自春节以来,每个人的心情大致相同:绝望、愤懑、紧张、屈辱、无奈……李文亮事件让这些情绪抵达顶点,近日又随局面趋缓而渐渐平和。一场大疫终究夺去了太多人的生命。别以为两三千是小数字,这些数字背后的家庭,个人,一切,瞬间灰飞烟灭,沦为灾难电影中才根本不值一提的齑粉。连“天地不仁”之“刍狗”都算不上啊。  太心痛,太难受。尤其,我是在武汉读的大学,足足生活了四年,武汉算是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