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节放了三天假,梅影要回老家给先人上坟,她家的先人有:父亲、姥爷、姥姥,还有干姥爷。母亲身体不太好,不能前来上坟,让她前来全权代理。好在全在一个小村,离得都不太远。
  梅影记得母亲说过,干姥爷没有亲人,只有梅影才能给上坟。所以要梅影记住一定不要忘了,宁可不给姥爷姥姥和父亲上坟,也一定要给干姥爷上坟。
  梅影和母亲一起给干姥爷上过多次坟的,每年除了她们来,还真的再没有别人来给干姥爷上坟。
  去年清明节放假,赶上梅影母亲生病住院,为了照顾母亲就没回老家上坟。
  今年,母亲不能亲自来,但一定要讓梅影回老家上坟。梅影备好上坟用的香、冥币、水果,先给她的姥爷姥姥上坟,然后再走一段路给她的父亲上坟,最后给她的干姥爷上坟。
  梅影来到干姥爷坟地时,分明看到有一个老头在干姥爷坟前,坟前有燃过的还没有全灭的冥币,似悲似泣,喝一杯,敬一杯,嘴里说着一些话。他是谁?难道是上错坟了?母亲说干姥爷无儿无女,只有她这一个亲人能来上坟。母亲还特别交代,如果有一天,她去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上坟任务就交给梅影了。梅影紧走几步,那个老头发现梅影,马上要离开。梅影跑过来和这个老头撞个照面。
  老头已经很老了,梅影问:“你是谁?这坟里的是你啥人?”老头开始不想说,但梅影不依不饶的,老头便说:“这事在心里都几十年了,我一直都在忏悔中度日。说了也无妨,反正,我也是一个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老头说出了当年的实情。
  坟里这个人是当年我最恨的老张,他是生产队看青的,有点虎了吧唧的,六亲不认。当然了,他是个老光棍,也没有亲人,不让任何人到地里挖菜,挖土豆就更不可能了。有一次趁他不在,我在大地里挖菜,我又没踩土豆和其他庄稼,刚挖几颗菜就被他发现了,他把我的筐给抢去了。
  那一年,我家里没吃的,看到孩子饿得直哭,我狠心做一回贼。下半夜走出了家来到了地里,只掰下五穗玉米就被他抓住。我说了一堆好话也不行,孤老头子非得告诉队长,让我丢了面子,我就怀恨在心。
  于是我就有意盯着他,想找出他的短处报复他。
  记得你妈十岁那年,有一天,我在远处盯着老张,你妈去了老张看的地里挖菜,我看到他把你妈抱到他的窝棚里。为了报复他,我向队长告发他,说他不怀好意,强暴少女,找来队长等好多人,大家都到时看到这老头正吻你妈,嘴上有血,你妈已昏迷不醒。
  队长就把老张锁在生产队一个仓库里,两天后队长想起这事打开仓库门,老张已死,法医鉴定是中了蛇毒。
  原来老张看到一条蛇正咬你妈的小腿,老张打死了蛇,回头救你妈。他把你妈抱到窝棚里,用一条绳子绑住了她的腿,不让毒流向全身,用嘴吸出蛇咬处的血。
  老张死后,队里厚葬了他,你姥爷姥姥让你妈认老张干爹,老张活着的时候,不知道有这个干女儿,没成想死后有人孝敬了。
  其实,这些年我一直盯着你妈,每年都是在她来上坟之后,我才来。去年你们没来,我以为今年你们也不能来了,不想让你给看到了。
  梅影听后,重重地给坟里的老张磕了三个头。
  作者简介:蔡雨艳,辽宁省作协会员,锦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在《少年文艺》《鸭绿江》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有散文被收入《2011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被《中外文摘》等选刊转载,并多次获奖,出版散文集《咬月牙儿》。
其他文献
黄桂元:按照惯例,我们的对话还是绕不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是什么时候,何种因由开始创作小说的?”用一些评论家的说法,这相当于规定动作和必答题,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文学研究的经验之谈,所谓的“知人论世”,这里面必然有道理。看来,你与写作,或者进一步说你与小说的缘分,是今生今世的一种命中注定。每个作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学资源,写什么,怎么写,也是有自己的路数。你的文学资源,明显与你的人生经历、工作状态
期刊
那天下午,我看到朋友圈里野莽先生发的一首诗:  冬天来了  下雪了  春天来了  下雨了  桃花开了  又谢了  树叶绿了  孩子们来了  父亲每天趴在窗口  他下不去楼了  他想起自己  小时候了  与诗文相配的是九张图。前面七张拍的都是小区花园的亭子,从楼上俯瞰下去,亭子就是几株蘑菇,依次滑动图片,蘑菇上落了雪,淋了雨,旁边的桃树花开花谢,长出绿叶。也终于有孩子敢在亭子里玩耍了,这预示着冬去春
