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同时更应当重视“育人”,即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学校 教师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01-01
近几年来,德育领域思想活跃,出现了“品格教育”、“关爱教育”、“幸福教育”、“信仰教育”等多个主题。这反映了在教育人本化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德育对终级目标的逼近,从而使教育的本质功能日益凸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同时更应当重视“育人”,即让学生懂得做怎样的人,学会怎样做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在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用品德育人,用生活塑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是为未来培养人的活动学生道德感的建立不是来自于外部的训导,而更多是应来自于他与外部世界建立起来的亲切、友善的关系,是他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和这世界达成的和谐统一。一个儿童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心灵得到充分的情感交流与精神满足,就更容易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对前景充满乐观心态的人。从儿童的心灵需求出发,优化儿童的生存教育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形成儿童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让儿童在拥有道德认知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坚强的人生毅力,拥有人类丰富的同情心、爱心,从而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
学科逻辑是我们进行德育的一种形式,总是以某种格式呈现,它是不变的。以此为支撑,带给我们的是理论知识和道德观点,重在让我们去感知,是我们实施德育的工具之一。而生活是丰富多样的,德育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重在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内化于心,自觉践行。新的世纪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在生活中育德,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已成为我们德育教育的一种趋向。那么我们怎么从哪些方面才能在生活中塑造人呢?
一、德育目标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情操的人。正因为这样,德育应该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德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而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这些目标应该是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二、德育内容缘于生活
德育内容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我们既要了解一般学生的一般状况,还要了解特殊学生的特殊思想,要追根溯源,寻求根本,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德育内容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年龄实际,只要这样才更易于学生接受。德育内容更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更多的在家庭和社会中生活、活动、学习等,社会是个大熔炉,鱼龙混杂,积极的、消极的、先进的、落后的、高尚的、低级的,泥沙俱下。我们既要坚持正面教育,用社会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来感染学主、影响学生,还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社会上的诸如腐败、贪污、行贿受贿等消极、落后甚至是丑恶的现象。
三、德育工作源于生活
传统教育主张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对教育的这种定位,使得人们总是把社会发展需要放在首位,向受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传授已有的知识和文化,以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作为人的真实存在,强调的是一种共性教育,没能尊重人的个性需要,完全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课堂或办公室,没有能够沉下去,深入到学生的宿舍,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没有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结果是精力投入很大,效果却不很令人满意。
德育工作者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去感染、影响学生。大量的事实表明,德育工作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并在实际生活中教给学生获得解决人类精神困惑的智慧与技能,才能使学生获得人生价值的超越和升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总之要多途径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符合新时期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也是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校 教师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01-01
近几年来,德育领域思想活跃,出现了“品格教育”、“关爱教育”、“幸福教育”、“信仰教育”等多个主题。这反映了在教育人本化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德育对终级目标的逼近,从而使教育的本质功能日益凸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同时更应当重视“育人”,即让学生懂得做怎样的人,学会怎样做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在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用品德育人,用生活塑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是为未来培养人的活动学生道德感的建立不是来自于外部的训导,而更多是应来自于他与外部世界建立起来的亲切、友善的关系,是他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和这世界达成的和谐统一。一个儿童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心灵得到充分的情感交流与精神满足,就更容易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对前景充满乐观心态的人。从儿童的心灵需求出发,优化儿童的生存教育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形成儿童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让儿童在拥有道德认知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坚强的人生毅力,拥有人类丰富的同情心、爱心,从而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
学科逻辑是我们进行德育的一种形式,总是以某种格式呈现,它是不变的。以此为支撑,带给我们的是理论知识和道德观点,重在让我们去感知,是我们实施德育的工具之一。而生活是丰富多样的,德育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重在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内化于心,自觉践行。新的世纪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在生活中育德,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已成为我们德育教育的一种趋向。那么我们怎么从哪些方面才能在生活中塑造人呢?
一、德育目标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情操的人。正因为这样,德育应该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德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而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这些目标应该是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二、德育内容缘于生活
德育内容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我们既要了解一般学生的一般状况,还要了解特殊学生的特殊思想,要追根溯源,寻求根本,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德育内容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年龄实际,只要这样才更易于学生接受。德育内容更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更多的在家庭和社会中生活、活动、学习等,社会是个大熔炉,鱼龙混杂,积极的、消极的、先进的、落后的、高尚的、低级的,泥沙俱下。我们既要坚持正面教育,用社会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来感染学主、影响学生,还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社会上的诸如腐败、贪污、行贿受贿等消极、落后甚至是丑恶的现象。
三、德育工作源于生活
传统教育主张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对教育的这种定位,使得人们总是把社会发展需要放在首位,向受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传授已有的知识和文化,以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作为人的真实存在,强调的是一种共性教育,没能尊重人的个性需要,完全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课堂或办公室,没有能够沉下去,深入到学生的宿舍,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没有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结果是精力投入很大,效果却不很令人满意。
德育工作者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去感染、影响学生。大量的事实表明,德育工作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并在实际生活中教给学生获得解决人类精神困惑的智慧与技能,才能使学生获得人生价值的超越和升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总之要多途径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符合新时期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也是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