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学提倡以学为主,建构式学习应运而生,其符合认知规律的原理得到教育一线教师的认同。建构式学习可以帮助形成一以贯之的思考路径,实现学习的连续性。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教师引导下的有效延展。笔者就自身教学中的所见,说说建构学习中运用生活实例、例题分析等方法有效延展课堂内容,促使学生全面落实的一些思考意见。
关键词:科学 建构式学习 延展 有效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新课程理念也提倡质疑。科学既然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知识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其中又包含很多的实验及探究活动。这些学科特点,非常有利于课堂上使用建构式学习。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育者将建构式学习简单地理解成“提出问题”——“发现前知识”——“激化知识冲突”——“解决问题”。虽然一定程度上,也以问题牵引学习,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成不错的教学目标。但这还远远没有发挥建构式学习的优势,甚至有时也变得留与形式化。一节好的建构式学习课堂,不只是做到知识的归纳,还要做到有效地延展。
一、精心研读教材,有效引导问题的提出,为延展奠定基础
教材、教法和教学对象是一个整体,不管使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直接或间接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树立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既然要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那么问题化就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所以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花时间去深读教材,确定重难点,以此为核心去精心设计引导语言,促使学生有效提出问题。
以八年级“空气”这节内容为例,若未精心研讀教材,只是简单留与形式的建构式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针对空气内容提问,那么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中有很多可能学生都是已知答案的,或者远远偏离我们的核心内容的。提问花去大量时间后,为完成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后面就脱离了学生的问题,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讲述内容,使建构学习变得虎头蛇尾。而一旦我们认真研读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有着重地设计引导问题的提出,那么就可以让课堂既发挥学生主动性,又可以让课堂有效地延展。如,一位教师讲述该节内容时,先让学生简单讲述对空气的已有认识,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将学生的前知识充分了解,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一带而过,使课堂内容设置有效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对非关键问题简单做答或留在课后解决,抓住核心教学问题“测定氧气在空气中所占体积分数”。最后通过有效延展该问题,设计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很好地解决三个教学目标。
二、建构学习中延展情境的多样性设计,使延展更加有效率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原有的知识储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我们在进行建构式学习确定核心的难度时,要符合学生水平,最好是“跳一跳摘到桃”的难度。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内驱,使学生保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倾注热情与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结合学生水平的设计构建,要么会要求太低使学生无探究欲望,要么太高破坏学生的学习信心,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样以“空气”一课为例。
师:对于空气,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空气有什么组成?空气为什么存在?空气的密度是多少?空气存在哪个范围?空气有什么功用?里面各成分占多大含量?……
师:哪位同学可以来解答这些问题?
生: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等;
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二氧化碳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
这样设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似乎也体现了“学为中心”。然而细想一下,我们会发现以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有些难度就显得过低,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稍看下书本即可解决了,根本不必以讨论形式、学生解答来浪费太多的时间。对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就会显得过于拖沓。
为引出有适当高度的问题加以延展,教师设计的情境可以是多样性的,特别是对于科学这门学科。
1、引入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魔术或实验
科学课堂中实验是家常变法。但是这里的实验或魔术,需要有一定的新鲜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同时又可以贯穿整节知识,围绕它延展出新知识。
2、抓住神奇的自然现象或生活实例
科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是揭示各种自然现象本质与规律的一门学科。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目的之一就是要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释现象,去应用于生活。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周围的自然现象或生活实例,引导展开建构式学习,其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3、利用实验中的意外事件
科学课程中实验探究比较多,有些更是學生自己动手操作的。但是,传统的教学,一是学生动手本身就很少,二是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实验中出现问题常不加思考,直接请教师解决。建构式学习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自己探讨、分析,寻找解决方案。
三、延展内容多样化,具有实际意义
建构式学习,其一大优势是可以连续不断地构筑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网络,帮助学生形成一以贯之的思考路径,实现学习的连续性。教育者在建构式学习展开过程中加以延展时,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方法、观念,在此基础上去思考我们的延展可以从哪方面去补充他们的原有知识。一是从知识角度加以延展。如新课传授过程中,这用到的比较多。如《力的存在》这一课,对于力是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七年级的学生在未学之前是毫无头绪的,在调查中选“发生在一个物体间”、“发生在多个物体间的”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二是从技能角度加以延展,如实验技能、知识整理方法等。如曾经听过的流程图设计课,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流程图,既加深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同时又延展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锻炼统筹分析能力。
建构式学习,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有效展开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实践。以上也只是个人对建构式学习中有效延展的浅薄看法,今后还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学习,更大限度地挖掘其优势,更大可能地延展出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沈文文.科学领域中问题化学习实践与案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6(4)
