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色列的历程中“读懂”中国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z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柯白
  (作者系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博士、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会长、柯氏策略咨询公司总裁)

  在靠近美国太平洋海岸乡村的家里,我日常花费大量时间整理“有关中国的推荐书目”,这个清单列出我每周推荐的中国方面的书籍和资料。通常我会与朋友和同事们分享这个书单,这个工作似乎也一直比较受欢迎。
  如今,有关中国的阅读材料很多,既有英文的也有中文的。而且网络上也有很多资源,人们几乎可以随时查到各种资讯。对于我的读者,我也想尝试着根据我的判断来推介大家感兴趣的新书。
  尽管向中国以外的读者(尤其是美国读者)推荐有关中国的书目并不很难,但是我却很少考虑为中国的读者推荐什么。毕竟,中国是中国人的,我又有何资格为大家推荐有关中国的书呢?况且,我每周推荐的书目大多是英文的,中国的读者可能并不容易获取这些书。
  然而这一次,我着实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虽然这本书与中国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当我用所谓“中国通”的眼光阅读它时,深感此书发人深省,并相信可以在中国的读者中找到知音。
  这本书在2013年以英文出版,不知如今它是否有了中文版。作为我第一次向中国读者推荐的书,我同时也想将它推荐给中国的出版人,并盼望它有一个精彩的中文译本。
  这是一本什么书呢?它名为:《我的乐土:以色列的成就和悲剧》 ( My Promised Land: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Israel)。这本由以色列记者兼作家阿里·沙维特(Ari Shavit)写作的书,是对以色列历史、文化、政治与地理环境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个人反思。
  作者以年代为顺序展开叙述,从19世纪90年代他的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曾祖父前往巴勒斯坦旅行开始,一直讲述到现在。在对从过去到现在的漫长叙述中,作者逐渐增加了对以色列重要人物的访问,其中既有教育家也有商人,既有战士也有政治家以及宗教领袖。访谈中,作者融入了个人的反思,对读者形成强烈的冲击力。
  从写作上来看,这本书文字优美,读起来令人十分享受;如果此书有机会在中国出版,我特别希望它的中文翻译能够体现出原文的精妙。
  话说到此,有人不禁要问:中国人为何要去关注一本由以色列作家写的书呢?
  的确,沙维特的书并不包含直接与中国有关的内容。从表面上看,中国与以色列这两个国家的相同之处甚少。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以色列成立不足70年;中国的人口超过13亿,以色列却只有800余万;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约有1.5万亿美元的财富,而以色列2013年的GDP不足3000亿美元,居世界第49位——但是按标准算法,以色列的人均GDP几乎是中国的四倍。
  然而,对以色列和中国进行这样一对一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在我看来,对那些高度关注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来说,《我的乐土》一书能够提供很多思考的空间。对此,我略举几例。
  第一,沙维特所描述的,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深深植根于创伤性事件的现代历史,而中国亦是如此。以色列人梦想回到历史“家园”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家们梦想在崩塌的古老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中国,这两大历史事件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
  以色列国在成立之前经历过纳粹大屠杀,之后又经历了1948年与周边阿拉伯邻国的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乎在同一时期成立,此前同样遭受常年的外国入侵与占领,之后又经历了血腥的内战。20世纪早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提出救亡的口号;直到1949年,毛泽东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中国与以色列的诞生都经历了长久而暴力的抗争。
  沙维特描绘的以色列不局限于领土。对他来说,以色列是对广泛、古老以及持续文化传统的继承,是一种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以及集体认同的传承。对他来说,如今的以色列是一个深深植根于历史意识的现存实体,而非只是一个政治或军事组织。他笔下有游览各种历史古迹的描述,那些地方发生的大事件甚至早于基督诞生。一方面,沙维特笔下的以色列是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国家,而另一方面,它的本质身份则源自古代的文化传统,并在现代得以保持与复兴。
