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个技术活——读俞妍小说集《蜗牛》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ch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蜗牛》不得不佩服俞妍这两年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与她的第一本小说集《青烟》相比,她的进步可谓神速。技巧更为成熟。《蜗牛》选取了19篇近几年创作的小说,且绝大部分都已经在各大文学刊物上亮相,主要有《长江文艺》《安徽文学》《黄河文学》《文学港》《小说林》《山东文学》《四川文学》《朔方》等文学刊物,有好几个作品还发了头条,有些还被转载,只有两篇是新近创作的,还未见刊。可见俞妍的创作实力已被各大文学杂志眼光挑剔的编辑们认可,甚至赞赏。下面以《锦被花》为例,谈一些粗浅的阅读感受。
  先来说说时间结构。说到时间结構,必须从开篇艺术讲起。我特别喜欢《锦被花》的开篇:
  哪怕化作一撮灰,我都记得那个早晨。那是十二年前,四月的一个早晨……
  读到这个开头,我脑子里想到的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篇: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据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整整构思了十五年,却被开头难住了,经过漫长的思考才写成上面这样。我不知道俞妍写下这个开篇花了多少时间。在我看来,两个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个简短的开篇都引入了令人难忘的意象,化作一撮灰和行刑队,这两个意象都与死亡或者说灾难有关,一下子就导入情节的节奏并引发悬念,把读着带到了故事情景之中。更重要的是,短短一句话,就包括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间形态,展示了小说叙事结构的时间特性。对于叙述者来说,一切都已经发生,一切都已经是“过去”,但是叙述者却站在“现在”来讲多年前的事情,讲一个多年前的“将来”发生的故事。然后又从“将来”的口吻回忆过去,俞妍回忆的是十二年前,马尔克斯回忆的是许多年之前。这是作品在时间处理上的一个技巧。小说总的来说是写“过去”,但是它最终的叙述还是会回到“将来”。可以用小说结尾来验证:
  我坐下来,想了一下,给张帆发了一条短信:“番薯,好好活着!”我端起大碗猛喝下去,味道真好,那么鲜美的面条随着汤水滑下我的喉咙……
  “我”喝下含有大量锦被花壳的面条汤,当然是想寻死,想化成灰,最终却没有化成灰。对应开头的第一句话“哪怕化作一撮灰,我都记得那个早晨”,这是“我”差点就要化成灰之后的回忆。于是从时间结构上来说,小说的叙述完整地形成了一个圆。
  叙事结构。《锦被花》是一种故事里面套故事的叙事结构,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设计得非常精美。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我”和闻奇、张帆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里面套着的是父母亲和小琴阿姨、张叔叔之间的情感故事。这是两代人的虐恋,爱情和欲望、忠诚和背叛、死亡和新生,过去和现在,这些互相矛盾又有关联的双方组合在一个文本里面。
  作者通过不断地转换时空,精心设计,把“我”的童年和“我”的现在,张帆的童年和现在,闻奇以及“我”父母、小琴阿姨、张叔叔的过去和现在——两代人几十年的情感纠葛铺陈得跌宕起伏,曲折绮丽,使故事情节呈现出一种丰富性,既满足甚至超越了读者的期待,又符合生活的逻辑,真正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之所以迷恋闻奇,一个是欲望在作怪——锦被花的口腹之欲,以及喝了锦被花之后的闻奇在绣满花的锦被里的兴风作浪。另一个却和“我”的童年经历有关。父母亲和小琴阿姨之间的故事一直以回忆或者梦境的形式影响着“我”。“我”和闻奇的虐恋其实和自己的童年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童年时,长年生病的爸爸因小琴阿姨长年的照顾,在某一天终于带着小琴阿姨远走他乡,妈妈变得歇斯底里。但是“我”的内心里对小琴阿姨却一点也不排斥。所以当“我”在闻奇那里碰到他和前妻留下来的女儿佳佳时,童年的“我”和佳佳合二为一了,于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我”和佳佳相亲相爱。之所以“我”在和张帆结婚之后又带着女儿去找闻奇,我想除了欲望,佳佳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吧。
  叙述视角。《锦被花》之所以读来有一种酣畅淋漓、感同身受的感觉,我觉得是由于小说的代入感极强的缘故。作者选择了一个固定的叙述视角,叙述者本身就是故事中的“我”。通过“我”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去经历“我”的经历,增强了小说的可信度。同时还可以深入到“我”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我”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或者风轻云淡。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甚至会产生一个错觉,仿佛不是作者在讲故事,而是自己正在经历那些事情。
