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by_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开颅手术治疗的23例MIA患者资料。本组病例根据多发动脉瘤分级,Ⅰ级14例(占60.8%)),Ⅱ级8例(占34.8%)),Ⅲ级1例(占4.4%))Ⅳ级无。对于Ⅰ级患者均行一次开颅所有动脉瘤夹闭;Ⅱ级患者均为双侧幕上动脉瘤,根据动脉瘤位置、大脑中动脉长度、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关系和瘤体指向等因素分别行一次手术及分次手术者(一次手术包括一次双侧开颅和一次单侧开颅夹闭双侧动脉瘤),如为分次手术优先处理出血侧的动脉瘤。其中一期双侧开颅3例, 一次单侧开颅夹闭双侧动脉瘤3例,分期双侧开颅1例,两次手术者手术间隔时间为2周。Ⅲ级患者采用幕上下联合入路一次夹闭三个动脉瘤。所有病例均先夹闭出血动脉瘤再夹闭剩余动脉瘤。结果:本组病例共23例,发现47个动脉瘤,其中43个动脉瘤于开颅显微镜下夹闭、3个包裹,一例动脉瘤患者一侧手术夹闭后待二期开颅手术过程中家属放弃治疗。 术后大面积脑梗塞二次手术去骨板减压三例,死亡一例,植物生存2例,无因手术直接死亡病例。 结论:多发动脉瘤手术方法的选择越来越多,越来越个体化,MIA所在部位的区域分级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视交叉的类型、中动脉的长度、前床突的发育情况、动脉瘤部位及指向的术前判断和手术技巧的提升可以提高一次性开颅夹闭多个动脉瘤的可能性。
  关键词:多发动脉瘤 手术 治疗
  多发颅内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 MIA)是指颅内发现多个动脉瘤位于颅腔内不同部位,有时需要采取多个手术入路或分期手术但治疗结果有时亦不乐观。近年来,随着多发动脉瘤分类、分级的更新、术前评估及手术技巧的提升一次开颅夹闭多发动脉瘤的可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并减少了分次手术时其他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现将我科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3例采用开颅手术治疗的MIA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并手术的颅内多发动脉瘤23例,其中同侧大脑中动脉多发动脉瘤4例;眼动脉动脉瘤合并同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合并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合并一侧大脑中动脉瘤8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一侧大脑中+对侧后交通+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1例。男性10例(43.5%),女性13例(56.5%)。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1岁。动脉瘤直径<0.5厘米8个,0.6-1.5厘米30个,1.6-2.5厘米7个,直径>2.6厘米2个。
  1.2临床表现 23例患者均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ent-Hess分级中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9例,Ⅳ级2例。其中伴发脑室内出血1例,脑内血肿3例,蛛网膜下腔血肿5例。
  1.3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明确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6例患者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5例患者仅行头颅血管成像检查(CTA),12例患者DSA及CTA两检查均完善。21例患者均于术前发现多发动脉瘤,2例仅行CTA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间发现同侧约1.5毫米微小动脉瘤。
  1.4治疗方法 本组23例患者均行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 根据容亮等对多发动脉瘤分级[1],1级14例(占60.8%)),2级8例(占34.8%)),3级1例(占4.4%))Ⅳ级无。对于Ⅰ级患者均行一次开颅所有动脉瘤夹闭;Ⅱ级患者如为双侧幕上则根据动脉瘤位置及瘤颈位置和瘤体指向行一次手术及分次手术者(一次手术包括一次双侧开颅和一次单侧开颅夹闭双侧动脉瘤),如为分次手术优先处理出血侧的动脉瘤。其中一期双侧开颅3例, 一次单侧开颅夹闭双侧动脉瘤3例,分期双侧开颅1例, 一例Ⅱ级患者一次手术后拒绝二次对侧手术自动出院,两次手术者手术间隔时间为2周。Ⅲ级患者采用幕上下联合入路一次夹闭三个动脉瘤。手术共夹闭动脉瘤43个, 电凝烧灼加包裹3个。
  二:结果
  根据GOS评分结果,5 恢复良好 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4 轻度残疾 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3?重度残疾 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 植物生存 仅有最小反应 (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1 死亡。患者最后结果,达到五级者13例,四级者4例,三级者3例,二级者2例,一级者1例。
  三:讨论
  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性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成人的发生率约1%-5%,多见于女性约60%[2]。目前认为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血流冲击、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动脉壁的剪力损伤和血管壁先天发育缺陷导致。颅内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动脉瘤称为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开颅显微镜下手术夹闭为治疗MIA的理想方法[3,4]。只要病情允许,尽早开颅对出血动脉瘤行手术夹闭已经是大部分神经外科医师的共识。
  对于动脉瘤的诊断,目前有CTA、DSA、MRA等多种方法,因患者多有意识不清不能较长时间绝对安静平卧等因素故MRA不作为常规选择外,CTA及DSA在动脉瘤的诊断上均有各自的优势。
  优先处理出血动脉瘤可以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对保护患者生命有重大作用,所以对于出血动脉瘤的判断至关重要。常见的判断方法为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多少和位置,大多数破裂动脉瘤就可以确定位置;如双侧蛛网膜下腔出血形态比较接近,短期内出现临床症状者考虑为出血动脉瘤;影像学检查中形态不规则的多为出血动脉瘤;在大小上,小或中等大小的动脉瘤较大动脉瘤易破裂出血;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常为破裂出血动脉瘤[5];而且我们认为在术前影像中腦血管痉挛比较明显的或后期复查头颅CT残留血肿较多的多为破裂动脉瘤。在术中探查发现周围血肿厚的,周围有黄染的,周围蛛网膜增厚的极大可能为出血动脉瘤。   关于手术入路选择,在Ⅰ型动脉瘤中以出血动脉瘤侧为手术开颅侧无可争议,但在Ⅱ型动脉瘤中首先出血动脉瘤所属侧为首选手术入路侧,这样可以保证解除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如患者破裂动脉瘤对侧为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发现视交叉非前置型且前间隙较大、前床突发育可及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发出不低且动脉瘤顶指向后外侧首先可以暴露瘤颈是可以在充分释放脑脊液前提下尝试是否行一侧开颅夹闭双侧动脉瘤,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如一侧为胚胎型,因要保留同侧大脑后动脉通畅性一般需从该侧开颅[6]。国内夏家林等也对一侧入路显露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解剖学进行了研究[7]。我们认为可以在CTA中或双容积DSA中模拟手术入路的情况了解颅底骨质、动脉瘤指向、载瘤动脉情况、瘤颈情况结合术前CT了解到的。脑水肿的程度不重、脑萎缩的程度较明显以及术中发现视交叉情况和前床突情况均适合时可以在做好双侧开颅前提下尝试有无可能行术中一次夹闭双侧动脉瘤。本组患者中6例Ⅱ级患者拟行单侧开颅双侧动脉瘤夹闭但仅3例完成预期手术,另外3例因瘤颈暴露不理想及穿支动脉阻挡等原因反復调整后依然不理想故改一期双侧开颅夹闭双侧动脉瘤。
  关于Ⅰ型多发动脉瘤处理的先后顺序上,有人认为应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方向如中动脉-分叉部-后交通-前交通的顺序进行,也有人认为应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方向如后交通-分叉部-中动脉-前交通的顺序进行。我们认为在保证尽量低的翼点骨质磨除及额叶暴露、充分的脑脊液释放及蛛网膜的打开前提下应按具体情况首先解决破裂动脉瘤再由近心端向远心端夹闭可能更加合理。
  综上所述,随着对脑血管解剖的进一步了解、术前准备的完善及手术技巧的提高,一期解决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大。
