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是教材中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结构图。它将书本中的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层层递进,铺展开来,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轻松的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掌握书本的知识点。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环节;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网络,整理并组建复杂的想法和过程,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自学的效率,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基础知识的记忆方面,我们可以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制作成一张思维导图,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在解决后再作重点,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2、有助于学生的答题规范。
“道德与法治”注重的是对思想的一种锻炼,重点是让学生根据自我的见解来答题。在答题中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题目中的每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枝干,再将解题步骤、要点写在每一个分支,这样就可以保障所有得分点都概括完全,条理清晰,逻辑严谨,避免了因答题不规范导致的失分。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导图的制图方法与各结构之间的关系都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最简单的思维导图制作就是根据每一章节的大体内容结构来制作的,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模式,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模型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作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要打破固定的思考方式,开发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点。
二、思维导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在思品课预习环节中的应用。
课改后的新教材容量大、信息丰富,教材中涉及较多的探究性、活动性问题,如果学生在课前不做好预习准备,是很难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布置学生在预习的环节绘制知识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教材内大容量的知识与信息疏理清楚,为下一步的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直面挫折》这一章节内容之前,我布置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本以及我所提供的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绘制出新课知识的思維导图,要求脉络清晰,有事实支撑,并在各个知识点上标注上“已明白”、“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等字样。
在绘制导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大脑处于快速思考的状态,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较大量材料的阅读。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并积极调动以往的知识与经历,理顺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另外,通过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重点与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思维导图在思品课探究环节中的应用。
课堂探索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探索活动,启发思维,明辨是非,提升道德。思维导图在课堂探索活动环节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在学习《直面挫折》时,我在课堂上布置学生分小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围绕“寻找应对挫折的方法”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小组成员首先自由发挥,按照任务要求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画出主干和基本框架,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充分的讨论,比较优劣,在已有的分支上添加新的内容或者从已有的分支想到新的分支,最后由小组长统一绘制成一幅联合思维导图。在成果展示环节,小组长不作导图的解释,而由不同“思维”的提供者依次上台作解释,由小组成员共同将集体的智慧展示出来。
这种利用思维导图为形式的探究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深度,不能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现象。独立完成思维导图,让每个成员依据自己的水平与能力,踏实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思维导图记录观点。在组长组织讨论环节,每个成员都可以看到别人的思维过程,教师也可以对讨论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引导。思维展示环节则可以激发小组成员分享思考成果的积极性,真正的实现了小组的合作和探索,不使小组合作成为摆设。
3、思维导图在思品课复习环节中的运用。
在过去的单元复习中,老师把整个单元的内容“串”一遍,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重温和记忆。但是完全跟随老师的思路来复习有两大明显的缺点:一是学生养成了对老师的依赖习惯,变得越来越“懒”,自己不想去主动“觅食”,总是想等着老师来“喂”,久而久之自身的思维能力也就会随之逐渐退化和丧失;二是老师自身的思维和理解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说也是有局限的,即便老师的知识很全面,通过这种方法能传授给学生的仅仅是知识而已,学生的能力也没办法得到提高。
为此,我在复习课中尝试引入了思维导图的方式。以《自强不息》部分内容为例。在学习完本章节内容后,我布置学生以“自强不息”为关键词制作思维导图,要求在思维导图中至少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框架,二是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三是实践中的应用。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绘制属于自己的独特思维导图,既体现了学习的成果,又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这种复习方式把学生从过去的“老师讲,学生记”的陈旧复习方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这个复习的过程中增加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归纳,更多的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学习的自信。同时,这种复习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可视化。教师可以通过一幅;幅的思维导图准确的洞察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变化过程和对内容的理解深度,从而因势利导的进行帮助和引导。
参考文献
[1]于福忠.思维导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15(7)
[2]樊凯.思维导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1)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环节;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网络,整理并组建复杂的想法和过程,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自学的效率,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基础知识的记忆方面,我们可以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制作成一张思维导图,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在解决后再作重点,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2、有助于学生的答题规范。
“道德与法治”注重的是对思想的一种锻炼,重点是让学生根据自我的见解来答题。在答题中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题目中的每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枝干,再将解题步骤、要点写在每一个分支,这样就可以保障所有得分点都概括完全,条理清晰,逻辑严谨,避免了因答题不规范导致的失分。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导图的制图方法与各结构之间的关系都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最简单的思维导图制作就是根据每一章节的大体内容结构来制作的,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模式,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模型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作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要打破固定的思考方式,开发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点。
二、思维导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在思品课预习环节中的应用。
课改后的新教材容量大、信息丰富,教材中涉及较多的探究性、活动性问题,如果学生在课前不做好预习准备,是很难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布置学生在预习的环节绘制知识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教材内大容量的知识与信息疏理清楚,为下一步的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直面挫折》这一章节内容之前,我布置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本以及我所提供的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绘制出新课知识的思維导图,要求脉络清晰,有事实支撑,并在各个知识点上标注上“已明白”、“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等字样。
在绘制导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大脑处于快速思考的状态,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较大量材料的阅读。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并积极调动以往的知识与经历,理顺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另外,通过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重点与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思维导图在思品课探究环节中的应用。
课堂探索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探索活动,启发思维,明辨是非,提升道德。思维导图在课堂探索活动环节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在学习《直面挫折》时,我在课堂上布置学生分小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围绕“寻找应对挫折的方法”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小组成员首先自由发挥,按照任务要求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画出主干和基本框架,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充分的讨论,比较优劣,在已有的分支上添加新的内容或者从已有的分支想到新的分支,最后由小组长统一绘制成一幅联合思维导图。在成果展示环节,小组长不作导图的解释,而由不同“思维”的提供者依次上台作解释,由小组成员共同将集体的智慧展示出来。
这种利用思维导图为形式的探究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深度,不能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现象。独立完成思维导图,让每个成员依据自己的水平与能力,踏实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思维导图记录观点。在组长组织讨论环节,每个成员都可以看到别人的思维过程,教师也可以对讨论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引导。思维展示环节则可以激发小组成员分享思考成果的积极性,真正的实现了小组的合作和探索,不使小组合作成为摆设。
3、思维导图在思品课复习环节中的运用。
在过去的单元复习中,老师把整个单元的内容“串”一遍,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重温和记忆。但是完全跟随老师的思路来复习有两大明显的缺点:一是学生养成了对老师的依赖习惯,变得越来越“懒”,自己不想去主动“觅食”,总是想等着老师来“喂”,久而久之自身的思维能力也就会随之逐渐退化和丧失;二是老师自身的思维和理解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说也是有局限的,即便老师的知识很全面,通过这种方法能传授给学生的仅仅是知识而已,学生的能力也没办法得到提高。
为此,我在复习课中尝试引入了思维导图的方式。以《自强不息》部分内容为例。在学习完本章节内容后,我布置学生以“自强不息”为关键词制作思维导图,要求在思维导图中至少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框架,二是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三是实践中的应用。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绘制属于自己的独特思维导图,既体现了学习的成果,又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这种复习方式把学生从过去的“老师讲,学生记”的陈旧复习方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这个复习的过程中增加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归纳,更多的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学习的自信。同时,这种复习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可视化。教师可以通过一幅;幅的思维导图准确的洞察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变化过程和对内容的理解深度,从而因势利导的进行帮助和引导。
参考文献
[1]于福忠.思维导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15(7)
[2]樊凯.思维导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1)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