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境的创设
(一)故事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函数的图像”时,我就利用《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一开始,兔子一直遥遥领先,它觉得乌龟肯定追不上来了,于是就在路边睡起了觉,而乌龟虽然跑得慢,却始终不放弃,一直努力地奔跑着,最终乌龟获得了冠军。这个故事学生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当我把故事情节变成了相应的函数关系时,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听起课来专心致志,课堂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二)游戏情境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提高学生整体与个体的认知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以方程2X+Y=40为例,由一名学生任意给X(或Y)一个值,然后点另外一名学生,说出相应的Y(或X)的值,依次循环,比一比谁算得既快又准。结果表明,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情境远比枯燥的讲解好得多。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争取以最有效的方式、最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分层教学
(一)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有序进行分组
诚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各自的成长环境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但这并不一定就是教学的阻碍,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差异科学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实现互补,提升学习效率。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分为三种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起点高,拥有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理、判断能力强;第二层次的学生成绩中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理、判断能力较高;第三层次的学生起点偏低,只掌握着部分基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理、判断能力差。另外,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多与学生及其家长交流,明确学生的优劣势;其二,分组是具备伸缩性的,切不可过于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做到了这几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差别性教学,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般来讲,数学课堂主要有引入、解说、操练三个步骤。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别灵活对待。首先,引入。由于数学知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回忆学过的内容来引入新的内容。具体步骤是:第三层次的学生负责回忆学过的内容,加深印象;第二层次的學生负责引出新内容;第一层次的学生负责完善第二层次的学生引出的内容。其次,解说。解说一般由教师负责,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第三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再次,操练。结束了新内容的学习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练。鉴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比较得心应手,教师可让其操练转变形式的习题,让第二层次的学生操练比较有难度的习题,而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只需让其解决难度小的习题,加深记忆即可。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学习合力,成绩好的指导成绩较差的,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作业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见数学这门学科的应用性极强。为了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身边的事,用数学的头脑、方法来分析周围的世界。作业作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增强其应用性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途径。比如,我在一次教学中,就为学生选编了这样的实际问题作为作业题:某城市的出租汽车起步价是5元,达到或超过5km后,每增加1km加价1.2元(不足1km部分按1km计算),现在某人乘坐这种出租车从甲地到乙地,支付车费17.2元,问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这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学生并不陌生,所以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热烈讨论,并很快得出了正确答案。这时,我接着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兴趣更加高涨,轻松达到了预期效果。此外,在实际的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增强作业的多样性,让学生从传统、枯燥、单调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以丰富的作业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口头作业——识记内容的复述、数学概念理解口答、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试卷评说等;阅读作业——结合材料内容中的读一读,或一些有意义的材料多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实践作业——课后多开展兴趣小组、社会调查、参观学习、野外测量、数学实验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总之,要让学生从多种形式的作业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要想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必须要有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灵活选择,尽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故事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函数的图像”时,我就利用《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一开始,兔子一直遥遥领先,它觉得乌龟肯定追不上来了,于是就在路边睡起了觉,而乌龟虽然跑得慢,却始终不放弃,一直努力地奔跑着,最终乌龟获得了冠军。这个故事学生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当我把故事情节变成了相应的函数关系时,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听起课来专心致志,课堂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二)游戏情境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提高学生整体与个体的认知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以方程2X+Y=40为例,由一名学生任意给X(或Y)一个值,然后点另外一名学生,说出相应的Y(或X)的值,依次循环,比一比谁算得既快又准。结果表明,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情境远比枯燥的讲解好得多。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争取以最有效的方式、最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分层教学
(一)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有序进行分组
诚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各自的成长环境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但这并不一定就是教学的阻碍,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差异科学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实现互补,提升学习效率。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分为三种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起点高,拥有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理、判断能力强;第二层次的学生成绩中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理、判断能力较高;第三层次的学生起点偏低,只掌握着部分基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理、判断能力差。另外,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多与学生及其家长交流,明确学生的优劣势;其二,分组是具备伸缩性的,切不可过于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做到了这几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差别性教学,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般来讲,数学课堂主要有引入、解说、操练三个步骤。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别灵活对待。首先,引入。由于数学知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回忆学过的内容来引入新的内容。具体步骤是:第三层次的学生负责回忆学过的内容,加深印象;第二层次的學生负责引出新内容;第一层次的学生负责完善第二层次的学生引出的内容。其次,解说。解说一般由教师负责,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第三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再次,操练。结束了新内容的学习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练。鉴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比较得心应手,教师可让其操练转变形式的习题,让第二层次的学生操练比较有难度的习题,而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只需让其解决难度小的习题,加深记忆即可。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学习合力,成绩好的指导成绩较差的,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作业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见数学这门学科的应用性极强。为了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身边的事,用数学的头脑、方法来分析周围的世界。作业作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增强其应用性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途径。比如,我在一次教学中,就为学生选编了这样的实际问题作为作业题:某城市的出租汽车起步价是5元,达到或超过5km后,每增加1km加价1.2元(不足1km部分按1km计算),现在某人乘坐这种出租车从甲地到乙地,支付车费17.2元,问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这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学生并不陌生,所以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热烈讨论,并很快得出了正确答案。这时,我接着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兴趣更加高涨,轻松达到了预期效果。此外,在实际的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增强作业的多样性,让学生从传统、枯燥、单调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以丰富的作业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口头作业——识记内容的复述、数学概念理解口答、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试卷评说等;阅读作业——结合材料内容中的读一读,或一些有意义的材料多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实践作业——课后多开展兴趣小组、社会调查、参观学习、野外测量、数学实验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总之,要让学生从多种形式的作业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要想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必须要有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灵活选择,尽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