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紧迫性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华(1974-),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华大学图书馆,馆员。(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02-02
古往今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都不可以回避的一个话题。“今天,人类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莱特式的困惑再次困扰着人类。”[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文化素质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对生态危机挑战,是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年均GDP增长超过9﹪,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应对生态危机挑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就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首先,人为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工业化进程比其他工业文明国家要快,并且采用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发展模式,导致工业文明畸形发展,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其次,自然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但如今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远远赶不上人为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畸形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不可再生资源甚至面临枯竭。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要克服严重的生态危机,必须加强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由于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高素质人才。[2]
2.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实现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
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简而言之,就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两型社会”被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所谓“美丽中国”,就是高度生态文明的中国,具体表现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高等。
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关键在人,只有使每个公民都成为自觉的“生态人”,才能完成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校教育教改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应当包括生态文明素质,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必须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但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不够高。高校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太少,生态文明活动的开展还不够丰富,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活动的参与度不够高。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的亚太地区大学校长务虚会上所指出:尽管经过多年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目前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亟待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的质量亟待提高。必须通过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2.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够强,主要表现为:环境知识欠缺,生态意识淡漠,对重大生态问题缺乏关注,“知行背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等等。[4]当代大学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但目前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例的主要责任人却是大学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使我国大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起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理念,那么他们就无法担当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大学生都是社会精英人物,在社会中的影响很大。如果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不高,那么一般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也很难提高。另外,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才能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否则,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3.必须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迫在眉睫,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让大学生人人讲“生态”、个个懂“生态”,真正成为“生态人”。首先,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课堂抓起,使生态文明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更深刻,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其次,要丰富课堂外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接受生态文化熏陶,提高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键在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四大文明”协调发展。而要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1.科学发展观要求“四大文明”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关系,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在“四大文明”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生态文明是前提。离开了生态文明,其他三大文明无法建设成功,更不可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四大文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过去我们只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很少讲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不全面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2.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
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四大文明”,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四大文明”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为“四大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不仅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且有助于推动“四大文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生态危机的严重挑战。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四大文明”全面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实现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25.
[2]宋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3).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4]丁贞权,丁忠甫.试论生态文明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9,(7).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紧迫性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华(1974-),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华大学图书馆,馆员。(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02-02
古往今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都不可以回避的一个话题。“今天,人类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莱特式的困惑再次困扰着人类。”[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文化素质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对生态危机挑战,是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年均GDP增长超过9﹪,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应对生态危机挑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就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首先,人为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工业化进程比其他工业文明国家要快,并且采用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发展模式,导致工业文明畸形发展,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其次,自然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但如今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远远赶不上人为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畸形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不可再生资源甚至面临枯竭。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要克服严重的生态危机,必须加强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由于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高素质人才。[2]
2.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实现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
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简而言之,就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两型社会”被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所谓“美丽中国”,就是高度生态文明的中国,具体表现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高等。
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关键在人,只有使每个公民都成为自觉的“生态人”,才能完成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校教育教改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应当包括生态文明素质,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必须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但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不够高。高校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太少,生态文明活动的开展还不够丰富,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活动的参与度不够高。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的亚太地区大学校长务虚会上所指出:尽管经过多年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目前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亟待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的质量亟待提高。必须通过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2.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够强,主要表现为:环境知识欠缺,生态意识淡漠,对重大生态问题缺乏关注,“知行背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等等。[4]当代大学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但目前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例的主要责任人却是大学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使我国大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起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理念,那么他们就无法担当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大学生都是社会精英人物,在社会中的影响很大。如果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不高,那么一般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也很难提高。另外,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才能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否则,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3.必须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迫在眉睫,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让大学生人人讲“生态”、个个懂“生态”,真正成为“生态人”。首先,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课堂抓起,使生态文明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更深刻,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其次,要丰富课堂外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接受生态文化熏陶,提高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键在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四大文明”协调发展。而要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1.科学发展观要求“四大文明”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关系,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在“四大文明”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生态文明是前提。离开了生态文明,其他三大文明无法建设成功,更不可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四大文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过去我们只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很少讲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不全面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2.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
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四大文明”,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四大文明”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为“四大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不仅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且有助于推动“四大文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生态危机的严重挑战。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四大文明”全面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实现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25.
[2]宋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3).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4]丁贞权,丁忠甫.试论生态文明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9,(7).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