期刊
我上班的公司在公园里面,公园刚刚建好时就入驻了。  从办公室窗户往外看,可见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树上有喜鹊窝,一对喜鹊经常出没其间。  几年后银杏树死了,园林局的人说,他们为这棵买来的大树操碎了心,可还是没能保住。  银杏树虽死了,仍时见喜鹊出没,有好几对。  这些年,公园里鸟的种类越来越多,除了常见的白头翁、麻雀、八哥、斑鸠、喜鹊,还有一些羽毛鲜艳叫不出名字的鸟。大大小小的鸟巢也越来越多。  有一
期刊
1  镇上人家的屋顶多烟囱。怕争嘴,煮饭取暖烧炕都各行烟道。高三家房顶上只有一个烟囱,还是用旧砖头砌的。早年,烟囱也抹了一层拌着寸长羊草段的碱泥,离远看,烟囱像穿了一件褐色羊剪绒大衣,敦实粗壮。碱泥粘性再大,也架不住大风和雨雪的侵蚀。年头一长,碱泥义无反顾地跟着风雨出走了,裸露出砖头的烟囱里出外进的,只要一点火,烟就从砖缝儿一绺一绺地往外蹿,细的如线,粗的像麻绳。冬天,西北风一起,灶坑和炕炉子就倒
期刊
我和父母始终同居一城,可前些年,一年到头也看望不了他们几次。后来,随着他们日渐濒临垂暮,去的次数开始增多起来,如今基本每周一次了。以前,我会在看望他们的时候留下点钱作为孝敬的形式。等到缩短了周期以后,便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改成买点吃喝带去呈上。  不再留钱是有原因的:现在,众多老人都成了一些黑心商人的标靶,设了花枝招展的各类圈套,诱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往里钻,直至将他们为数不多的退休金攫取干净为止。我
期刊
鄰居今村  东京今天风很大,不过天特晴。  我今早试做了一次千层饼。做饼,也是我人生70年的首次,更是宅在家里的杰作,看来网络真的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吃过早饭后,收拾停当,我抓紧跑了趟成城去采购,已经又有一周没有去采购了。这个店的东西较之一般商店贵很多,过去我是不常去的,觉得在这里花钱有点亏的感觉呢。现在由于病毒的出现,似乎一切都随之发生了改变,甚至是完全颠倒了。  只要是东西好,只要是人少的
期刊
记忆中,已经不记得哪个年头来得这么凶猛和惨烈。一个月仿佛有一年那么漫长。这期间,隔一段时间就要打开手机,一遍一遍看那些不断增长的让人心惊肉跳的数字。  我年轻的时候在武汉生活过三年,这个城市的一切,格外牵动我的心。这些天,武汉的那些有联系或是一直没有音信的朋友们,像放电影一样一遍一遍在头脑里浮现。一个人的青春,一旦和一个城市发生过关联,那这个城市就永远离不开他的记忆了。  我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城
期刊
不可否认,《厚颜》中有我及少年同学成长的影子,但属于我的部分少而又少,它是许多人的叠加,或者说就是那个年代乡村女孩的真实图景,以及长大后的境遇也多是有迹可循。时间飞快,三四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伴早零落各地,几乎不再联系,但生活中大的变故往往能彼此知晓,只源于当年因着我们的要好使得彼此的家长也熟识了。久居老家的他们或赶集或串亲友照面上,就会互相为问询当年的孩儿如今过得怎样了?知讯也并不多上心,兴许
期刊
从宁静的山林,回到喧嚣的城市,耗尽了十年的青春,之后又被工作结婚生子杂七杂八的琐事围困了几十年,一路匆忙,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夹杂着太多的回味。只是偶尔听到一两声狗吠,我的心里还会悸动,这狗吠声还是令我既亲切又不舍,萦回在心海的那片山林,经常把我带回那个激扬的知青年代中。  一九六八年,上山下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革命的红旗指引我来到黑龙江的林场,在这片广阔土地上,幻想着大有作为。在林区的场部
期刊
1  客栈南北进深,下午三四点钟,光线暗了下来。从外表看,它是德式老房子的东南拐角。一百年过去了,斜坡红瓦已经变成褪色胭脂,镂花的黑铁门锈死在半空。  里面的情况可能更糟。老橡木地板吱呀作响,王不辞把腐掉的几块补了补,看上去非常突兀,像那些命中注定的遗憾。  长窗早在四面撒风了。能体现匠艺之美的,是紫铜窗栓。明眼人一看便知,老物件。有年刮台风,长窗似要被坏天气夺去,王不辞后悔没有早点换成塑钢的。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