  参考文献:
  1)荣亮,陈谦学等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10月13卷10期,587-589.
  2)欧阳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6-60。
  3)De Oliveira E, Tedeschi H, Siqueira MG,et al. Anatomical and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contralateral approach for multiple aneurysms. Acta Neurochir(Wien),1996,138:1-11.
  4)Wellman BJ,Loftus CM.Bilateral(mirror-image)aneurysms at the origin of the postero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case report. Neurosurgery,1998,42:938-904.
  5)游超,郭付有等,22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卷13期,827-828。
  6)洪涛等,单侧入路夹闭双侧多发动脉瘤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卷11期,816-818。
  7)夏家林等,一侧入路显露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4:297-300。
其他文献
摘要:抑郁症又称为抑郁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压力逐渐变大,这也使得抑郁症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抑郁症已经成为现今危及现代人们生活质量及生命的危险速度,抑郁症属于一种心理障碍,患者情绪常常消沉,闷闷不乐悲痛欲绝、甚至出现自卑抑郁、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者行为,严重的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控制抑郁症发展,帮助患者战胜病魔,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抑郁
期刊
摘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指导等方面总结和介绍马岳青主任治疗痛风的经验。马岳青主任认为痛风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其脾胃失和为本、湿热痹阻为标,同时强调了益气健脾对于痛风治疗的重要性。  关键词:马岳青主任;痛风;益气健脾;临床经验  马岳青主任中医师,淮安市名老中医,治疗痛风有三十年的理论见解,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其学习,受益匪浅,现就马岳青主任治疗痛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如下。  1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临床上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以便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同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本文经过对所选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分析,共发现有54例患者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出现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从高到底依次为: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占38.0%;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健脾益气汤联合非诺贝特、药膳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94例脂肪肝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西药组患者采用西药非诺贝特治疗,中西组患者采用健脾益气汤联合非诺贝特、药膳治疗。连续治疗8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肝功能、血脂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的差异,并对比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血脂参数均有所改善,其中中西组改善幅度明显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在伴顽固性血小板增多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方法:对2例经常规羟基脲治疗后血小板数仍明显升高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苯丁酸氮芥口服。结果:2例患者血小板数稳步下降而白细胞数也能控制于正常水平,达血液学缓解,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苯丁酸氮芥能有效控制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顽固性血小板增多。  关键词:苯丁酸氮芥;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增多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
期刊
关键词:临终关怀;老龄化;整体护理  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护理,其目的是追求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安适、有意义、有希望的生活。临终关怀是人类死亡文明的重大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6O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3亿左右.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1]目前,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应用阿托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急性胃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给予观察组阿托品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山莨菪碱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44%(38/3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05%(32/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血脂检查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血脂检验,比较、分析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C、TG、LDL-C升高者所占比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中下段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进行双引流管冲洗引流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13年12月在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绵阳富临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2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管引流组)和观察组(双引流管组),每组14例,观察两组的治愈时间、再手术率和住院费用。结果: 对照组平均治愈时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比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两种药物在预防肝癌血管栓塞术后肝损害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科住院的原发性肝癌病人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单双日分为两组,A组61例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B组34例使用异甘草酸镁进行预防。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3天两组病例肝功能的对比。结果: 两组术前总胆红素对比有显著差异(P=0.0494),白蛋白对比有显著差异(P=0.4251),谷丙转氨酶对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