  主题象征性。象征是指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是一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我认为作者的主题有着非常强烈的暗示性。锦被花是罂粟花的别名,罂粟花,是一种美得让人窒息的花,我在百度上查了一下罂粟花的花语,有很多种说法,我最喜欢其中一种——死亡之恋。人说浪漫的极致是死亡,却偏偏死不了,所以罂粟花语是“死亡之恋”。我觉得这个词就是《锦被花》这个小说情节最确切的评语。
  小说绝对是个技术活,仔细推敲《蜗牛》这本作品集,不仅仅讲究结构艺术,叙事技巧,还有情节设置,细节描摹,我觉得还能说很多,还是就此打住吧!让读者自己去发现阅读的美妙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其他文献
摘要:王梵志是初唐白话诗的代表人物,文字素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者本人出身初唐下层社会,对下层生活又很全面细致的了解,亲身经历了社会的黑暗和压迫,笔调犀利的向后世传达了下层人民最真实的感受。  关键词:王梵志;下层;苦痛  王梵志,初唐时期的著名白话詩人,以一系列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白话小诗活跃于初唐的舞台上。王梵志在此时期没有彰显出自己的独特,而是在几千年以后今天,随着敦煌藏经洞中大量经卷的重
摘要:《奋斗的乔伊》以真实人物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单身母亲乔伊通过自己的双手拼搏创造,最后成为一名享誉全美的制造业巨头。其中家庭问题,作为乔伊成功道路上的障碍,贯穿全剧。本篇文章,笔者简单描述影片关于家庭同梦想间的矛盾这一侧面,体悟这部商场励志片中的人性美。  关键词:奋斗的乔伊;家庭;梦想  在通常意义上,《奋斗的乔伊》这样一个励志故事的标配是一个饱经风霜的强悍女人和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生意场以及
上市1年后,在轻客及专用车市场已经小有所获的上汽大通把目标瞄准了更具销量诱惑的城市物流市场,一款名为傲运通的物流车近期上市,其最低11.98万元的定价策略已发出明确信号,
摘要:《匡庐图》是五代时期中国北方山水画坛中的荆浩所作,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从他的《匡庐图》中,不仅在表现形式与前代山水画有创新之点,《匡庐图》不仅是一幅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画,更是一幅表现文人书斋的山水画,以大山大水的自然风貌,加以笔墨的肆意渲染,从中可以感受到很多北方山水画的特点。以下就来探讨从《匡庐图》中所体现出来的北方派山水画风格。  关键词:《匡庐图》;荆浩;笔墨山水画;北
摘要:沈周的西山秋色图却不然:徐徐看来,十多处房舍,五处行人,两片船夫操桨的扁舟,三处驳岸的帆船,数座小桥,画中部依山傍水的一房舍中有两人凭窗相对而坐,兴许多年老友来见,今于屋里叙谈正欢!蜿蜒的水上曲桥的一头临窗望水的她不知是否在记挂外出的他……凡此种种,一种因人而生的气息左右贯通了画面。那么,可以说大隐于市,小隐于野,半隐半现、“隔”与“不隔”于沈周画笔下的湖光山色里。  关键词:沈周;秋色;相
摘要;索尔·贝娄是著名的美国犹太裔作家,被誉为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分析了《赫索格》中的两类女性。赫索格的母亲黛西作为男权社会的弱者和牺牲品。与之形成鲜明的玛德琳,作为新女性的代表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关键词:贝娄;赫索格;女性主义;父权  贝娄的小说《赫索格》写于1964年,当时民权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妇女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上所处于的附属
摘要: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创作出伟大的诗篇,在于神灵附体时诗人所拥有的灵感,这时诗人处于一种迷狂的状态。长期以来,柏拉图的灵感说与迷狂说都被认为是非理性学说。本文旨在探析柏拉图灵感说中的理性思想,以便我们能更加全面的理解柏拉图的灵感说中闪现的智慧之光。  关键词:柏拉图;灵感;迷狂;理性  一、柏拉图的灵感说  柏拉图的灵感观是其美学理论的一部分。在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等前人的基础上,柏拉图总
看过许多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觉得最美的莫过于沈从文所著的《边城》中翠翠与摊送之间的爱情故事。单从故事的情节构思来说,并不复杂,更称不上是个唯美的爱情故事。它美就美在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整个故事中都充盈着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蕴,无论故事发生的物质背景,还是人文背景,都美得让人为之动容、为之向往!  《边城》中的自然是美的。这座叫茶峒的小镇,处于川湘交界的一个未被现代文明破坏的偏远地区。这里被青山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