  第二,读着沙维特讲述的以色列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中国。尽管当代许多国家也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但是也许没有哪个国家能比中国更了解文化传承的内涵了。当今儒家思想的复兴便是典型例子。尽管年轻一代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与文化遗产接触较少,但儒家思想无疑仍是构成中华民族与中国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因此,在我看来,当代的中国与以色列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其一是忠实于20世纪“建国一代”的精神与价值观的挑战。其二则是在建设强大现代化国家的同时,如何保持文化持续性的挑战。
  当然,两国的情况并非完全一致:中国有着政府主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运动,而以色列没有。在以色列,日益壮大的“正统的犹太教”的信奉者是一个极度虔诚的团体,他们坚持古代的宗教习俗与社会传统,有时还会与其他以色列人产生冲突。但是中国不存在这样的团体,如今中国的文化遗产更多的是保存在博物馆里,而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尽管如此,沙维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仍能够引发中国读者的思考。
  此外,此书的每一章都有一个单独的主题。比如,我最喜爱的一章讲述的是几个在几十年前白手起家以色列商人的故事。如今他们掌管着以色列颇具影响力的大型实业。读着这些企业家的故事,他们对未来的远见、辛勤的工作以及察觉商机的敏锐眼光,让我想起当代中国一些创业家的故事。与此类似,沙维特在书中讲述了以色列如何依靠聪明且勇于创新的人民建立起强大的高科技产业,这也让我想起如今中国制定人才战略,促进自主创新,掀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的浪潮——尽管二者有所不同。   书中另一章所讲述的以色列核武器发展的历程,也与中国有相似之处。当然,故事中很多因素与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发展核武器的“应急方案”不同。但是两国核武器开创者的主观能动性、行动的机密性、难以估量的决心与团结一致是相类似的。当然,中国及以色列开发核武器的历程至今还保留着很多秘密,但是沙维特的故事十分引人入胜,相信对中国核武器研发历史有兴趣的人同样也会被沙维特书中的描述所吸引。
  《我的乐土》一书对于我这样密切关注中国的观察家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因为与大部分国家相比,以色列人与中国人都有大规模海外离散的经历——有着共同的文化与语言认同的人们背井离乡。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是如何下定决心前往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定居的?在历史大离散时期的中国与犹太社会团体是如何兴起与衰败的?这都是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连接以色列人与他们家庭成员的纽带(尤其是身处美国的以色列家庭,多数欧洲中东部的犹太人被纳粹清洗了)是很紧密的,但有时也会出现问题。沙维特十分担心犹太人被美国的生活方式所同化,从而削弱他们对犹太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以及对自己的祖国以色列的疏离。中国人在北美及世界各地的海外移民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我认为是有的,对于这两个群体的异同也会在读者阅读此书时引发思考。
  我想留在最后谈的,是沙维特书中最为悲剧也是最敏感的部分。书中详细讲述了早期复国主义者与巴勒斯坦及阿拉伯世界的共存愿望如何恶化成后来的独立战争,然后演变成如今无法调解的以色列与阿拉伯冲突。其中一些章节读起来让人十分痛心。1948年,阿拉伯人被成立之初的以色列军队驱逐出自己的家园,沙维特用引人入胜的细节详细描述了以色列建国者在1967年战争中夺来的阿拉伯土地上建立犹太定居点的运动。
  如今,定居点运动无疑仍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平谈判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但是,正如沙维特戏剧性的描述一样,这也是以色列人以及以色列开放且喧闹的政治世界中最有分歧的问题之一。虽然中国的情况与此不尽相同,但沙维特对这一不幸且无法调解的问题的反思也会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些许共鸣。
  这本书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作者的洞察力。他愿意并且能够公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袒露自己对祖国、民族、历史与未来的观点。沙维特先生展现出来的同理心乃至于对冲突中另一方将心比心的品质,赋予了此书最根本的人文关怀,这种情怀与他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一起,提升了读者对此书的阅读感受。但是在书的结尾,他认为同理心并不足以解决不可调和的问题。
