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代优秀诗歌是我们的文化经典之一。怎样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品位?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反复品读,进入诗境;细心揣摩,进入诗情;入境入情,见仁见智。养成学生良好的鉴赏习惯,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鉴赏品位。
关键词 经典诗歌;品读;领悟;入境入情
鉴,是品鉴;赏,是欣赏。鉴赏是在识记、分析、理解等能力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人、事、物、景、情的独到见解和公允评价。鉴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生应该爱读古诗词,善读古诗词,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提高自己的鉴赏品位。现就经典古诗词良好鉴赏习惯的养成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反复品读,进入诗境
古代诗词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是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照和体悟。不细细品读,难以与诗歌、诗人产生共鸣,难以进入诗歌的意境。含蓄凝练是诗歌的特点之一,不少古代诗歌需要默看沉思,潜泳其中,咀嚼品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能品出诗歌的深刻内涵。如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就要反复默读吟诵,方能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特别一“见”字,让人觉得是那样的“不经意”。然而,正是在这“不经意”间,我们感悟到诗人那种回归自然、悠然自得的心境,从而眼前呈现“东篱采菊”的幽静闲适画面。
富有音乐性是诗歌的另一特点。有些诗歌需要大声朗读,才能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节奏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照诗歌的节拍、韵律“摇头晃脑”的朗读。一方面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体会诗美,从而喜欢诗歌,喜欢诵读诗歌,喜欢品味诗歌;另一方面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也能从形象到具象再到形象、更深入地進入诗歌的深层意境。像杜甫的《登高》一诗,就需要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味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进入诗歌萧瑟、苍凉、悲壮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阔大境界。
诗不仅与歌紧密相连,而且与舞息息相通。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诗歌内容的方法,也能让读者更快进入诗歌的境界。如杜甫的《春望》一诗,“白头搔更短,浑玉不胜簪”中一个“搔”字,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忧国忧民、伤时感怀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妨让学生用动作传神,边吟诵边做“搔”的动作,这样岂不能更真切地体悟诗人的内心活动,而且能更快使诗的内容形象起来,从而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悲伤意境。
二、揣摩领悟,体会诗情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回响。鉴赏诗歌要与诗人晤对交流,揣摩领悟诗歌的情感,倾听诗人心灵的回响。如何揣摩领悟诗情呢?
首先联系时代背景领悟。诗歌反映社会生活,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如果不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的生活状况,就难以真切的体会到诗歌的内在情感。像杜甫的“三吏”“三别”,不了解安史之乱,就不能读出诗人的忧愁、哀伤、悲愤之情,就不能读出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向往和呼唤之情。
其次紧扣题目领悟。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与诗歌的内容相互辉映,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不结合题目很容易理解为观光诗。结合题目才能领悟,这是一首哲理诗。唐代朱庆余所写的《近试上张水部》一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如果不结合诗歌的题目理解,那么就不能领悟到诗歌、诗人的真正意思。结合题目,临近科举考试朱庆余写给水部侍郎张籍的诗,看来是借以征求对自己应试的意见。这样就不难理解“入时无”三字为诗歌的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第三善识典故,深层领悟。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含蓄凝练表达情感,一方面丰富诗歌的内蕴,另一方面显示诗人的才学。如果不识典故,就很难深层领悟诗歌的内涵。辛弃疾素有“掉书袋”之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涉及到多人多事,如果不理解这些典故,就难以理解词中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难酬壮志、难尽其才的愤懑。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1.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利用“江娥”“女娲”“吴质”相关的神话故事形容李凭箜篌弹得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3.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第四咀嚼诗眼,品味妙处。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神飞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比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则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这“直”和“圆”正是该诗的诗眼。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一句,前人刘辰翁评:“等闲星月,着一‘涌’字,复觉不同。”诗中“垂”“涌”二字描写明星低垂于广阔原野,江流涌动着白色月光,此情此景与诗中“危樯独夜舟”之“独”、“天地一沙鸥”之“一”完全交融,使诗人漂泊无依、孤苦伶仃的形象跃然纸上。像这样的例子很多:“‘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关”字、一个“出”字蕴含着一种冲破压抑、脱颖而出的意味,意境深远,韵味深长。不少诗歌因一字而生辉,因一句而名留千古。我们抓住画龙点睛的“诗眼”,既可品出语言的妙味,也可品出诗歌的精美含蓄的妙情。
三、入境入情,见仁见智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鉴赏是依据诗歌本身所产生的鉴赏者的主观感受、个人创造。鉴赏时不可千篇一律,要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理解鉴赏的“这一个”。然而不少教师在指导诗歌鉴赏时,一味讲析字句,一味分析结构、修辞,一味用贴标签的形式来“规范”诗歌鉴赏的内容。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折断了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依照诗歌本身,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入境入情,品出诗歌的真味,品出诗歌的新味。李白的《蜀道难》课本解析是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又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忧虑。有学生就个性化地解读出“蜀道”即“世道”,“蜀途”即“仕途”也,本诗更应是抒发了李白对人生道路特别对仕途坎坷不平的感慨。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学生个性化地为诗歌设计了卡卡舞曲在班里配乐演唱舞蹈。我们惊叹了,杜甫诗歌穿越时空的伟大,学生古今相融合的创造。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记忆力最强盛,理解、鉴赏能力需要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加以正确引导,悉心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经典古诗词鉴赏习惯,我们的经典文化才能转化为真正的营养,滋养出温文尔雅的中国青少年。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经典阅读对疫情下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课题批号:2020YB121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河南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
