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我释梦的钥匙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00123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和杨澄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同窗且同室,他多才多艺,那一口京腔京韵和老北京的生活故事,常把我们同屋的人说得开怀大笑。几十年后,杨澄在国家旅游局任《中国旅游》和《中外饭店》两本杂志的社长兼总编。我们又在一起工作了好几年。我们常在一起谈天说地,一说到老北京,他就如数家珍,引人入胜,还流露出想写一本老北京的书,大家鼓励他赶快动笔,让我们先睹为快。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今年春节,他托人给我送来一本《回望老北京》。书一到手,就吸引了我,几乎一口气就读完了。
  作者杨澄、盛锡珊先生送给我的《回望老北京》是一把钥匙,使我登堂入室,看到了老北京悠久历史的光辉,多元文化的灿烂。在这本书里,杨澄不仅详尽地写了老北京的方方面面,而且披露了他在北京的人生足迹,和他与北京的血脉相连,读来十分亲切。比如,他在小胡同里出生,儿时的淘气顽皮,马路上奔跑“疯长”,广和楼里听戏……他用生于斯长于斯的独特视角,从史书、传说和身世三个角度回望老北京,展望新北京,给人以愉悦轻松的阅读和饱含深意的遐想。
  从作者对老北京的回望中,也使我加深了对老北京的了解。北京有三千四百多年的建城史,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城帝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北京城圈的发展,紫禁城的建设,中轴线的确定,众多城门的命名,街道九经九纬的布局……
  在作者对老北京的回望中,寄寓了对老北京深沉的情思和爱恋。他说北京像一块魔力无穷的磁石,吸引着一代代来自四面八方、海内海外的人们,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安徽人、满人,先后威武登台,梦想成真,创造了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续写了中国民族近千年的历史,积蓄了丰厚的文明财富,从中不难获取拓展今天新北京的丰富经验和启示。作者说,北京是个移民城市,老字号的创业者多是外地人,他们双手空空来到北京寻梦,带来了本地的风俗习惯,人文理念,性格特征,特长技艺,无形中丰富了京城的经济文化生活,为北京注入了多元文化,铸就了北京的城市品格。说白了,今天的北京人追根寻源几乎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是一代代老北京的汉人与外地汉人的融合,是汉人与各族人民乃至来华洋人的融合,由世代融合的各种人造就了一代代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
  《回望老北京》,是画家与作家相互倚重、协力合作的一个尝试。图文各有章法,却又暗暗扣合,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颇有情趣。书的装帧也很精美,独具匠心。封套用红色,一个大大的“望”字,仿佛一位老人回首瞻望往昔的岁月……作者说他喜欢用散文写作,称这本书是“长篇历史散文”,我不懂文体,但读起来,倒觉得像诗,像散文诗,有意境,有激情,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或可叫“长篇历史散文诗”。书里的每个章节时时穿插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既有人物、情节,又富哲理,耐人寻味。
  《回望老北京》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值得收藏的好书。
其他文献
我们这一代人当年插过队去过兵团,如今都已经年过半百,聚会时候,看到很多人都白发斑驳,心绪也似乎进入秋季,有点凄凉有点压抑,可是最近遇到的朋友颖昭的遭遇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相信50岁后的人生也美丽。    率性赶上“时尚末班车”    我和颖昭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来往并不密切,但是交情却很深。早几年我们曾在一起工作过五六年,我调走后来往一直没有中断。  在旁人看来,颖昭的遭遇很不幸,孩子还没有满周岁,
期刊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出生的那一代孩子是幸运的,他们正赶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汹涌大潮,赶上了物质生活水平飞速上升的时期,也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如今,这些曾被称为家中“小皇帝”、“小公主”的一代已长大成人。事实证明,他们也在以反哺感恩之心回报父母和社会。  我的儿子是80后的独生子,从小聪明懂事。8岁时从姥爷姥姥家回到我们身边上学。由于挑食,我们做饭时尽着他的口味做,好吃的也尽着他吃。星期天、假期
