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改革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fg45y5465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学习趋势。移动学习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大学英语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听说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
  关键词: 移动学习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引言
  大学英语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各大高校都不遗余力地积极推行大学英语改革。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因此,基于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的新的方向和思路。
  1.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学习信息、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的一种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1994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展了一个名为Wire Andrew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工作最终使得校园内的师生能够享受到无线通信技术支持下移动学习所带来的便捷性[3]。随着移动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国内外学者对此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将移动学习定义为“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老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4]。移动学习使得学习者可以利用无线网络在课堂以外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内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主要内容为: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推行改革十几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各高校积极推行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听说能力培养。但我们要看到,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虽然在课堂上积极引入先进教学设备和技术,如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但在授课形式上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虽然教师一再强调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听力和口语仍是学生的两大难题,大部分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较差;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实用性而忽视人文性,学生对西方文化传统、人文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缺乏了解,使语言学习脱离了文化载体。
  3.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网络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至90.1%,平板电脑上网使用率为31.5%;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6]。以智能手机、iPad等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的普遍应用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契机。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3.1信息型学习
  教师在课前通过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学习资料。学习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这些都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通过无线网络连接获得,并可以随时在移动终端上呈现,方便学生随时获取、学习及巩固知识。
  3.2交流型学习
  传统教学方式中,除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外,教师和学生课后的交流互动很少。通过智能手机的社交平台如微信、QQ等,学生和老师可以方便地进行线上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就某一主题进行群组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及时或延时的解答,从而无须受到空间的制约进行交流型学习。
  3.3即时性学习
  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课堂教学可以变得更加高效。在英语课堂上,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可以立即用智能手机查询单词意思和读音,遇到不懂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百度等搜索答案。即时查询只需要几十秒时间,不会影响正常的听课,同时解除学生的疑惑,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4自主性学习
  移动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极大的自主权。学生可以决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学习什么内容。学习地点不再受限于教室或图书馆,学生在公交车、地铁、餐厅等地方都可以学习。学习时间也变得灵活,学生可以利用一些碎片化时间记单词、听听力等。对于学习内容学生也有更强的选择性,现在有很多关于英语学习的APP,如提供各类英语时文阅读的“扇贝新闻”、专注单词记忆的“疯狂闯关背单词”、提供单词查询和翻译的“有道词典”、注重口语的“英语流利说”、具有各种微课程的“掌中英语”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重点选择适合的APP进行学习。
  结语
  由于移动智能设备的便捷性、普及性和多功能性,越来越多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移动学习的特点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看到移动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移动学习和英语教学相结合已经成为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移动学习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师生互动,发展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刘富义.新时期再谈移动学习的优势和局限[J].大学教育,2013(4):28-29.
  [5]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4-17.
  [6]CNNCI.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 469130059846.pdf. 2016.
其他文献
小学中语文教学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良好的语文知识素养能为其他学科奠下雄厚的根基,而小学生刚刚步入校园,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阶段,对学习也是处于比较懵懂
摘 要: 异地高考政策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合理的社会流动,但各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及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诉求使得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推动都举步维艰,且户籍制度和目前的高考制度使得异地高考政策并不能达到应有目的,反而可能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受到侵犯,加剧社会阶层的板结化。打破高考户籍制的桎梏,改革高考及其配套制度,才能最终发挥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  关键词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其带来了相应的挑战。上市公司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的财务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形象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注重学生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小学生数学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
「眺め」「風景」「光景」「景色」都是日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2000年新版的(高等教育出版社)里做了如下注释:
新媒体时代,图书馆数字阅读工作迎来新发展,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微媒体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可以说微媒体无处不在,包括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等方面,“微”服务能够进一步推动图
摘 要: 现阶段,社会上对于教育评价的质疑不断增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层次,不论是日常的教学和管理的教育评价,还是大规模的教育评估工作,都呈现出了单一性、滞后性、局限性等弊端。本文根据教育评价自身的弊端和特性深入分析了教育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并根据现阶段的现实情况及教育评价特性,指出了教育评价未来改革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提供理论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教育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此外除了重视建筑技术发展以及建筑质量的提高之外,还需加强建筑环保的理念,尤其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理念应该得到社会各
春天里的宜州市,山水怡人.走进刘三姐乡的马山塘屯、小龙村等新农村,更让人不禁赞叹:这里不是桂林,胜似桂林,峰峦重叠、绿竹碧水的下枧河绕村而过,村里白墙青瓦的独栋小楼错
整本书阅读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学生必读的名著之一.本文将以整本书阅读教学尝试为例,从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内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