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良的人才队伍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人才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和基础性工程。为了建设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符合学院目标定位、适应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发展趋势良好的人才队伍,中国戏曲学院认真实施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计划”和“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通过杰出人才引进、学术团队建设、创新人才与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以及开展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在实现学院“三个中心建设”—全国戏曲高级人才培养中心、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戏曲文化信息交流与传播中心,提升学院办学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年来,学院的学科建设有所突破,专业布局更加合理,教学科研成果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加强,人才队伍的结构与综合素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
中国戏曲学院是一所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艺术院校。多年来,学院以弘扬戏曲艺术为己任,在戏曲舞台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新的历史时期对戏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由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变,学院领导认真分析了人才队伍现状,针对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科研意识淡薄、科研项目少、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薄弱等不足,结合学院“十一五”时期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关系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举措,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
2005年,学院依托北京市教委组织实施的“人才强教计划”,明确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即:根据办学规模和学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术团队为重点,全力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造就一支与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适应,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总量适中、结构优化、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精心设计建设项目,认真落实“人才强教”各项子计划
“人才强教计划”由“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选拔计划”“人才培训计划”3个层次共9个项目构成。学院针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通过人才引进、选拔创新人才和开展人才培训,分层次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促使学院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1.依托 “人才强教—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计划”,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带动学院科研和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升
2005年,学院通过申请设立北京市特聘教授岗位,引进在戏剧戏曲学学科领域、京剧表演艺术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著名艺术家,带动学院科研、艺术创作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谨博士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曾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艺术科学“九五”“十五”部分规划课题。在特聘教授岗位上,傅谨教授承担了学院京剧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京剧学学术研讨会,领衔为学院申请到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发表、出版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的同时,他还承担了研究生培养、领衔学术创新团队等任务,带动了学院科研队伍建设,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傅谨教授调入学院后不久便成功主持了“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京剧界著名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京剧院团管理者及社会各界的爱好者百余人,就京剧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家及流派、当代京剧创作、现状与前景及学科建设等进行了研讨,在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李维康在京剧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方面造诣深厚,调入学院后,在团队建设、示范教学、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她领衔的“京剧旦行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学术创新团队,通过对《四郎探母》《谢瑶环》《宝莲灯》等优秀传统剧目的研究、修改和指导复排,带动青年教师研究传统经典剧目的精华,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方法,由此推动京剧表演专业教学模式与手段的改革。项目以剧目研习、复排演出为载体,辐射了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设计等各个本科专业,为各专业的青年教师搭建了艺术创作的平台。
在此期间,学院还引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谢柏梁教授,先后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戏曲创作高峰论坛,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昆曲大家蔡正仁表演艺术研讨会,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召开了中国首届艺术院校戏剧文学研讨会。由谢柏梁教授领衔的“戏曲研究与创作”教学创新团队,通过教研立项,培养了一支教学骨干队伍。2008年,学院引进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张火丁来院任教,在业内反响强烈。张火丁将其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悉心向学生传授,并多次示范演出,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不仅教育着学生,也影响着青年教师。总之,特聘教授岗位的设置与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提升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创作水平,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选拔创新人才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依托 “拔尖创新人才计划”,通过项目的实施,加速培养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创新人才,通过科研创作立项,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依托市教委“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通过遴选培养,扶植一批教学科研骨干人才,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成长。