期刊
老妈当过重点中学的校医,但她性格却大大咧咧、风风火火,与医生细腻的职业特点相去甚远。她的医术怎么样我们不甚了解,只知道学生和老师都愿意在医务室多呆会儿,因为她待人热情随和,又特能侃。  退休后,老妈那特有的大嗓门开始在小区门房上空荡漾,周围常聚集着一帮“粉丝”。由于老妈经常看电视读报纸,她能从国际市场的油价侃到每月CPI上涨的幅度,再从北京今年为奥运会修建的“鸟巢”聊到菜场白菜萝卜的卖价。等她意犹
期刊
外孙浩田读小学三年级,他的两篇小文《辛勤的奶奶》和《绿色三轮车》在我们当地晚报征文中被刊登了。这彻底改变了他只爱算术、厌烦语文的不良心态,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两次稿费各10元。我用A4白色打印纸制作了两个大信封,将稿费分别装入封存起来。浩田忙拿起小剪刀,将小文从报纸上剪下来附在信封上。兴高采烈,毕恭毕敬地说:“请外公提个词吧。”外公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分别写上:继续努力,多发作品;自我勉励
期刊
国人自古就有“严父慈母”之说,而父亲更是笃信“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印象中,自小到大,感觉世间没有比之更严厉的父亲了。记得儿时有一次,我犯错被父亲追了足有一里路,直至我跌倒而被俘受打。当年此举被对门党校干部贴了张大字报,弄得父亲一时间名声扫地。只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扭转了我对父亲的看法,原来在他严厉的外表下,竟然还包裹着一颗柔软、慈爱的心。  14岁那年夏天,我生了场重病,几乎从阎王殿中走了一
期刊
有人说:小黑是我们湖南省长沙市零陵县前进公社第一漂亮的女知青。虽然名字有个“黑”字,可皮肤却白嫩细腻,怎么晒也晒不黑。她星眸桃腮,体态婀娜,把男知青的眼睛都看得直愣愣的。小黑最可爱之处并不是她的漂亮,而是她的善良和爱心。  一次,小黑听说贫下中农队长家里困难,她不声不响脱下自己唯一的一件毛线衣送给队长。队长手捧带着小黑体温的毛衣差点流出眼泪。事后,小黑又把妈妈寄来给自己加餐的5元钱捐献给队长,全然
期刊
七旬的张柏森是个闲不住的人。白天到门球场打门球,健康体魄;回到家里静下心来还要读读“四大名著”,不仅读书还要作读书笔记。他的读书笔记很特殊,用毛笔一字一句地抄书,他的抄书笔记有《红旗》杂志那么大,是自己装订的,装订时采用右开竖行顺线装订。装帧清雅考究,保持古典名著的原有风格。  张柏森把每页纸都用铅笔打成小格,蝇头小楷采用行书手抄。封皮、目录、页码、注释非常规范,跟正式出版的图书没有什么两样,不同
期刊
人老了,没事喜欢到处走走,看到好镜头,就拍下来上上报刊。  这天去晨练,我向儿子借了台数码相机。在社区公园一角,见一群老人在引吭高歌,一个个神采奕奕的样子,实在让人感动。这不是现代老人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吗?我飞快掏出相机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  走到市河的一座小桥上,见一环卫工人站在小船上边捞垃圾边朝河岸住宅楼上喊话:“哪户人家缺德,垃圾袋不丢进垃圾箱,扔下河滩了。”我当即觉得,这是配合创建卫生城市
期刊
78岁的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四川受灾受难的同胞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潸然泪下。跳越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39年前——我曾经绝望的那一天。我把它讲出来献给灾区的同胞,或许能有所借鉴,如果能尽点微薄之力,我便心有所安。  1969年8月16日,我的命运在这一天被无情地改写。39岁那年,刚刚从抗美援越前线归来,正带领坦克团在演兵场朝气蓬勃地挥洒着豪情,却突然被脊髓灰质炎击垮。从发病到四肢完全麻痹瘫痪,仅
期刊
2008年4月18日是我这个平凡老人最幸福的一天,我捷足先登参观了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观赏了“好运北京”系列赛在“鸟巢”的首场表演赛。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更加体味到北京的魅力。  下午3点,我们在志愿者的疏导下,走了大约3公里,来到安检口入口。安检的地方是帐篷搭建的,非常严格,电子探测器测遍全身,所带的物品一一检查,有许多不允许携带的物品,包括矿泉水瓶,照相机也要打开试照。所幸通道很多,还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