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寻根课堂就是以问题导学为基本特征,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课堂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芝麻开门”。教师应激励质疑之心,创设质疑之机,培养质疑之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课堂质疑;激发探究的兴趣;充足的阅读时间;敢于质疑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是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的,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学习方法,首先得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从学生感兴趣的点上开始入手提出问题,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习得的过程。
一、激励质疑之心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学习课文时并不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和美感的心。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以及发现问题的意识,并引导他们克服学习的依赖性。
曾经有位教师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开始逐步渗透布置课前预习,明确要求学生标出课文中的生字并注音,画出相关词语,围绕课文提一个问题,不理解的词句打上小问号,课堂上进行交流,每上完一课都要评选出预习之星。到了二年级,该教师又开始鼓励学生想办法先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请教大人,可以查字典,可以上网搜索等。第二天在课堂上考验学生,谁能把老师考倒,就给谁发小书签。学生对这种预习方式大为欢迎,在教学每篇课文的初读时,学生们都会提出不少精彩的问题,而其中有不少问题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问题。此外,也有不少问题令教师猝不及防,破费一番脑筋。教师便和学生在课堂上或在课后通过各种形式共同探讨、思考。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学会了预习课文,养成了质疑的习惯,体会到了思考的乐趣。
二、创设质疑之机
小学生因其年龄及心理特点以及自身阅读经验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并不像教师想象的那么顺利。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他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通过三次不同层次的品读让学生感悟“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老师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质疑:蝴蝶谷的蝴蝶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反复带孩子品读,释疑。第一次从“一群群”读出了蝴蝶的多,第二次从“色彩斑斓”读出了蝴蝶的美,第三次从“飞过,穿过,越过”读出了蝴蝶的机灵。课堂上孩子积极活跃,感受到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语文课,教师只惦记着自己的教学环节,拼命把学生往自己的教学要求上引,学生的质疑或许被老师当成“胡说八道”,生怕学生的质疑让自己的课堂产生“麻烦”和“冷场”,整堂课充斥着环环相扣的设计安排,真正留给学生品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往往很少,缺少了“留白”,也挤掉了学生质疑的肥沃土壤。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的思维腾出自由空间,学生的疑问、想法和创见也就在课堂留白中水到渠成了。
三、培养质疑之能
课堂是学生实现探究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课文,并让他们在阅读课文后,充分提出自己的疑点,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探究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同时,要充分挖掘课文中可能质疑的材料,引导质疑,鼓励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比如,第九册练习1的“诵读与欣赏”提供的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题秋江独钓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诗人那种逍遥又有些孤寂的情感呢?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诗人独自到江边去钓鱼,可又是喝酒,又是大声歌唱,这样折腾下来怎能钓到鱼呢,是不是他写错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即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得出钓翁之意不在鱼的结论,从而慢慢走进了诗歌所展现的那种独特意境中。
质疑问难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总之,只要教师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从不敢问、不会问到想问、善问,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断激发,而他们自主探究学习也将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教师的寻根课堂也就会因此变得更灵动。
责任编辑 徐艳兰
[关键词]课堂质疑;激发探究的兴趣;充足的阅读时间;敢于质疑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是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的,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学习方法,首先得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从学生感兴趣的点上开始入手提出问题,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习得的过程。
一、激励质疑之心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学习课文时并不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和美感的心。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以及发现问题的意识,并引导他们克服学习的依赖性。
曾经有位教师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开始逐步渗透布置课前预习,明确要求学生标出课文中的生字并注音,画出相关词语,围绕课文提一个问题,不理解的词句打上小问号,课堂上进行交流,每上完一课都要评选出预习之星。到了二年级,该教师又开始鼓励学生想办法先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请教大人,可以查字典,可以上网搜索等。第二天在课堂上考验学生,谁能把老师考倒,就给谁发小书签。学生对这种预习方式大为欢迎,在教学每篇课文的初读时,学生们都会提出不少精彩的问题,而其中有不少问题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问题。此外,也有不少问题令教师猝不及防,破费一番脑筋。教师便和学生在课堂上或在课后通过各种形式共同探讨、思考。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学会了预习课文,养成了质疑的习惯,体会到了思考的乐趣。
二、创设质疑之机
小学生因其年龄及心理特点以及自身阅读经验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并不像教师想象的那么顺利。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他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通过三次不同层次的品读让学生感悟“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老师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质疑:蝴蝶谷的蝴蝶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反复带孩子品读,释疑。第一次从“一群群”读出了蝴蝶的多,第二次从“色彩斑斓”读出了蝴蝶的美,第三次从“飞过,穿过,越过”读出了蝴蝶的机灵。课堂上孩子积极活跃,感受到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语文课,教师只惦记着自己的教学环节,拼命把学生往自己的教学要求上引,学生的质疑或许被老师当成“胡说八道”,生怕学生的质疑让自己的课堂产生“麻烦”和“冷场”,整堂课充斥着环环相扣的设计安排,真正留给学生品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往往很少,缺少了“留白”,也挤掉了学生质疑的肥沃土壤。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的思维腾出自由空间,学生的疑问、想法和创见也就在课堂留白中水到渠成了。
三、培养质疑之能
课堂是学生实现探究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课文,并让他们在阅读课文后,充分提出自己的疑点,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探究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同时,要充分挖掘课文中可能质疑的材料,引导质疑,鼓励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比如,第九册练习1的“诵读与欣赏”提供的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题秋江独钓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诗人那种逍遥又有些孤寂的情感呢?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诗人独自到江边去钓鱼,可又是喝酒,又是大声歌唱,这样折腾下来怎能钓到鱼呢,是不是他写错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即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得出钓翁之意不在鱼的结论,从而慢慢走进了诗歌所展现的那种独特意境中。
质疑问难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总之,只要教师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从不敢问、不会问到想问、善问,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断激发,而他们自主探究学习也将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教师的寻根课堂也就会因此变得更灵动。
责任编辑 徐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