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案国际舆论战的经验和启示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仲裁案事关我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外交大局和国际形象,所以相关报道不仅是一场南海舆论战,更是一场国际话语权争夺战和国家形象保卫战。在这场国际传播较量中,对外报道是主战场,英文报道是最前线。
  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新华社协调海内外采编力量,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创造性开展以英文为龙头的对外报道,统筹通稿线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海外专版等各形式多语种报道,精准把握时度效,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力配合了我外交工作大局,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工作树立了典范。
  一、提前部署,预案充分
  习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指出:“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7月12日,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公布最终裁决之时,新华社后方编辑部和前方分社密切配合,夺得中外文全语种、通稿海媒全线路全球首发,占据了舆论引导的先机。
  当日下午16时38分,新华社国际部接到马尼拉分社电话,分社雇员通过菲外交部线人得到可靠消息,菲方已经收到裁决。国际部随即启动报道程序,于16时39分播发英文特急稿,夺得全球首发,领先时效第二的路透社9分钟,并被路透社援引为消息来源。其他语种也迅速跟进,实现全面首发。
  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新华社报道时效也全面领先西方三大通讯社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新华社首条推特快讯比时效第二的美联社早了近45分钟,比专注于突发事件的西方媒体大号BBC Breaking和CNN Breaking推特账号也分别领先29分钟和35分钟。脸谱账号也都领先其他主流媒体账号至少约一小时。
  这一全球首发的实现并非偶然,与新华社前后方采编部门和人员提前周密安排、充分做好预案密不可分。考虑到虽然所谓的仲裁庭设在海牙,但菲律宾作为发起方可能提前拿到裁决,所以在裁决公布前几天,新华社国际部不仅和欧洲总分社、海牙分社多次联系沟通,还与亚太总分社、马尼拉分社联系协调,敲定了详细的快讯抢发机制,一方面指导前方利用我使馆、驻在国外交部等渠道紧盯动态,确保第一时间通报后方;另一方面提前策划预制特急稿,等到前方消息后随即播发,并通报其他语种线路同步跟进。这些全方位预判和部署为在这一关键节点夺得全球首发奠定了基础。
  另外,这场漂亮的时效争夺战也再次证明了发掘和培养优质高端可靠当地雇员的重要性。当地雇员在信息搜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往往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二、用工匠精神打造精品稿件
  第一落点并非终点。实践证明,抢得第一落点后,只有继续精心组织后续报道,才能把传播效果最大化,有效传递中国声音,影响国际舆论。
  所谓最终裁决公布后,新华社国际部在严文斌主任指挥下,安排对外报道骨干,以前方提供的翔实素材为基础,发挥后方编辑部资源和智力优势,精心编写打磨对外滚动消息,从标题导语到背景引语,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取得突出传播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英文消息组稿《滥权仲裁庭公布无效最终裁决》(Law-abusing tribunal issues ill-founded award on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路透社、法新社、《时代》周刊、《海峡时报》、美国之音、福布斯等国际知名媒体广泛转引,在夺得舆论先机的同时,第一时间发出中国权威声音,夺得了舆论引导主导权。法、西、俄、阿等语种消息也分别被法新社、埃菲社、塔斯社、今日俄罗斯、墨西哥《日报》、中东社等各语种国际知名媒体采用。
  这组消息稿件的突出传播实效表明,在重要事件的重要节点经营好重要消息,是有效提升传播效果的有效方法。一方面,消息是通讯社业务的基石。新华社首先是“消息总汇”,及时为用户提供动态消息是任何通讯社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消息虽然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不允许记者自己跳出来评说,但消息也能体现立场、传递声音,而且因其相对客观平衡的特点,观点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更容易得到受众理解和认同。
  编写重点消息稿件时,尤其要注重标题导语的设计,要抓住外界最关注什么,最想知道什么,最需要新华社提供哪些方面的信息。根据这些外媒关注焦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设计,往往能取得较好的传播实效。
  三、创新议题设置,全面有效发声
  在国际话语体系总体上仍处于“西强我弱”格局的国际舆论形势下,主动有效地加强议题设置,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是对外传播的关键任务。在这场复杂敏感的南海舆论战中,新华社始终高度重视议题设置,在深入调研和反复头脑风暴的基础上,推出了多组中外文系列评论,在引领和帮助国内外受众理性、全面、准确看待仲裁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我外交战、舆论战提供了新的论点和论据。
  以新华社国际部在所谓仲裁庭6月29日发布最终裁决预告之后推出的“十论南海仲裁案”中外文系列评论为例。议题设置创新的根本是内容创新。在南海报道上,内容创新的难点在于角度选取和尺度把握,即如何在确保基调和口径稳妥的同时,寻找新角度,开辟新思路,搜寻新论据,提炼新观点。为此,国际部不仅把“十论”的想法在研究南海问题的专家学者中论证,更邀请研究欧洲问题、中东问题、美国问题、日本问题、法律问题的记者编辑坐在一起反复讨论,让各种观点在一起碰撞,在综合分析各家媒体南海报道整体情况之后,最终明确了“十论”系列稿件的思路和结构。
  一论、二论分别从仲裁法理和国际法理两个层面剖析仲裁案的伪规则特性;三论确立中菲关系应回归正轨的主基调;四论对历史性权利作出理性陈述和横向论证;五论、六论分别对美国和日本这两个搅动南海局势的域外势力进行揭批;七论揭示仲裁案对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毒害作用;八论谈西方舆论如何歪曲南海事实;九论剑指美国在南海问題上表露无遗的冷战思维;十论回归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得出只有对话才是正道的结论。事实证明,这是所谓最终裁决公布前,国内媒体推出的最全面的包围式、论证式系列报道。
  “十论”之所以选在发布裁决预告之日起开始播发,是考虑到仲裁庭一旦宣布发布所谓最终裁决的日期,势必将仲裁案的关注度推高到白热化阶段,而从宣布预告到宣布裁决结果这十多天的“空档期”,恰好是把散落于过去三年来的中国政府声音、专家观点立场、媒体判断分析整合起来,有规模、有气势、有逻辑地集中展现的最佳时机。为产生新的说服力,“十论”多用史料和故事佐证我立场观点,包括从中外史料中挖掘出两个过去从未见诸报端的中菲友好交往典故。
  这套评论“组合拳”引起海内外舆论强烈反响,国内采用近300家次,海外被英国BBC、日本共同社等诸多国际主流媒体转引,日本、缅甸部分媒体还全文翻译转载了“十论”文章。
  四、把“陈情”和“说理”、“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
