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海上来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hizunb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的学历止于小学,这是外公的主意。外公很早就表明态度,母亲小学一毕业,就得外出打工以贴补家用。母亲的老师得知后,特意来访,试图说服外公,让母亲继续升学。母亲说,她远远见到老师的身影,就赶紧溜出家门,躲在邻近的巷口,她怕自己在场,大人不好说话。一边躲着,一边忍受胸腔内那急速搏动的焦躁。母亲拼命祈祷,希望外公会回心转意,自己能够跟其他人一样,无忧无虑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当老师青着脸踏出母亲家门时,母亲的心一沉。外公并不认为女儿坐在教室里,握着铅笔,朗读课文,能让他多买上一瓶酒,而在工厂的生产线上工作却可以。
  升学路断,母亲疾奔上邻近的小山丘,望着大海。不能在父亲面前表达的幽怨,悉数化为泪水。几天后,她成为女工。那一年,她十二岁。
  在工厂安顿好,母亲瞒着外公报了夜校,并请同事帮她圆谎。钟一响,母亲就奋力踩着向别人暂借的破“铁马”,哐啷哐啷地去上课。平常浸泡在酒精中醉生梦死的外公,对于钱倒是很精明。没多久,外公算出母亲上呈的加班费有短缺,当下冲往工厂堵人,眼见纸包不住火,同事只得吐露实情——她去读书了。母亲下课返家,外公怒不可遏地将她一顿痛打。母亲退了学,之后几十年,她都没办法回到教室,听上哪怕一个钟头的课程。很有可能,她整个人的一部分,也被彻底地禁锢在那个挨揍的夜晚。
  十四岁时,母亲在外婆的建议下,独自踏上前往高雄的船。在高雄,母亲一口澎湖腔的闽南语,常遭人嘲笑。她跟一位同事交情甚笃,下班后,便从对方身上模仿“标准”的闽南语;其他闲暇时间,她继续学普通话,工厂内的报纸是她的免费教材。母亲是这样自修的:左手拿报,右手执笔,一旦出现生字,圈起,拿起字典查找,然后在报纸留白处反复抄写,直至完全记熟那个字的形、音、义。
  从小到大,我眼中的母亲,认识很多字,说话也字正腔圆。后来,母亲揭晓个中隐情,我才恍然大悟,母亲无意识地调换着符号与象征,只想获得一种命运:不再被人霸凌。这段经历也滋养出母亲沉静的个性:她从不贸然评说一个人的好坏,也能忍耐别人对她的胡言乱语,心性平静,波澜不惊。
  母亲以长女的身份守护着她的家庭。外公基本不捕鱼了,成天意兴阑珊地晒网。母亲把手足一个个地接到高雄,眼看这个家即将拨云见日,她却罹患重病,近一米七的个子,消瘦到三十八公斤。医生说,唯有台北的医院可以收治。母亲反过来安慰外婆,说她累了,这样就好,不用再治疗了。母亲算过了,交通费、住宿费和医药费会再次压垮这个家庭。母亲瞒着外婆,把大妹唤来榻前,嘱咐她撑起这个家。后来,她奇迹般地以一帖中药渡过难关。母亲说,那时她觉得就这样子走了也无所谓。活着未曾感受到多少幸福,倒想再一次投胎,看看是不是能有更好的生活。
  我问母亲,为什么想要孩子?母亲说,前半生,她最常有的情绪是孤独。长年在外拼凑家计,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很短暂。等到日子不再那样匮乏,手足一一成家后,她反而困惑了。母亲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你把家布置得很理想,看了看,很满意,这么舒适,为什么不再邀请一些人来呢?我邀请的人,就是你们。”
  我想,母亲之所以渴望孩子,也是想通过我们,让她朝思暮想却永远也得不到的某种氛围得以再现,而这一次她能够不被辜负。孩童的存在,提醒我们,活在当下,也要活在未来。而孩童的未来性,有时也能使母亲借由我们的童年,去弥补她儿时的遗憾。
