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的传授中,如果学生没有审美教育或者说审美修养较差,这种教育应该说是失败的素质教育。人类用自身发展的轨迹铸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明,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文化渊源深远的华夏民族,知识结构中出现对艺术的“盲点”该是一种多么大的遗憾。审美修养不足导致对文化遗产的无知,以至于盲目的破坏和践踏文明,这是让人痛心的。在东方美学中,美的形式与内容是同在的。美术教育可与情感道德教育结合,使高尚的品格作为审美对象结合在人的素质中使它受情感的自觉支配在社会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个体性格形成初期的中学阶段美术教育驿于受教育者、对于社会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和忽视的,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念等等诸方面的,它的作用是潜移默代,象砖石那样建在人才大厦的底部,发挥着巨大作用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蓬勃展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审美意义,优化美术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养人格,完善审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应以“情”和“美”的角度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美术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审美教育,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 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21世纪应确立对外开放,保持中国文化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的美术教育的观点,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应该体现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大众参与艺术活动的趋势,拓展美术教育发展的途径,不断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確立与终身学习时代相适应的美术师资培养的观念,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体验成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蓬勃展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审美意义,优化美术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养人格,完善审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应以“情”和“美”的角度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美术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审美教育,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 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21世纪应确立对外开放,保持中国文化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的美术教育的观点,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应该体现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大众参与艺术活动的趋势,拓展美术教育发展的途径,不断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確立与终身学习时代相适应的美术师资培养的观念,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