  坦白地说,在我读过的当代中国人的写作中,这样的同理之心并不常见——也许,大国并不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对方——这样的同理心在美国也很少见。
  如果《我的乐土》一书能够译成中文出版,我期待中国的读者对这样盈溢着同理之情的感人作品的反应。
  (译/王琛)
其他文献
文小姐在巴黎的时候,由于某种现在想来恍如隔世的原因,时常跑去伦敦。  大概没有比在巴黎到伦敦的欧洲之星上,更适合读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了。对当时那个独自上路的年轻人而言,光是书名,就已经获得了某种一箭双雕的满足感。当然,这实在不是一本浪漫的书。它讲了年轻的怀有理想的写作者,离开工作了五年的缅甸,并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多次流浪。他既希望对自己家庭的殖民渊源赎罪,又被那些身处边缘的赤贫者所吸引
在2016米蘭设计周上,这辆复古电动车可要比那些科幻味十足的车子受欢迎多啦。或许是人们对亮闪闪已经审美疲劳,如今反而对于圆润造型、柔和颜色更加偏好,骑在路上会引来不少求合照的吧。
出租车运营体制进入改革窗口期。  在上海市于10月8日出台网络约租车试点方案、并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后两天,交通部也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两个征求意见稿。  两份方案最大不同,集中在一点:“专车”身份。  “上海方案”中,不要求参与网络约租车的车辆必须为营运车辆,仅要求其满足必须的营运条件
2016年11月24日,伊拉克摩苏尔,摩苏尔收复战持续,伊拉克特种部队继续打击“伊斯兰国”。
“一直以来,持续改善受助地区,是捷豹路虎全球范围内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首要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对云南地区连续三年的投入,能够长期、持续、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的视力健康状况,改善生存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超过60%的青少年患有不同程度的眼部疾病,繁杂的外因以及对眼部疾病的不重视,致使我国青少年的视力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在云南、贵州、新疆等偏远地区,由于基础卫生知识薄弱,交通闭塞,医疗条件匮乏等原因,
2014年,中国大互联网产业仍然延续前一年的热度,高开高走。除了用户基数、应用数量与品类、创业创新项目、资本热度等主要产业发展指标持续创造新高外,在产业发展方面,互联网成为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颠覆与重构,再到O2O热度再起。回顾2014年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大势,总体上看有几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2
总有一些电影看完之后让你有无尽的言语想去表达,但却发现始终找不到说出口的线头。某种意义上讲,这类电影就是佳作。它呈现出了生活与人心、人性中细密的复杂况味,以至于只能用故事去慢慢晕染,而无法用概括性的语言去分析。《心迷宫》就属于这一类。  从类型上去框定,它的骨血部分继承自悬疑片,但却没有让它停留在商业电影消费案件的浅表层面;从外部形态去看,它下定决心玩弄结构,却没有彻底与观众决裂,反而为观众营造出
影响中国  2016年度  文化人物  刘震云    刘震云,1958年出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一地鸡毛》 《故乡面和花朵》 《一句顶一万句》 《我不是潘金莲》 等。  “看到她们就像看到我们村里的大嫂丢了一只鸡和想得到一只鸡的沮丧和歇斯底里。”刘震云半开玩笑地这样提到近期身陷丑闻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和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败选的希拉里。除了这两位位高权重的人士,刘震云最近
从某种意义来说,经济学是我的初恋,我想在这一点上,徐瑾应该和我是一样的。  这不仅仅是指刚接触经济学时的我们抱着几近虔诚的心去阅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更是因为就像每一段美好的爱情一样,经济学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如徐瑾在她的新书《凯恩斯的中国聚会》里多次引用斯密在《国富论》里的一段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
初春乍暖还寒的一天,上海安顺路新华小商品市场26号铺里,削瘦的皮埃尔穿着稍嫌臃肿的外套,蹲在这个几平方米的小开间舐笔挥毫。  这是一个名为“兼容的盒子”的实验艺术计划,2011年9月开幕。艺术家们每人一周,将自己的设计填入这个四壁粉白、空空如也的白立方。  皮埃尔的项目叫“渐进式绘画作坊”。绘画之余,他的一项益智活动是和围观者练中文。他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友善地回答各种问题:“我是法国人。”“我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