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的外宣使命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7月23日至7月26日,由吉林省政府新闻办承办的第五次中国东北地区與俄罗斯远东地区媒体定期交流活动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成功举办。期间,不仅双方媒体达成了系列务实合作协议,吉林纪录片《长白山》《走向世界的高铁》《松花石缘》在俄罗斯国立广播电视台24频道先后播出,而且还开启了一次“锅包肉外宣”的有益尝试。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张树斌在OTB电视台演播室为俄罗斯观众现场烹饪了一道酸甜可口的中国东北名菜——锅包肉,并且用他自己家的小故事,讲述了中国社会和谐的大道理,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一、当好故事员,官员变身“大厨”
  法国阳光国际纪录片大会主席伊夫曾说,中国不缺少好故事,只是缺少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好方式。能不能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人,关键在于话语方式和表达方式。政府官员作为社会精英,是国家形象、政府形象最直接的代表,也应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但长期以来,中国官员在对外交往中呈现给外界的往往是刻板、拘谨、不苟言笑的形象,某种程度上人为地拉开了与国外受众之间的距离,影响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因此,在非正式外交情境下,展现政府官员的多元形象,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官员的传统印象,有效拉近国际民众的心理距离,实现有效沟通,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尤为重要。
  7月25日,上午还西装革履地主持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媒体交流座谈会的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张树斌,下午却脱去西装,系上围裙,应邀走进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公共电视台美食节目《品尝》的演播室。从会场到演播室,从西装到围裙,这是一次从官员到大厨的华丽变身,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方式的大胆创新,更是一次展示中国政府官员形象的新突破。
  俄罗斯主持人在节目开场时介绍说:“锅包肉对俄罗斯人,特别是东部和远东地区的俄罗斯人来说,是最喜欢的菜肴之一。”张树斌则回应说:“我们中国人也很喜欢这道菜,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地缘上比较近,是邻居,好邻居间的交往形成了我们一些共同习惯。”此时此刻,张树斌的角色不再是外国人印象中“不苟言笑的中国官员”,而是平易近人的“邻家大厨”,一下子就拉近了与俄罗斯观众的距离。
  接下来,张树斌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与俄罗斯主持人互动交流,在亲手示范如何烹制东北名菜锅包肉的同时,一问一答间巧妙地融入了对中华饮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介绍,寓文化于烹饪之中,寓故事于谈话之间,不仅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向俄罗斯观众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官员平易近人、和蔼亲切的一面。
  二、巧借时机,烹饪间传播中国文化
  毛泽东主席曾不止一次说过,中医和中餐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所作的两大贡献。中华美食为世界所关注,是很好的话题之一。借助俄罗斯电视台的美食节目,以美食作为切入点,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难得契机。而张树斌之所以欣然应邀走进演播室,烹制中国东北名菜锅包肉,更是别有一番“良苦用心”。
  锅包肉是一道东北菜,原为咸鲜口味。据传,清朝道台杜学瀛经常在道台府里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将此菜改为酸甜口味。这道菜让俄罗斯客人非常喜欢,每次吃饭都要点这道菜。之所以选这道菜,不仅因为它在中俄两国交往史中有渊源,受两国人民欢迎,还因为这道菜烹饪工序复杂,可以交流更多话题,讲述更多中国故事。
  “改刀已经完成,下一步用油炸。”“油炸之前,要先‘给肉穿衣服’,就是给肉裹上淀粉,这样炸的肉就会更焦更脆。”在演播室里,张树斌化身为能够制作东北家常菜的巧手厨师,一步一步地边动手边解说,同时与俄罗斯主持人探讨中俄的文化差异以及中国的发展变化,润物无声、生动鲜活地讲述着中国故事。当主持人问:“我知道中国文化和美食密切相关,现在相互打招呼还会问你吃饭了吗?”张树斌回答:“以前见面这样打招呼,因为吃饱饭是人们生活最大的现实问题,所以才会这么问。现在中国发展了,人们碰面了都会问你买车了吗?买房了吗?”主持人接着问:“如果一个人丢了工作,人们就会说他丢了饭碗是吗?”张树斌回答:“以前呢,会这么说,工作没了,吃饱饭就成了问题。现在情况变了,丢掉了前一份工作,还会有很多新的选择机会、发展的机会,人们也就不这么说了。”这一问一答,似乎是烹饪间隙的闲聊,但能让我们感觉到,主持人提前做了很好的功课,而“张大厨”的回答也抓住时机,很巧妙地展示了中国的发展变化和中国人越来越自信的心态。
  三、以小见大,餐桌展示中国价值观
  讲好中国故事既要会营造大场面,传播宏大理念,更要会讲小故事,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美食、餐桌、家庭,这些都是小概念,与受众息息相关,也更容易让他们在感受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酸甜苦辣中引起共鸣。
  在与俄罗斯主持人的对话中,张树斌不失时机地讲述了自己家庭的故事,阐释了中国人对于和谐的理解。正如俄罗斯主持人在节目开场时介绍说:“今天我们在节目里不仅要介绍家常菜的做法,还要寻找家庭幸福的秘方。”当主持人问:“中国有很多谚语和表达都是关于美食的,食物在中国家庭生活中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张树斌介绍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生活节奏快了,我们的时间不太够用。家里来了客人一般去饭店吃,家人之间聚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目的是沟通感情。这是让家庭和谐的很好方法。比如我家在一起吃饭经常是包饺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我负责和馅,妻子负责和面和包饺子,儿子负责擀皮。这种合作其乐融融,拉近了一家人的情感。”这段对话虽然仅仅讲述了一个餐桌上的小故事,但却道出了中国家庭的幸福和谐之道。
  在节目即将结束时,主持人把话题又拉回到家庭和价值观上。“您刚才在节目中多次谈及家庭、家庭幸福、家庭价值,请问在中国,幸福的家庭是怎样的呢?”张树斌回答说:“我们中国人注重的是家庭和谐。对不同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要求。夫妻之间要相互理解信任,父母对孩子要慈爱,孩子对父母、老人要尽孝心。这就是中国的和谐价值观。”主持人最后总结说:“这就是今天节目的结束语。祝观众们家庭和谐,生活幸福。”
  四、启示
  这档烹饪锅包肉的美食节目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录制,最后被剪辑成20分钟的节目,代表团还未离开俄罗斯的时候就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公共电视台及电视台网站播出了。据了解,中国菜的制作和唠家常式的访谈都让俄罗斯观众很感兴趣,让俄罗斯观众既听得懂,又听得进,收到了很好的对外传播效果,也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要善于转换角色,官员要敢于放下身段。讲好中国故事要有勇于担当文化使者的责任意识。政府官员与国际社会有着广泛的交往与联系,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优势,既要善于在政府交往中以官员身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信息,更要勇于放下身段,以平民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政府官员的良好形象。
