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切肤]的极度嗜血,让我马上想到了克莱尔·丹尼斯编导的[日烦夜烦](Trouble Every Day)——只不过一个是吃别人,一个是吃自己。该片自编自导自演的法国才女玛莉娜·德·凡(Marina de Van),她两颗大门牙间黑漆漆的裂缝,和[日烦夜烦]的女主演、“巴黎野玫瑰” 帕特里斯·黛尔(Beatrice Dalle)竟也是如此的不约而同,很适合吸血和撕咬。
[切肤]里艾瑟的自食,却是未经任何医学处理的自觉行为,是对身体的一场“自我探险”。探险的起源,始于一次意外摔跤造成的伤口,它虽然已经愈合,但那一截腿却失去了痛感,好像不属于自己了。这一切同时也是玛莉娜·德·凡自己的亲身体验,于是她开始追问:我是通过我的身体存在于世,并和外界发生联系,但如果我的身体不再是我的,那我是什么?“这就是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想看看身体到底是什么,以及我是否还在里面”。
慢慢慢,且慢,这么重要的问题我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我的老家挨着沪宁铁路,上学时我经常沿着铁轨中间的一级级枕木快乐地行走,就像电影里一样,可惜有一次眼前一花,一脚踏空摔断了左臂,在接骨的民间庸医手上受了点折磨之后才去了医院,石膏在手臂上绑了很久,拆开那天,医生让我试着用左手端起他桌上的茶杯,我颤颤巍巍,手好像不是自己的,根本不听使唤。和自己肢体的这种陌生感、分离感,如今竟被影片激醒,且对自己的身体一下子恐慌起来。接着我又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开头诺曼底登陆战中,在海滩上捡起自己断臂的那个士兵……
艾瑟离开医院后发生了奇特的变异,从一开始的自残,不让伤口愈合,发展到对身体其余部分惊心动魄的自食。人的本能是回避、害怕疼痛,而新鲜的痛感此时对艾瑟却是宝贵的。假如对自己的身体没有感觉,我还算活着吗?我还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吗?这比残废更可怕。不痛,才是艾瑟“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我痛,故我在。从痛中体会和发掘快感,寻找存在的证明,以及生命的意义,[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导演:大卫·芬奇),和[冲撞](Crash,1996年第4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导演:大卫·柯南伯格)里的“撞车俱乐部”,便是这样典型的“民间极端组织”。这两个俱乐部的成员都不是社会底层的贫民,而他们却在现代社会中集体迷失,当人被物质异化得失去感觉和方向时,痛,转而成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在[冲撞]中,死里逃生的经历,不但没有引起驾车人对汽车的恐惧,反倒唤醒了他们的情欲。痛,以及生死的边缘,让人感觉到了生,孤独、压抑、疯狂……在刹那间粲然释放。撕心裂肺的冲撞,就这样拉开了一道口子,里面流淌出的竟然是莫名的兴奋,于是伤口就像一朵异样的花,一直被刻意地培植浇灌,血淋淋地开放,永不闭合。
撞车俱乐部成员以疤为美,视残骸为艺术,以模拟撞车为娱乐,疯狂,变态,但也很high。人有时候就这样被迫回到原始,就像[29棵棕榈树](29 Palms)中的那一对男女,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沙漠中,关于人的所有事情都还原归结到原始本能的性,和暴力。繁华喧闹的都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电影中那片叫人抓狂的沙漠。
[搏击俱乐部]里,顽固的失眠症象征着“我”的人生状态。“我”一开始出没于各个癌症团体,从毫无希望的人那里寻找希望,寻找痛苦的认同和安慰,直到后来在飞机上结识了泰勒——“我”分裂出去的另外一个人格,就开始了“斗阵”这样的残酷游戏,没有任何防护,一对一的互殴,“打过之后犹如得到了救赎”,第二天再鼻青脸肿地去写字楼上班,张着“血盆大口”和同事做鬼脸,把嘴里掉落的牙齿像垃圾一样扔进下水管道。泰勒在用自制的腐蚀性粉末烧“我”的手背时,对嗷嗷叫的“我”说:感受一下这种痛,这是你一生最棒的时刻。他传授给“我”的名言是:“No fear,No distraction。”
失眠只是一个表象,“我”真正的病症,是“想毁灭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原来的自己:老板手下的好好先生,住公寓楼,努力工作,然后受广告的诱惑,去买那些不需要的东西,一切都追求完美。
我并不羡慕嗜痂嗜痛之癖,也没有勇气去撞车和“斗阵”,但我羡慕[骇客帝国]里尼奥那样的分身,我就可以分一个自己出去到处穿梭,再撒点野,“母体”则留在办公室里老老实实打卡上班,编稿子,挣工资,还房贷,至于拯救世界,那不是我的事——这充满战争和破坏的人类世界需要被拯救吗?回到开头[切肤]的问题:我还在我的身体里吗?我的身体是否已经或正在沦为皮囊和机器?