从事戏曲音乐理论教学工作的海震教授被列入“拔尖创新人才”。在市教委“人才强教”专项经费资助下,开展“戏曲音乐理论课建设与改革”课题研究,系统研究戏曲音乐的历史、戏曲唱腔类型与结构特点、戏曲演唱及其风格特点分析、传统戏曲音乐文化及美学价值分析等,完善了相关课程的内容建设,推动了音乐学学科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周龙教授在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开展戏曲表演创新与实验研究,将多种戏剧元素与戏曲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形成新的表演程式、技术手段和技巧语汇,为传统戏曲剧目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内容,由他组织实施的“创新型京剧表演人才本科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荣获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戏曲表演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点。
实施“人才强教计划”过程中,学院先后遴选了26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包括戏曲表演、戏曲导演、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舞台美术和公共基础课等各个专业课群。他们通过科研教改立项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力量。例如,戏曲文学系青年教师颜全毅副教授,不仅完成了《清代戏曲文学史》专著的写作,其创作的越剧《越王勾践》、京剧《满汉全席》等多部创作剧目被专业艺术院团选用。他创作的《紫陌紅尘》荣获首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戏曲大奖。他本人于2008年被列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2009年被教育部纳入“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舞台美术系青年教师刘小庆教授、李威副教授、马路副教授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新剧目创作之中,多次获奖,该系被教育部评为中国戏曲舞台美术教学示范区。音乐系青年教师王彩云副教授完成的《京胡独奏技巧的开发运用》专著拓展了戏曲器乐演奏教学的空间。公共课教师周丽娟副教授将研究的“新中国文艺外交”内容补充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刘小军、冉常建等中青年骨干教师在“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均被遴选为学术创新人才,成为所在学科专业的重要骨干。
3.全面实施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计划,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能力、师德修养和教学业务水平
学院根据“十一五”时期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依托市教委“教师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计划”,在教师中全面实施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其中包括新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培训、双语教学能力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业务水平。
在学院“人才强教计划”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教学系部认真分析本系部的人才队伍状况,结合本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拟定出了一系列符合学院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培训项目。例如,表演系的戏曲形体教学技能培训班、戏曲表演剧目教学实践技能培训班,导演系的戏曲导演创作实践技能培训班、戏曲影视表演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班、戏曲小品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班,音乐系的戏曲声腔剧种音乐中青年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班、戏曲作曲及音乐创作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班、戏曲声乐教育技能培训班,舞美系的中外服饰史教师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班、MAYA图形图像戏曲舞美应用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班,新媒体艺术系的音响专业中青年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班、数码动画教学实践技能培训班、空间设计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戏曲文学系的国际文化交流中青年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班,基础部的教育心理学教育技能培训班、基础学科教师实践技能培训班等。
这些培训项目的实施,使廣大青年教师成为“人才强教计划”的受益者,教师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教育教学技能普遍得到了提高。例如,表演系青年教师辛雨歌设计制作的多媒体教案《戏曲基础把子系列教材之一》,第一次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对京剧表演专业训练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专业规范,在专业教学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课件参加第二届北京市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荣获一等奖。戏曲文学系教师王永恩赴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学习,她在培训总结中写到:“业务水平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对教学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讲课时我会自觉地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教学。我教的课多是在高年级,高年级的大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已经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教学了。他们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们更深入的东西,而教学技能的培训正好为我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表演系专业教师韩冬青教授于2008年2月底~7月初被选派到美国南卡罗来那大学(AIKEN)交流访问。在美期间,韩冬青教授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外宣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用英语进行不同层面的戏曲艺术教育。她不仅在南卡罗来那大学举办了多次戏曲艺术讲座,向AIKEN 国际俱乐部等民间组织机构进行宣讲,还应邀出席了有5,000人参加的全美最大规模的东南戏剧会议,在大会上作了两次精彩的英语讲演,使外国艺术家对我国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戏曲艺术特色及表演艺术形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作为能够用英语和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戏曲表演艺术讲座的第一人,韩冬青教授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同时她也加深了对美国戏剧教育的认识,拓宽了视野和思考空间,吸取美国戏剧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对我们的戏曲艺术教育起到了借鉴作用。
队伍建设成果显著,梯队结构初步形成
经过近5年的建设,教师的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推动了学科和专业建设。5年来,学院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2005年相比,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4.8%上升到8%,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从30%上升到41%。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更加合理,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从9.6%上升到13.4%,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从20.3%上升到30%,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梯队结构。这种变化为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才保障,特别是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取得了一批成果。截止到2009年,有1个本科专业列入国家级特色专业点,3个列入北京市特色专业点,3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团队,3人被评为市级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建设了两个市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教学示范区,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暨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科研成果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林一教授的学术专著《An Innovative Methodology for Analyzing Finance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