关键词 经典诗歌;品读;领悟;入境入情
鉴,是品鉴;赏,是欣赏。鉴赏是在识记、分析、理解等能力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人、事、物、景、情的独到见解和公允评价。鉴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生应该爱读古诗词,善读古诗词,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提高自己的鉴赏品位。现就经典古诗词良好鉴赏习惯的养成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反复品读,进入诗境
古代诗词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是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照和体悟。不细细品读,难以与诗歌、诗人产生共鸣,难以进入诗歌的意境。含蓄凝练是诗歌的特点之一,不少古代诗歌需要默看沉思,潜泳其中,咀嚼品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能品出诗歌的深刻内涵。如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就要反复默读吟诵,方能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特别一“见”字,让人觉得是那样的“不经意”。然而,正是在这“不经意”间,我们感悟到诗人那种回归自然、悠然自得的心境,从而眼前呈现“东篱采菊”的幽静闲适画面。
富有音乐性是诗歌的另一特点。有些诗歌需要大声朗读,才能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节奏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照诗歌的节拍、韵律“摇头晃脑”的朗读。一方面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体会诗美,从而喜欢诗歌,喜欢诵读诗歌,喜欢品味诗歌;另一方面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也能从形象到具象再到形象、更深入地進入诗歌的深层意境。像杜甫的《登高》一诗,就需要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味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进入诗歌萧瑟、苍凉、悲壮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阔大境界。
诗不仅与歌紧密相连,而且与舞息息相通。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诗歌内容的方法,也能让读者更快进入诗歌的境界。如杜甫的《春望》一诗,“白头搔更短,浑玉不胜簪”中一个“搔”字,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忧国忧民、伤时感怀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妨让学生用动作传神,边吟诵边做“搔”的动作,这样岂不能更真切地体悟诗人的内心活动,而且能更快使诗的内容形象起来,从而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悲伤意境。
二、揣摩领悟,体会诗情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回响。鉴赏诗歌要与诗人晤对交流,揣摩领悟诗歌的情感,倾听诗人心灵的回响。如何揣摩领悟诗情呢?
首先联系时代背景领悟。诗歌反映社会生活,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如果不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的生活状况,就难以真切的体会到诗歌的内在情感。像杜甫的“三吏”“三别”,不了解安史之乱,就不能读出诗人的忧愁、哀伤、悲愤之情,就不能读出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向往和呼唤之情。
其次紧扣题目领悟。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与诗歌的内容相互辉映,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不结合题目很容易理解为观光诗。结合题目才能领悟,这是一首哲理诗。唐代朱庆余所写的《近试上张水部》一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如果不结合诗歌的题目理解,那么就不能领悟到诗歌、诗人的真正意思。结合题目,临近科举考试朱庆余写给水部侍郎张籍的诗,看来是借以征求对自己应试的意见。这样就不难理解“入时无”三字为诗歌的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第三善识典故,深层领悟。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含蓄凝练表达情感,一方面丰富诗歌的内蕴,另一方面显示诗人的才学。如果不识典故,就很难深层领悟诗歌的内涵。辛弃疾素有“掉书袋”之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涉及到多人多事,如果不理解这些典故,就难以理解词中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难酬壮志、难尽其才的愤懑。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1.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利用“江娥”“女娲”“吴质”相关的神话故事形容李凭箜篌弹得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3.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第四咀嚼诗眼,品味妙处。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神飞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比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则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这“直”和“圆”正是该诗的诗眼。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一句,前人刘辰翁评:“等闲星月,着一‘涌’字,复觉不同。”诗中“垂”“涌”二字描写明星低垂于广阔原野,江流涌动着白色月光,此情此景与诗中“危樯独夜舟”之“独”、“天地一沙鸥”之“一”完全交融,使诗人漂泊无依、孤苦伶仃的形象跃然纸上。像这样的例子很多:“‘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关”字、一个“出”字蕴含着一种冲破压抑、脱颖而出的意味,意境深远,韵味深长。不少诗歌因一字而生辉,因一句而名留千古。我们抓住画龙点睛的“诗眼”,既可品出语言的妙味,也可品出诗歌的精美含蓄的妙情。
三、入境入情,见仁见智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鉴赏是依据诗歌本身所产生的鉴赏者的主观感受、个人创造。鉴赏时不可千篇一律,要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理解鉴赏的“这一个”。然而不少教师在指导诗歌鉴赏时,一味讲析字句,一味分析结构、修辞,一味用贴标签的形式来“规范”诗歌鉴赏的内容。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折断了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依照诗歌本身,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入境入情,品出诗歌的真味,品出诗歌的新味。李白的《蜀道难》课本解析是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又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忧虑。有学生就个性化地解读出“蜀道”即“世道”,“蜀途”即“仕途”也,本诗更应是抒发了李白对人生道路特别对仕途坎坷不平的感慨。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学生个性化地为诗歌设计了卡卡舞曲在班里配乐演唱舞蹈。我们惊叹了,杜甫诗歌穿越时空的伟大,学生古今相融合的创造。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记忆力最强盛,理解、鉴赏能力需要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加以正确引导,悉心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经典古诗词鉴赏习惯,我们的经典文化才能转化为真正的营养,滋养出温文尔雅的中国青少年。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经典阅读对疫情下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课题批号:2020YB121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河南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