  我三岁多时,母亲把我们姐弟从奶奶身边接来同住。平日她把我们送入幼儿园,假日则带我们去博物馆。我们一同观看细胞分裂、恐龙灭绝、哺乳类动物幸存的影视资料,对猛犸象和噬菌体的外形激赏不已。我对动植物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势必认读每一段介绍文字,母亲在我身后一行行朗读,不忘给我解释含义。我们也去书店,这其实是她最享受的时光。为了安抚我们,她允诺,我们离开时能带走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我跟弟弟从母亲那犹豫为难的语气中,误以为书是贵得要死、别的小孩子拼命也要获取的奖励。之前进入安静场所而翻涌的躁动,瞬间转化为狩猎般的探险兴趣。
  曾有一回,一本书的插图吸引了我。文字没附注音,有些段落我读得很吃力,我抱着那本书,请母亲念给我听,她从自己的书本中抬起头来,迟疑了几秒,说:“妈妈也在读书,你可不可以挑一本简单的自己读?”语毕,她的目光又落回书上。我至今仍忘不了那暗淡的心情。我以为母亲会放下书本,但她没有,她把书本抓得更牢,仿佛那是一张船票,她将乘上船,前往更丰饶的地方。
  上小学时,母亲慎重地交给我一样物品:字典。自字典交到我手上的那一秒起,母亲就再也不帮我认读任何一个字——读不出招牌上的字,问她,她只要我记下,让我返家后查字典。
  我当然讨厌母亲的做法。有时童话读得兴起,去问母亲,她也是狠心遥指家中摆放字典的矮柜。为着一个字,得在字典里翻尋,字字都在“此山中”,对于幼小的我,也有“云深不知处”的无奈。我为了轻减日后的负担,若课文学到“雨”,就连着部首一路读到“雪霞霜雾霪”,也因为每个字都是我亲手掘出,便显得格外刻骨铭心。
  上小学时,我是敬仰母亲的;升入初中后,这份敬仰日渐生变。
  初中的第一堂英文课,老师问全班,有谁没办法按顺序念出所有的英文字母。我没有多想便举了手,环顾四周,却发现自己竟是少数。回家后,我把这份难堪与羞耻扔给母亲。母亲向我道歉,说:“我只读到小学,不清楚原来英文这么重要。你的学历比我高了,不然这样,我再带你去买一本英文字典,好吗?”我以沉默作答。这份复杂的情绪,到了高中愈加严重。升学考试不仅筛选出成绩好的学生,也隐约淘洗出家世背景较好的同学。多数同学都有家学渊源,相比之下我的背景相当突兀。客观上我明白“万般皆是命”,主观上却藏不住“半点不由人”的感伤。我的挚友,自小就受到父母的严加管教。我向往这种家庭,以为爱一个孩童不过如此,约束他、管教他,确保他没有辜负每分每秒,年年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那时未能读出挚友的隐忍,隐忍自己得收下一份过于贵重又不能拒绝的礼物: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注下,你必须活成人上人,为父母争气。   我甚至谴责了母亲的“无为而治”。
  高二时,我因胃酸倒流,每个星期有一天得去医院检查。我跟母亲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等待显示屏上号码的跳跃,有时母亲会想到什么似的说“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下一秒,她又陷入自我审查、修正,“算了,当我没说,我也没读过书,我懂什么”。对话便到此终止。又一个星期,我们坐在同一张长椅上,忍受同一份尴尬。相比之下,做胃镜真是太轻松了,一根细管,数次忍耐和几分疼痛就能看清楚病灶。也许那时候我与母亲之间也需要一根管子,去查看生活的酸液是如何将我们之间的关系腐蚀出窟窿的,為什么我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只剩下沉默,沉默至少稀释了我们对彼此咆哮的欲望。我怨过她,怨她什么也不懂,填志愿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学校的排序。这反复纠缠的情结,直到我大学毕业,才有了释怀的契机。挚友与我吐露生命的负担,我也看到其他孩子的伤楚。他们被父母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而我的母亲从头到尾,不忘送给我最难能可贵的爱:自在。
  我本该向母亲道歉,但我没有。我以为母亲能从我重新释出的依赖,理解到我对过往言行的懊悔。我低估了道歉这一举动的功效,对受伤的人而言,这是不容省略的仪式。