[2] 寿清英、何铁勇.综合实践活动中“动”的表象探究与引导策略[J].课程与教学,2016(2)
[3]台岭云.小问题,大学问——浅谈课内外学生的兴趣点[J].新校园(中旬刊),2014(7)
关键词:科学 建构式学习 延展 有效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新课程理念也提倡质疑。科学既然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知识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其中又包含很多的实验及探究活动。这些学科特点,非常有利于课堂上使用建构式学习。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育者将建构式学习简单地理解成“提出问题”——“发现前知识”——“激化知识冲突”——“解决问题”。虽然一定程度上,也以问题牵引学习,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成不错的教学目标。但这还远远没有发挥建构式学习的优势,甚至有时也变得留与形式化。一节好的建构式学习课堂,不只是做到知识的归纳,还要做到有效地延展。
一、精心研读教材,有效引导问题的提出,为延展奠定基础
教材、教法和教学对象是一个整体,不管使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直接或间接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树立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既然要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那么问题化就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所以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花时间去深读教材,确定重难点,以此为核心去精心设计引导语言,促使学生有效提出问题。
以八年级“空气”这节内容为例,若未精心研讀教材,只是简单留与形式的建构式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针对空气内容提问,那么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中有很多可能学生都是已知答案的,或者远远偏离我们的核心内容的。提问花去大量时间后,为完成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后面就脱离了学生的问题,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讲述内容,使建构学习变得虎头蛇尾。而一旦我们认真研读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有着重地设计引导问题的提出,那么就可以让课堂既发挥学生主动性,又可以让课堂有效地延展。如,一位教师讲述该节内容时,先让学生简单讲述对空气的已有认识,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将学生的前知识充分了解,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一带而过,使课堂内容设置有效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对非关键问题简单做答或留在课后解决,抓住核心教学问题“测定氧气在空气中所占体积分数”。最后通过有效延展该问题,设计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很好地解决三个教学目标。
二、建构学习中延展情境的多样性设计,使延展更加有效率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原有的知识储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我们在进行建构式学习确定核心的难度时,要符合学生水平,最好是“跳一跳摘到桃”的难度。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内驱,使学生保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倾注热情与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结合学生水平的设计构建,要么会要求太低使学生无探究欲望,要么太高破坏学生的学习信心,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样以“空气”一课为例。
师:对于空气,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空气有什么组成?空气为什么存在?空气的密度是多少?空气存在哪个范围?空气有什么功用?里面各成分占多大含量?……
师:哪位同学可以来解答这些问题?
生: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等;
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二氧化碳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
这样设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似乎也体现了“学为中心”。然而细想一下,我们会发现以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有些难度就显得过低,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稍看下书本即可解决了,根本不必以讨论形式、学生解答来浪费太多的时间。对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就会显得过于拖沓。
为引出有适当高度的问题加以延展,教师设计的情境可以是多样性的,特别是对于科学这门学科。
1、引入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魔术或实验
科学课堂中实验是家常变法。但是这里的实验或魔术,需要有一定的新鲜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同时又可以贯穿整节知识,围绕它延展出新知识。
2、抓住神奇的自然现象或生活实例
科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是揭示各种自然现象本质与规律的一门学科。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目的之一就是要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释现象,去应用于生活。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周围的自然现象或生活实例,引导展开建构式学习,其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3、利用实验中的意外事件
科学课程中实验探究比较多,有些更是學生自己动手操作的。但是,传统的教学,一是学生动手本身就很少,二是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实验中出现问题常不加思考,直接请教师解决。建构式学习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自己探讨、分析,寻找解决方案。
三、延展内容多样化,具有实际意义
建构式学习,其一大优势是可以连续不断地构筑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网络,帮助学生形成一以贯之的思考路径,实现学习的连续性。教育者在建构式学习展开过程中加以延展时,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方法、观念,在此基础上去思考我们的延展可以从哪方面去补充他们的原有知识。一是从知识角度加以延展。如新课传授过程中,这用到的比较多。如《力的存在》这一课,对于力是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七年级的学生在未学之前是毫无头绪的,在调查中选“发生在一个物体间”、“发生在多个物体间的”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二是从技能角度加以延展,如实验技能、知识整理方法等。如曾经听过的流程图设计课,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流程图,既加深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同时又延展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锻炼统筹分析能力。
建构式学习,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有效展开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实践。以上也只是个人对建构式学习中有效延展的浅薄看法,今后还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学习,更大限度地挖掘其优势,更大可能地延展出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沈文文.科学领域中问题化学习实践与案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6(4)
[2] 寿清英、何铁勇.综合实践活动中“动”的表象探究与引导策略[J].课程与教学,2016(2)
[3]台岭云.小问题,大学问——浅谈课内外学生的兴趣点[J].新校园(中旬刊),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