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给教师此般定位。然而,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可能不需要老师解惑了。看来,信息网络技术在给语文教学带来优越性的同时,也给网络时代的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哪怕一缸水,一池水,乃至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似乎都不行了,应该是大江大海才能满足需要。可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所以,另辟蹊径可能就是一条好出路。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教会钓鱼的方法。毕竟教师的目标并非做一个研究者,所以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更应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转换。
如何做?当前,已有许多语文教师正大胆变革旧的教学模式,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思路。国家课程校本化立足于课程本身,通过打破固定的常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不同需求,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解放学生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里,作为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课题组一员,作为语文教师,我就来谈谈我是如何有效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
每年9月,新一届的学生都带着期待、带着向往跨入校园。而高一学生更是朝气蓬勃、踌躇满志地跨进了高中的大门,他们对高中这个广阔的天地充满了憧憬。高一是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而语文学习正是帮助学生实现精神成长与人格丰盈的路径,因此,在教授完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之后,9月底,我和高一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会组织全年级学生举办高一年级语文课外活动“青春诗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吟诵前人诗作基础上,通过这一活动体验青春激情,明确自己的青春使命,也唱响学生自己的青春。同时,这一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动静相生的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意识等优秀品质。
我在班级的具体操作流程是这样的:第一阶段:人人参与创作诗歌“致青春”,鼓励学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来,从而了解不同学生对青春的不同理解,随后老师用粉红色纸张打印张贴到班级;第二阶段:由班级写作底子较好的学生组成班级写作组,把学生们公认较好的作品再加工,这样做可以引导同学独立思考,打破固有的老师的“权威”形象,将作品改写成适合朗诵的班诗(这时老师要把关);第三阶段:由朗诵好的学生组织全班学生参加班级朗诵(老师还是要指导朗读),形式可多样化;第四阶段:参加全年级“青春诗会”展示。
高一的“青春诗会”活动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次很好的尝试。正是这一次活动的成功开展,使我们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需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讓我们对接下来的教学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以及更大的信心。
到了高二,要让学生对《唐诗宋词选读》读出兴趣,有所感,有所得,并且提高鉴赏能力,真是很让语文老师头疼。尽管教学时,我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上动了脑筋,有的侧重诗歌题材分类,有的侧重方法的运用。但教学时间毕竟很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低下,必定带来审美疲劳。高一期间的“青春诗会”活动的成功举办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因而,结合教材,这一阶段我和语文组同仁一起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唐风宋韵朗诵大赛”。举办这一活动,一方面是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这一活动也确实让我们老师惊喜连连:学生们或声情并茂,或慷慨激昂,或悲壮凄婉,精彩演绎《兵车行》《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杜甫、苏轼等文人墨客的衣袂仿佛就在眼前……
组织这个活动,我也不大包大揽,前期工作,我就只做一件事:为学生合理分组,选好组长。当然,组长必是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每组也必有语文底子较好的学生,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具体落实时,第一阶段:让每组学生负责一单元,钻研这一单元诗词各自的相关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人生境遇,选出这单元最适合的朗读篇目及进行朗读设计,组员由组长明确分工;第二阶段:组长及课代表选出确定班级朗诵篇目(这时老师要提供参考意见);第三阶段:设计形式,排练。为了效果更佳,我班在确定朗诵《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后,又在朗诵前及朗诵完后加上诗化的旁白,在精简的语言当中解读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在配乐声中带领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青春诗会”,还是“唐风宋韵”活动,都只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创新实验,这些活动丰富了语文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对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我深深体会到,诸如此类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动起来了,还让学生从课堂内的动延伸到了课堂外的动,而且这真正使学生从形动、心动到情动,生动活泼地获取了语文知识。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也很好地实现和发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天地,我们不应把它囿于课堂的几十分钟,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研究》课题给教师提供了崭新的平台。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丰富大语文的概念,沟通课内课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这实现了语文新《课标》培养学生听读说思、合作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也给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着教师课堂指导无法相比的效果,更是解决了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河水”的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教会钓鱼的方法。毕竟教师的目标并非做一个研究者,所以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更应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转换。
如何做?当前,已有许多语文教师正大胆变革旧的教学模式,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思路。国家课程校本化立足于课程本身,通过打破固定的常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不同需求,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解放学生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里,作为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课题组一员,作为语文教师,我就来谈谈我是如何有效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
每年9月,新一届的学生都带着期待、带着向往跨入校园。而高一学生更是朝气蓬勃、踌躇满志地跨进了高中的大门,他们对高中这个广阔的天地充满了憧憬。高一是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而语文学习正是帮助学生实现精神成长与人格丰盈的路径,因此,在教授完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之后,9月底,我和高一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会组织全年级学生举办高一年级语文课外活动“青春诗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吟诵前人诗作基础上,通过这一活动体验青春激情,明确自己的青春使命,也唱响学生自己的青春。同时,这一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动静相生的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意识等优秀品质。
我在班级的具体操作流程是这样的:第一阶段:人人参与创作诗歌“致青春”,鼓励学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来,从而了解不同学生对青春的不同理解,随后老师用粉红色纸张打印张贴到班级;第二阶段:由班级写作底子较好的学生组成班级写作组,把学生们公认较好的作品再加工,这样做可以引导同学独立思考,打破固有的老师的“权威”形象,将作品改写成适合朗诵的班诗(这时老师要把关);第三阶段:由朗诵好的学生组织全班学生参加班级朗诵(老师还是要指导朗读),形式可多样化;第四阶段:参加全年级“青春诗会”展示。
高一的“青春诗会”活动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次很好的尝试。正是这一次活动的成功开展,使我们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需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讓我们对接下来的教学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以及更大的信心。
到了高二,要让学生对《唐诗宋词选读》读出兴趣,有所感,有所得,并且提高鉴赏能力,真是很让语文老师头疼。尽管教学时,我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上动了脑筋,有的侧重诗歌题材分类,有的侧重方法的运用。但教学时间毕竟很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低下,必定带来审美疲劳。高一期间的“青春诗会”活动的成功举办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因而,结合教材,这一阶段我和语文组同仁一起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唐风宋韵朗诵大赛”。举办这一活动,一方面是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这一活动也确实让我们老师惊喜连连:学生们或声情并茂,或慷慨激昂,或悲壮凄婉,精彩演绎《兵车行》《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杜甫、苏轼等文人墨客的衣袂仿佛就在眼前……
组织这个活动,我也不大包大揽,前期工作,我就只做一件事:为学生合理分组,选好组长。当然,组长必是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每组也必有语文底子较好的学生,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具体落实时,第一阶段:让每组学生负责一单元,钻研这一单元诗词各自的相关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人生境遇,选出这单元最适合的朗读篇目及进行朗读设计,组员由组长明确分工;第二阶段:组长及课代表选出确定班级朗诵篇目(这时老师要提供参考意见);第三阶段:设计形式,排练。为了效果更佳,我班在确定朗诵《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后,又在朗诵前及朗诵完后加上诗化的旁白,在精简的语言当中解读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在配乐声中带领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青春诗会”,还是“唐风宋韵”活动,都只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创新实验,这些活动丰富了语文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对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我深深体会到,诸如此类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动起来了,还让学生从课堂内的动延伸到了课堂外的动,而且这真正使学生从形动、心动到情动,生动活泼地获取了语文知识。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也很好地实现和发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天地,我们不应把它囿于课堂的几十分钟,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研究》课题给教师提供了崭新的平台。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丰富大语文的概念,沟通课内课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这实现了语文新《课标》培养学生听读说思、合作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也给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着教师课堂指导无法相比的效果,更是解决了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河水”的压力,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