中国戏曲学院是一所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艺术院校。多年来,学院以弘扬戏曲艺术为己任,在戏曲舞台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新的历史时期对戏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由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变,学院领导认真分析了人才队伍现状,针对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科研意识淡薄、科研项目少、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薄弱等不足,结合学院“十一五”时期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关系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举措,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
2005年,学院依托北京市教委组织实施的“人才强教计划”,明确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即:根据办学规模和学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术团队为重点,全力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造就一支与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适应,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总量适中、结构优化、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精心设计建设项目,认真落实“人才强教”各项子计划
“人才强教计划”由“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选拔计划”“人才培训计划”3个层次共9个项目构成。学院针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通过人才引进、选拔创新人才和开展人才培训,分层次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促使学院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1.依托 “人才强教—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计划”,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带动学院科研和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升
2005年,学院通过申请设立北京市特聘教授岗位,引进在戏剧戏曲学学科领域、京剧表演艺术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著名艺术家,带动学院科研、艺术创作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谨博士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曾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艺术科学“九五”“十五”部分规划课题。在特聘教授岗位上,傅谨教授承担了学院京剧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京剧学学术研讨会,领衔为学院申请到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发表、出版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的同时,他还承担了研究生培养、领衔学术创新团队等任务,带动了学院科研队伍建设,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傅谨教授调入学院后不久便成功主持了“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京剧界著名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京剧院团管理者及社会各界的爱好者百余人,就京剧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家及流派、当代京剧创作、现状与前景及学科建设等进行了研讨,在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李维康在京剧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方面造诣深厚,调入学院后,在团队建设、示范教学、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她领衔的“京剧旦行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学术创新团队,通过对《四郎探母》《谢瑶环》《宝莲灯》等优秀传统剧目的研究、修改和指导复排,带动青年教师研究传统经典剧目的精华,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方法,由此推动京剧表演专业教学模式与手段的改革。项目以剧目研习、复排演出为载体,辐射了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设计等各个本科专业,为各专业的青年教师搭建了艺术创作的平台。
在此期间,学院还引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谢柏梁教授,先后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戏曲创作高峰论坛,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昆曲大家蔡正仁表演艺术研讨会,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召开了中国首届艺术院校戏剧文学研讨会。由谢柏梁教授领衔的“戏曲研究与创作”教学创新团队,通过教研立项,培养了一支教学骨干队伍。2008年,学院引进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张火丁来院任教,在业内反响强烈。张火丁将其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悉心向学生传授,并多次示范演出,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不仅教育着学生,也影响着青年教师。总之,特聘教授岗位的设置与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提升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创作水平,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选拔创新人才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依托 “拔尖创新人才计划”,通过项目的实施,加速培养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创新人才,通过科研创作立项,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依托市教委“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通过遴选培养,扶植一批教学科研骨干人才,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成长。
从事戏曲音乐理论教学工作的海震教授被列入“拔尖创新人才”。在市教委“人才强教”专项经费资助下,开展“戏曲音乐理论课建设与改革”课题研究,系统研究戏曲音乐的历史、戏曲唱腔类型与结构特点、戏曲演唱及其风格特点分析、传统戏曲音乐文化及美学价值分析等,完善了相关课程的内容建设,推动了音乐学学科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周龙教授在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开展戏曲表演创新与实验研究,将多种戏剧元素与戏曲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形成新的表演程式、技术手段和技巧语汇,为传统戏曲剧目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内容,由他组织实施的“创新型京剧表演人才本科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荣获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戏曲表演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点。