  一场国外旅行,终于使我意识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那时,酒店的系统出了点纰漏,我们一行人准备就住时,酒店已是满房的状态。我跟前台服务人员用英文争执起来,母亲也很紧张,不时出声询问。工作人员请来经理,我得同时和两个人沟通,母亲的频频询问让我左支右绌。我转头,以不耐烦的语气说:“你先在旁边等好不好,我这里很忙。”几天后,在餐厅里,母亲突然开口说:“那日在前台,你让我很受伤。你让我觉得我英文不好,什么都不懂,是个累赘。”母亲似是再也承受不了,一把撕开我们多年以来绝不轻易碰触也从未结痂的伤口。她问:“命运怎么开了个玩笑,让鸭子生出天鹅呢?”闻言,我跌入时光的回廊:博物馆的标本、为我朗读介绍文字、手上字典的重量、我升入初中时既欣喜又心酸的祝福——“从今天起你就读得比我高了”,也包括高中之后的片段回忆……在她认识的字比我多时,我们相互理解;而在我习得的知识比她多时,我却单方面地关闭频道,再也不让她收听。羞耻感淹没我的心房,我岂止红了眼眶,眼泪也扑簌簌直落。
  “鸭子怎么会生出天鹅呢?”我生平见过最温柔、最友善的控诉,再也想不到还有其他表达方式,比这样的言说更委婉深沉。
  我深知母亲苦于她的失学。终其一生,她在职业上的选择很少,也总是碍于学历而不得晋升。我深知母亲辛劳的一生与她长女的身份密切相关,她牺牲自己,换来手足上学的机会。我偶尔体谅,偶尔怨怼。仿佛她可以选择,其实她根本没有选择。
  我向母亲道歉,我错了,我的书读得太差劲了,知识的存在是用以认识自己,而非否认来历。母亲也掉泪了。她原谅了我,她总是能谅解别人对她的误解。
  到了三十岁,我看得更清晰。母亲没有给我指示,她给了我一盏明灯,我要往哪儿去,她极少干涉。
  我跟弟弟对知识的恋慕,很大程度上来自模仿,模仿我们最重要的人对于知识的渴慕。她若得一秒钟清闲,就读一段文字,无论报纸还是杂志都好,而她的两个小孩跟在她的身后,陪她摇头晃脑,把整个世界都收纳于掌中开合的书页。母亲没有藏私,她并没有为我们精心规划出缜密的学习计划,也不曾给我们编排课程,她甚至从不评价我们成绩的好坏。她只是把我们引到水畔,我们见她泅水、拍浮,时而没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深吸一口气。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来自一个十二岁时离开教室的小女孩。
  再次回答那个问题:“丑小鸭怎么会变成天鹅?”因为丑小鸭的妈妈,本来就是天鹅啊!
  (心香一瓣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可是我偏偏不喜欢》一书,本刊节选,王 娓图)
其他文献
众神之王奥丁有六枚神奇的硬币,每一枚都仅有一个面。当硬币放在桌上,这仅有的一面朝上时,它看起来就是一枚普通的硬币,如果你用手把这枚硬币翻过来,试图看看它的另一面,这枚硬币就会消失(它本来就不属于这个世界),因为它没有另一面。这六枚硬币中的任何一枚,如果讓人类得到,只要他能够保存十年而硬币不消失,那奥丁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收回自己的硬币,同时满足他一个愿望。几千年过去了,其中五枚硬币,据说还在奥丁手
期刊
秋日去司空山,夜行回客舍。夜氣上来了,雾气上来了,夜气与雾气莫辨。月也上来了,肥硕丰满的一轮月,挂在山顶。   月夜看山只有剪影,那剪影巨大莫名,笼罩前方。山风微凉,吹来秋草枯萎的气息,吹来白菜萝卜的气息。几声鸡鸣自农舍而出,忽然觉得孤寂。一百年的孤寂,一千年的孤寂,一万年的孤寂,亿万年的孤寂。沧海桑田,人生刹那,山影与月影不老。   (月照林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竹简精神》一书)
期刊
弟子离开大师,重返家园,重操旧业。临行前,他询问大师自己要带些什么回去。  大师说:“谨记,并非火本身炽热,而是你感觉其热;并非眼睛看见,而是你看见;并非圆规画圆,而是工匠使然。”  (曉晓竹摘自新浪网作者的博客)
期刊