  二是要不断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水平。每个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实都在演绎着中国故事,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尤其如此。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求我们的政府官员会致辞、会开会,也要求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去说话、去交往。要善于借题发挥,借机说话,以小见大,以情动人,本色演出才会让中国故事更精彩。
  三是要善于借助外方渠道表达中国内容。国外主流媒体是当地民众最信任的信息源,因而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最重要平台之一。《品尝》是很受俄罗斯观众欢迎的一档美食节目,巧妙借助这一平台,为我所用,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对外传播效果。
其他文献
在当前跨文化传播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大型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在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播出,引起极大反响。该片引导国家与全球社会共同探寻战争暴行的责任,反思“战争”与“和平”这一跨越文化、种族、国家的人类共同主题,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观。首创以外国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辅以大量一手珍贵史料,无疑是当前跨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中国制度、中国理念、中国道路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急需改变以往重内宣、轻外宣的状况,因此探索如何融入世界主流媒体渠道进行中国政治话语传播就要研究媒体特点,找到突破路径。本文以维基百科为例,试图分析中国政治话语传播开拓“维基模式”的可行性。  一、维基百科的影响及特点  维基百科由非营利性质的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管理。历经15年的积累和
期刊
自古以来日本就对古丝绸之路非常向往,因为那是日本全方位地学习中国、编织日本梦的素材。来自丝路的精美的紫檀五弦琵笆是日本教科书中选定的精品,日本地名中的“九十九里海滨”、流行歌曲《月沙漠》和名作《敦煌》等,无不反映了丝路情节之悠久。  2014年在巴黎举办了“蚕绊——皇室养蚕与古代丝锦及日法丝绸交流”的展览,解说词中明确提到:养蚕的发祥地是中国。据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记载,皇后主持参与的祭祀养
期刊
南海仲裁案事关我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外交大局和国际形象,所以相关报道不仅是一场南海舆论战,更是一场国际话语权争夺战和国家形象保卫战。在这场国际传播较量中,对外报道是主战场,英文报道是最前线。  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新华社协调海内外采编力量,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创造性开展以英文为龙头的对外报道,统筹通稿线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海外专版等各形式多语种报道,精准把握时度效,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
期刊
从近两年西方一些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看,中国在全球民众当中的好感度呈稳步、小幅上升之势,对中国持正面和负面看法的人大体相当。因此,我们可以用两句话简要概括中国所面临的全球舆论态势:“大国崛起”与“挨骂”时代同时到来;全球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可谓“喜忧参半、爱恨交加”。  近年来,纪录片成为形塑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华的故事》(The Story of China,以下简称《故事》)由英国广播公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复强调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江苏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精品工程和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用西方观众熟悉的形式传播精彩的中国故事,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子。  文化“走出去”的实践  一是突出亮点,用国际语言讲述“中
期刊
当前,移动化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信息传播的显著趋势。随着依托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新媒体应用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国主流新闻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也开始有意识地整合移动新媒体平台开展信息传播。目前,一些主流新闻媒体已经在脸谱、推特等国外社交网站上开设官方账号,有的媒体还推出了专门面向海外公众的英文新闻客户端、英文手机报和英文版手机网站,以完善移动传播布局,从而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助力我国
期刊
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外语频道打造的外宣新媒体矩阵,ShanghaiEye坚持以柔性化的表达和接地气的题材,力求通过国际化的视角,让世界触达上海,看懂中国。ShanghaiEye以上海地区新闻资讯为主,同时兼顾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新闻;发布形式上,基于内容,灵活选择视频、多图或微信导流;发布平台上,覆盖国内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海外主流新媒体
期刊
在我们的地球,蜿蜒流淌着一条条淡水大河,大河流域产生着大河文明。千百年來,这些大河孜孜不倦地孕育滋养人类文明的绵延。世界发问: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如何深刻了解大河文明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如何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大河文明的独特价值?  2016年9月20日,在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中部流域城市武汉,举办了引人瞩目的国际性论坛“2016大河对话”。  各国专家多角度赞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
期刊
该书作者罗里·特鲁克斯(Rory Truex)获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和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務学院助理教授。其研究领域涵盖中国政治、威权主义、腐败、量化研究方法。经常在《华尔街日报》中国实时报栏目、《纽约时报》、《美国政治学评论》、《中国季刊》、《比较政治学研究》、《世界发展》等重要媒体发表作品。《让威权政治有效运行》通过对中国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