实施“人才强教计划”过程中,学院先后遴选了26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包括戏曲表演、戏曲导演、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舞台美术和公共基础课等各个专业课群。他们通过科研教改立项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力量。例如,戏曲文学系青年教师颜全毅副教授,不仅完成了《清代戏曲文学史》专著的写作,其创作的越剧《越王勾践》、京剧《满汉全席》等多部创作剧目被专业艺术院团选用。他创作的《紫陌紅尘》荣获首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戏曲大奖。他本人于2008年被列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2009年被教育部纳入“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舞台美术系青年教师刘小庆教授、李威副教授、马路副教授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新剧目创作之中,多次获奖,该系被教育部评为中国戏曲舞台美术教学示范区。音乐系青年教师王彩云副教授完成的《京胡独奏技巧的开发运用》专著拓展了戏曲器乐演奏教学的空间。公共课教师周丽娟副教授将研究的“新中国文艺外交”内容补充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刘小军、冉常建等中青年骨干教师在“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均被遴选为学术创新人才,成为所在学科专业的重要骨干。
3.全面实施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计划,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能力、师德修养和教学业务水平
学院根据“十一五”时期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依托市教委“教师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计划”,在教师中全面实施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其中包括新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培训、双语教学能力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业务水平。
在学院“人才强教计划”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教学系部认真分析本系部的人才队伍状况,结合本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拟定出了一系列符合学院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培训项目。例如,表演系的戏曲形体教学技能培训班、戏曲表演剧目教学实践技能培训班,导演系的戏曲导演创作实践技能培训班、戏曲影视表演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班、戏曲小品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班,音乐系的戏曲声腔剧种音乐中青年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班、戏曲作曲及音乐创作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班、戏曲声乐教育技能培训班,舞美系的中外服饰史教师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班、MAYA图形图像戏曲舞美应用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班,新媒体艺术系的音响专业中青年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班、数码动画教学实践技能培训班、空间设计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戏曲文学系的国际文化交流中青年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班,基础部的教育心理学教育技能培训班、基础学科教师实践技能培训班等。
这些培训项目的实施,使廣大青年教师成为“人才强教计划”的受益者,教师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教育教学技能普遍得到了提高。例如,表演系青年教师辛雨歌设计制作的多媒体教案《戏曲基础把子系列教材之一》,第一次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对京剧表演专业训练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专业规范,在专业教学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课件参加第二届北京市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荣获一等奖。戏曲文学系教师王永恩赴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学习,她在培训总结中写到:“业务水平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对教学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讲课时我会自觉地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教学。我教的课多是在高年级,高年级的大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已经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教学了。他们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们更深入的东西,而教学技能的培训正好为我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表演系专业教师韩冬青教授于2008年2月底~7月初被选派到美国南卡罗来那大学(AIKEN)交流访问。在美期间,韩冬青教授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外宣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用英语进行不同层面的戏曲艺术教育。她不仅在南卡罗来那大学举办了多次戏曲艺术讲座,向AIKEN 国际俱乐部等民间组织机构进行宣讲,还应邀出席了有5,000人参加的全美最大规模的东南戏剧会议,在大会上作了两次精彩的英语讲演,使外国艺术家对我国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戏曲艺术特色及表演艺术形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作为能够用英语和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戏曲表演艺术讲座的第一人,韩冬青教授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同时她也加深了对美国戏剧教育的认识,拓宽了视野和思考空间,吸取美国戏剧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对我们的戏曲艺术教育起到了借鉴作用。
队伍建设成果显著,梯队结构初步形成
经过近5年的建设,教师的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推动了学科和专业建设。5年来,学院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2005年相比,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4.8%上升到8%,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从30%上升到41%。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更加合理,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从9.6%上升到13.4%,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从20.3%上升到30%,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梯队结构。这种变化为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才保障,特别是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取得了一批成果。截止到2009年,有1个本科专业列入国家级特色专业点,3个列入北京市特色专业点,3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团队,3人被评为市级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建设了两个市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教学示范区,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暨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科研成果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林一教授的学术专著《An Innovative Methodology for Analyzing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