宥宥和小伙伴在一起  飞离北京那天是2020年1月18日,很冷,宥宥才4岁。她和爸爸妈妈第一次出国,飞往热情洋溢的西班牙,计划在欧洲游玩一小圈:先到马德里,再去温暖的巴塞罗那,接着去德国慕尼黑、法国斯特拉斯堡。如果一切顺利,行程本该在2020年2月2日画上句号,一家人取道马德里飞回中国。  然而,疫情暴发了……一  滞留南美洲,是许多意外集合而成的结果。  原本一家人受朋友邀约去欧洲游玩是在201
期刊
卢梭曾说,拥有物质财富不是幸福的全部,得到自身渴望的人或物才是幸福。  幸福的定义不是绝对的,人们应当把追求自身目標视作幸福。不论实际的经济水平如何,每当自身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购物欲望时,人们就会觉得自己是拮据的;每当人们对自己拥有的事物感到满足时,人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富有的。  有两种让人们感觉自己富有的方法:一是给予钱财,二是缩小目标范围。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许是仰望星空时能感受到最多震撼的人,
期刊
2004年8月28日,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夺冠  2008年8月18日,北京鸟巢体育场。我坐在记者席的第三排,面对男子110米栏预赛的跑道。刘翔撕下号码贴纸的一刹那,我站了起来——刘翔退赛了。1  2004年8月28日,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作为记者,我就在雅典。但根据比赛报道分工,我不在田径赛场。刘翔的那场比赛,我是在奥运村自己的房间里,通过闭路电视看的直
期刊
1  朋友老夏就职于一家黄金公司,因知我曾在博物馆工作,尤其喜欢传统文化中的金银玉器,于是发出邀请,让我近距离感受他和一帮同道所在公司的古法金器工坊,是如何通过传统的古法手工工艺将一块块金疙瘩打造成巧夺天工的金器的。  一进入加工车间,我便被各式金器包围,它们或精巧,或古朴,或被层层花丝缠绕,或因嵌了珠宝钻石而熠熠生辉。因设计纹样、制造工艺等都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虽都是黄金制品,但全然褪去了黄
期刊
1998年,琼瑶剧《还珠格格》的播出,开启了中国影视娱乐业的巨星时代。  仅仅20年后,在一场场的“人设”崩塌中,我们发现那些曾以为熟悉的娱乐人物,已经变得如此陌生。他们随时可能像《画皮》中那样,撕下一张娇俏的脸,露出再无遮拦的动物本性来。  从艺术工作者到陌生动物,有一个变异机制,叫作“明星资本化”。  资本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最强大之处在于,会把卷入其无止境的积累运动中的所有人,变成它的工具,受
期刊
一个人如果懂得吃,还特别会做,是一件多么令人尊敬又羡慕的事,可以想象,她的身边一定是不乏朋友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她的烹饪技能引得街坊之间竞相请教。她是采买的标杆,擅长将细碎鲜活的市井日子过成一条奔流的河。每逢团聚,她都会掸尘、拘鱼、杀鸡,在炉灶之间,将诉说不尽的爱意,融入每一道菜、每一顿饭。  我家的镇桌之菜是醉蟹,母亲当然要规避吃生的东西可能带来的风险,所以这是蒸熟之后再醉的蟹。选蟹、养蟹
期刊
前些年,季老的散文集、杂文集刚上市那会儿,我们买了几套,没事就念给姥姥听。  虽说是大学问家,可书里的国事、家事都写得那么入情入理,不矫情不做作,大白话里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文章姥姥爱听,有些段落我反复给姥姥念。日子久了,姥姥常会打听这个老头儿的一些事儿,我也一遍一遍地把我知道的、听说的、从书上看到的跟她细说。  慢慢地,爱翻书的姥姥手里又多了几本季老的书。有一天回家,我看见姥姥正手捧一本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