  南海舆论战根本上是一场人心争夺战,要让海外受众了解南海经纬,理解中国立场,支持中国主张。这就需要提升对外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不仅能够入耳入眼,更能入脑入心。
  正如习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所言,要“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我社报道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
  遵循这一思路,新华社国际部在创新议题设置、做好言论报道的同时,注意双管齐下。首先,充分利用各种权威资料,设计播发《西方回避的南海史实》《南海仲裁案之为什么》等系列背景资料性报道,帮助受众了解南海史实。同时,协调海外总分社、分社,广泛采访有识之士,借助外嘴发表理解我、支持我的言论,同时搜集整理外媒相关报道和文章,放大国际上于我有利的声音。
  这些稿件有力阐释了中国立场,传递了中国声音。《西方回避的南海史实系列之菲律宾染指黄岩岛始末》一稿被《纽约时报》转引,英文系列评论被包括西方三大通讯社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媒体转引,多篇采访外国专家官员的专访稿件也被法新社等外媒采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专访对象中包括菲律宾退休和现职官员,借菲律宾国内人士之口,对菲律宾提起的仲裁案提出质疑,有效提升了新华社报道的整体说服力。
其他文献
5月21日,由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主办的2016中国战略传播论坛在北京召开。中信集团原董事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数十名来自国家相关部委、中央大型企业、中央新闻单位,以及两岸四地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各界代表人士与会。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于201
期刊
众所周知,2013年的秋天,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  一、“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积极成果  一是从政治层面看,“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日益增多,中国与沿线国家高层互访频繁,政府、议会、党派、地方友好往来持续升温。截至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
期刊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以及先后顺序①。三峡集团在2016年的中华鲟放流活动中创新中央企业新闻宣传和品牌建设的路径,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探索。  中华鲟是长江特有物种,具有“到海巡游、回江产卵”的独特习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修建葛洲坝,中华鲟在长江上游金沙江的产卵场被
期刊
作者福克·奥贝马(Fokke Obbema)是荷兰资深记者、作家。1996年开始在荷兰最大的全国性左翼报纸《人民报》(de Volkskrant)供职至今,担任首席驻华记者。相较于仅关注国内和欧洲事务的绝大部分荷兰人,奥贝马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知华派”,其对中国的兴趣源于北京奥运会之前的首次中国之行。时任《人民报》商业版主编的他着迷于中国大都市的活力与奇妙的中荷文化差异,在对上百名社会各界人士进行
期刊
当前,我国正经历巨大的社会转型,媒介革命与社会变迁相互激荡,发展传播理论不仅能够关照、阐释甚至推动国内的传播活动与社会转型,而且有助于审视我国国际传播的观念、策略和行动。本文从该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探讨一种当前国际传播观念的可能选择路径。  一、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策略、逻辑和挑战  近20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到开启系统的国际
期刊
近些年,境外媒体对于中国新疆的负面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下,国内外对于当代中国新疆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话语倾向。西方媒体对于新疆的报道存在不同层面的“理解误区”。在构建新疆话语权的过程中,中国应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传播手段,逐步塑造一个更加真实的新疆国际形象。  一、西方媒体对新疆的十种误读  自2009年新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后,涉疆议题成为西方媒体
期刊
跨文化传播是信息全球化时代重要的传播方式,其核心内容是“跨”,即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展开的对话和交流,消弭文化隔阂和文化“窄”视野。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核心要义是讲好中国故事,强调的是文化传播的艺术和过程,注重传受双方的关系和联系,强调双方之间的契合点、共同点。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其形象直接影响着新丝路的整体形象。让世界了解新疆,在当下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新疆与
期刊
在当前跨文化传播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大型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在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播出,引起极大反响。该片引导国家与全球社会共同探寻战争暴行的责任,反思“战争”与“和平”这一跨越文化、种族、国家的人类共同主题,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观。首创以外国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辅以大量一手珍贵史料,无疑是当前跨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中国制度、中国理念、中国道路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急需改变以往重内宣、轻外宣的状况,因此探索如何融入世界主流媒体渠道进行中国政治话语传播就要研究媒体特点,找到突破路径。本文以维基百科为例,试图分析中国政治话语传播开拓“维基模式”的可行性。  一、维基百科的影响及特点  维基百科由非营利性质的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管理。历经15年的积累和
期刊
自古以来日本就对古丝绸之路非常向往,因为那是日本全方位地学习中国、编织日本梦的素材。来自丝路的精美的紫檀五弦琵笆是日本教科书中选定的精品,日本地名中的“九十九里海滨”、流行歌曲《月沙漠》和名作《敦煌》等,无不反映了丝路情节之悠久。  2014年在巴黎举办了“蚕绊——皇室养蚕与古代丝锦及日法丝绸交流”的展览,解说词中明确提到:养蚕的发祥地是中国。据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记载,皇后主持参与的祭祀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