[切肤]里艾瑟的自食,却是未经任何医学处理的自觉行为,是对身体的一场“自我探险”。探险的起源,始于一次意外摔跤造成的伤口,它虽然已经愈合,但那一截腿却失去了痛感,好像不属于自己了。这一切同时也是玛莉娜·德·凡自己的亲身体验,于是她开始追问:我是通过我的身体存在于世,并和外界发生联系,但如果我的身体不再是我的,那我是什么?“这就是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想看看身体到底是什么,以及我是否还在里面”。
慢慢慢,且慢,这么重要的问题我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我的老家挨着沪宁铁路,上学时我经常沿着铁轨中间的一级级枕木快乐地行走,就像电影里一样,可惜有一次眼前一花,一脚踏空摔断了左臂,在接骨的民间庸医手上受了点折磨之后才去了医院,石膏在手臂上绑了很久,拆开那天,医生让我试着用左手端起他桌上的茶杯,我颤颤巍巍,手好像不是自己的,根本不听使唤。和自己肢体的这种陌生感、分离感,如今竟被影片激醒,且对自己的身体一下子恐慌起来。接着我又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开头诺曼底登陆战中,在海滩上捡起自己断臂的那个士兵……
艾瑟离开医院后发生了奇特的变异,从一开始的自残,不让伤口愈合,发展到对身体其余部分惊心动魄的自食。人的本能是回避、害怕疼痛,而新鲜的痛感此时对艾瑟却是宝贵的。假如对自己的身体没有感觉,我还算活着吗?我还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吗?这比残废更可怕。不痛,才是艾瑟“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我痛,故我在。从痛中体会和发掘快感,寻找存在的证明,以及生命的意义,[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导演:大卫·芬奇),和[冲撞](Crash,1996年第4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导演:大卫·柯南伯格)里的“撞车俱乐部”,便是这样典型的“民间极端组织”。这两个俱乐部的成员都不是社会底层的贫民,而他们却在现代社会中集体迷失,当人被物质异化得失去感觉和方向时,痛,转而成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在[冲撞]中,死里逃生的经历,不但没有引起驾车人对汽车的恐惧,反倒唤醒了他们的情欲。痛,以及生死的边缘,让人感觉到了生,孤独、压抑、疯狂……在刹那间粲然释放。撕心裂肺的冲撞,就这样拉开了一道口子,里面流淌出的竟然是莫名的兴奋,于是伤口就像一朵异样的花,一直被刻意地培植浇灌,血淋淋地开放,永不闭合。
撞车俱乐部成员以疤为美,视残骸为艺术,以模拟撞车为娱乐,疯狂,变态,但也很high。人有时候就这样被迫回到原始,就像[29棵棕榈树](29 Palms)中的那一对男女,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沙漠中,关于人的所有事情都还原归结到原始本能的性,和暴力。繁华喧闹的都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电影中那片叫人抓狂的沙漠。
[搏击俱乐部]里,顽固的失眠症象征着“我”的人生状态。“我”一开始出没于各个癌症团体,从毫无希望的人那里寻找希望,寻找痛苦的认同和安慰,直到后来在飞机上结识了泰勒——“我”分裂出去的另外一个人格,就开始了“斗阵”这样的残酷游戏,没有任何防护,一对一的互殴,“打过之后犹如得到了救赎”,第二天再鼻青脸肿地去写字楼上班,张着“血盆大口”和同事做鬼脸,把嘴里掉落的牙齿像垃圾一样扔进下水管道。泰勒在用自制的腐蚀性粉末烧“我”的手背时,对嗷嗷叫的“我”说:感受一下这种痛,这是你一生最棒的时刻。他传授给“我”的名言是:“No fear,No distraction。”
失眠只是一个表象,“我”真正的病症,是“想毁灭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原来的自己:老板手下的好好先生,住公寓楼,努力工作,然后受广告的诱惑,去买那些不需要的东西,一切都追求完美。
我并不羡慕嗜痂嗜痛之癖,也没有勇气去撞车和“斗阵”,但我羡慕[骇客帝国]里尼奥那样的分身,我就可以分一个自己出去到处穿梭,再撒点野,“母体”则留在办公室里老老实实打卡上班,编稿子,挣工资,还房贷,至于拯救世界,那不是我的事——这充满战争和破坏的人类世界需要被拯救吗?回到开头[切肤]的问题:我还在我的身体里吗?我的身体是否已经或正在沦为皮囊和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