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能力、唤起潜能的基本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体验活动,“在看中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在“看”中理解、巩固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而抽象的数学依赖于生活情境而发展,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内化。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我设计了看一看、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课前先准备5个三角形,分别露出直角、钝角、锐角。要求学生猜一猜:“下面的5个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吗?”
我只出示三角形,而不说话,只让学生看,学生很快作出回答。片刻,有学生开始质疑:“不一定。”在“看一看”“猜一猜”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有趣的数学在学生用脑“看”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更易理解。
2.在“看”中培养兴趣
如果学生会“看”了,“看”懂了,就会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就会喜欢上数学。因此,我尽量设计些能够让学生看得懂的环节。比如学习《 年、月、日 》一课时,我请学生认真观察年历卡,并依次说说每月各有几天。学生很快看出了每月31天、30天月份的规律,唯有2月的天数变化不定。我抓住这个现象,准确说出每个学生手中年历卡2月的天数,让学生觉得既神奇又有兴趣。
3.在“看”中发现规律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观察,从而使数学概念、意识、规律在自主探索中生成、发展。比如教学《 小数性质 》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5、50、500,要求学生在5、50、500的后面添加单位名称,使三个数能用等号连接。这个问题一时难住了不少学生,但是在细看之后,很快有了答案。得出:5分米=50厘米=500毫米;5米=50分米=500厘米;5元=50角=500分。
这些算式得出后,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单位要一样,数字应如何变动?”这个问题进一步加深了难度,通过“看”、讨论也不难得出:0.5元= 0.50元= 0.500元;0.5米= 0.50米= 0.500米。
难度再次加大,我将单位名称擦去:“等式还成立吗?”学生在这样有趣的“看”中,认识并理解了“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大小不变”的道理。
4.在“看”中培养习惯
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是教师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阶段许多学生计算经常出错,主要原因是审题不仔细、抄错数字或不认真检查。为了克服学生的这些计算毛病,我引导学生用“看”的方式来培养计算习惯:一是让学生学会“看”题。做计算试题时,我要求学生先别急着解题,而是先看:一看运算顺序,再算什么。二“看”数学特点,能不能凑整数;三看能不能简便计算。在计算中如果有一步出现了错误,再用错误的数计算下去,必然导致最后的结果是错的。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要求学生采用“一步一回头”的检查方法,即做完一步就检查一步。开始时虽然计算时间用得长了些,可久而久之,看似费时的检查,却让计算正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对订正而言反而节约了不少时间。在进行一个单元的检测后可让学生看看自己的试卷,从对错、书写等方面进行评价,特别是从错中看到在这一个单元中自己的得失,给下一个单元作为参照。在课堂上让学生看看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及老师。经常让学生看看自己和他人的作业,从书写及对错方面学会评价,从而给自己定一个恰当的目标。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用“看”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理解数学,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在“看”中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永安市东门小学,福建 永安,366000)
1.在“看”中理解、巩固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而抽象的数学依赖于生活情境而发展,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内化。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我设计了看一看、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课前先准备5个三角形,分别露出直角、钝角、锐角。要求学生猜一猜:“下面的5个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吗?”
我只出示三角形,而不说话,只让学生看,学生很快作出回答。片刻,有学生开始质疑:“不一定。”在“看一看”“猜一猜”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有趣的数学在学生用脑“看”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更易理解。
2.在“看”中培养兴趣
如果学生会“看”了,“看”懂了,就会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就会喜欢上数学。因此,我尽量设计些能够让学生看得懂的环节。比如学习《 年、月、日 》一课时,我请学生认真观察年历卡,并依次说说每月各有几天。学生很快看出了每月31天、30天月份的规律,唯有2月的天数变化不定。我抓住这个现象,准确说出每个学生手中年历卡2月的天数,让学生觉得既神奇又有兴趣。
3.在“看”中发现规律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观察,从而使数学概念、意识、规律在自主探索中生成、发展。比如教学《 小数性质 》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5、50、500,要求学生在5、50、500的后面添加单位名称,使三个数能用等号连接。这个问题一时难住了不少学生,但是在细看之后,很快有了答案。得出:5分米=50厘米=500毫米;5米=50分米=500厘米;5元=50角=500分。
这些算式得出后,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单位要一样,数字应如何变动?”这个问题进一步加深了难度,通过“看”、讨论也不难得出:0.5元= 0.50元= 0.500元;0.5米= 0.50米= 0.500米。
难度再次加大,我将单位名称擦去:“等式还成立吗?”学生在这样有趣的“看”中,认识并理解了“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大小不变”的道理。
4.在“看”中培养习惯
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是教师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阶段许多学生计算经常出错,主要原因是审题不仔细、抄错数字或不认真检查。为了克服学生的这些计算毛病,我引导学生用“看”的方式来培养计算习惯:一是让学生学会“看”题。做计算试题时,我要求学生先别急着解题,而是先看:一看运算顺序,再算什么。二“看”数学特点,能不能凑整数;三看能不能简便计算。在计算中如果有一步出现了错误,再用错误的数计算下去,必然导致最后的结果是错的。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要求学生采用“一步一回头”的检查方法,即做完一步就检查一步。开始时虽然计算时间用得长了些,可久而久之,看似费时的检查,却让计算正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对订正而言反而节约了不少时间。在进行一个单元的检测后可让学生看看自己的试卷,从对错、书写等方面进行评价,特别是从错中看到在这一个单元中自己的得失,给下一个单元作为参照。在课堂上让学生看看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及老师。经常让学生看看自己和他人的作业,从书写及对错方面学会评价,从而给自己定一个恰当的目标。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用“看”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理解数学,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在“看”中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永安市东门小学,福建 永安,3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