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其要求不仅要确保高中生能够对语文知识有一个熟练掌握,同时也要使其通过文学的阅读来提升自我,认知自我进而完善自我。其中,鲁迅文学文本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为此,本文就针对鲁迅文学中蕴含的精神及启迪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鲁迅文学;精神 ;启迪
就针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而言,鲁迅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自80年代后,文学界提出“回到鲁迅”的口号,真正还原历史当中存在的真实鲁迅。在课本中虽然也存在关于鲁迅的文章,但是,其重点始终落在鲁迅的思想方面,而鲁迅本身所特有的文学趣味却没有人予以重视,进而导致人为丑化。为此,“回到鲁迅”所指的不仅是回到当代知识分子的鲁迅,同时需要回到文学家鲁迅,对其文学创造和艺术风格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鲁迅文学中蕴含的精神
(一)精神胜利法
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阿Q正传》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代表作品,而通过阿Q这一人物形象所展现的精神胜利法也已经成为了中国式精神与人生的态度的真实写照。阿Q这一人物形象自身的自轻自贱以及自高自大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性格是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与作用之下形成的,同时也真实地反映出压迫这一内容,隐含了中华民族所具备的那种复杂化的文化表征以及内心的一种欲望。而正是在这种长期压迫的环境中,人们将压迫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在面临强权与欺侮的时候,并不是主动进行反抗,而只是寻找内心安慰,获取精神胜利。然而,阿Q这种精神胜利法同样也是社会的真实缩影,体现了中国式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精神胜利法所传达的并不仅仅是历史事实,同时,也蕴含了哲学意味,即个体命运就是民族生活缩影,而个体悲剧则会真实地象征民族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迅文学作品当中的人物虽然平凡且渺小,但是,却具有深刻的语义。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也同样令人惋惜,也体现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暗指中国文化政治与命运受到严重打击的现实。
(二)“药”的象征
通过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中药,指的通常就是封建文化的愚昧与落后,而且真实地传达了欺骗性与剥削性的文化本质。而中药这一象征主要源自鲁迅为病重父亲求医的经历。鲁迅同样为了能够救治被病痛折磨的人们,下定决心从医。但是,在观看电影之后,鲁迅毅然决然地改变从医的念头。电影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中国人强杀的鉴赏,鲁迅意识到,即便其身体健康,其精神麻木也没有任何意义。在西方新思想与科学知识的启蒙之下,鲁迅也领悟到中医属于“骗子”。所以,在鲁迅文学作品当中,中药就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悖论的一种象征。
(三)“吃人”寓言
在《祝福》这一作品当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并不是对其直接进行伤害,而是社会各种力量联合的传统文化以及封建礼教使得祥林嫂被严重蚕食。而她的悲剧也同样是中国妇女的真实写照,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的表征。而在《药》这部文学作品中,夏瑜被吃则是对历史发展中付出沉痛代价的一种表现。故事中的华老栓,为了医治孩子的病,倾其所有地购买蘸着人血的馒头,而这种药则是吃人的一种象征。对于中国革命而言,也同样象征着被压迫民族所发出的声音。
二、鲁迅文学的精神启迪
鲁迅是广受人民热爱的一个作家,他对于民族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也是空间的距离,他有着一腔忧国忧民的心思,对于民族的实现和未来的忧患意识却有那么的透彻。鲁迅先生有着他强烈的责任感,关注弱者也关注民生,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批判态度,这决定了他和各个时期的专政力量必然会发生剧烈的冲突。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反清组织光复会,他在 1917 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1925 年,北洋军阀时代,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事件当中也是一个主要人物,似乎一切和不光明的势力作斗争,都能够看到,鲁迅先生的身影。鲁迅先生还有很强烈的政治和生存智慧,它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有智慧的出击。在辛亥革命之前,功夫会派鲁迅先生回国刺杀满清大臣,鲁迅先生因母亲年龄大屋人抚养推却了。虽然当时遭人非议,但是从现在来看,就是一个智慧之举。
就针对于高中阶段而言,当我们在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当中,通过对鲁迅文学的学习,不仅能够深刻地了解并认知近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同时,也能够学习到文学作品当中独特的写作方法。例如,讀《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它让我想到了很多,鲁迅先生的史学方法继承了传统的史学方法,也吸引了西方文学的史学观,还能够在现实当中寻找某种契合,他的很多,文学方法都有着现实的批判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学史观的不足,这也是鲁迅先生文学出众的一大特点。与此同时,鲁迅文学作品中通过不同的意象来揭示出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冷漠精神以及那种幸灾乐祸的心理特征。因此,鲁迅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也被人们称之为现代小说的启蒙意象。这些意象不仅是公共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个人性,都是在自我灵魂深处所挖掘的,也正因为这样,鲁迅文学经典也是无人能匹敌的。鲁迅文学作品的内涵丰富且意义深远,所以,它的文学作品能够对国民的麻木愚昧灵魂予以真实地揭示,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拯救民族未来。其中,文学内容的人文关怀精神十分明显,将重点放在社会底层民众,通过文学作品将其悲惨的生活境遇展示出来,虽然遭遇不同,但是命运同样悲惨。而这些个体命运也真实地展现出整个民族的命运,折射出民族生活的面貌与社会现实,展现出国家与民族的悲惨境遇。因此,对鲁迅文学的学习意义所在就是对中国社会境遇以及社会政治的深入感知,进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鲁迅文学的学习,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来说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地认知中国社会,而且使其自身的思维得到拓展,在问题思考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由此可见,我们学习鲁迅文学作品具有积极地作用,使其更了解鲁迅这位伟大的作家,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认识社会。
参考文献
[1]高玉秋. 残雪文学的意义空间[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范雅. 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小说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张巧玲. 鲁迅:一个人的爱与憎[D].山东大学,2012.
[4]薛羽. “革命文学”论争与鲁迅思想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中学高2014级46班)
关键词:鲁迅文学;精神 ;启迪
就针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而言,鲁迅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自80年代后,文学界提出“回到鲁迅”的口号,真正还原历史当中存在的真实鲁迅。在课本中虽然也存在关于鲁迅的文章,但是,其重点始终落在鲁迅的思想方面,而鲁迅本身所特有的文学趣味却没有人予以重视,进而导致人为丑化。为此,“回到鲁迅”所指的不仅是回到当代知识分子的鲁迅,同时需要回到文学家鲁迅,对其文学创造和艺术风格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鲁迅文学中蕴含的精神
(一)精神胜利法
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阿Q正传》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代表作品,而通过阿Q这一人物形象所展现的精神胜利法也已经成为了中国式精神与人生的态度的真实写照。阿Q这一人物形象自身的自轻自贱以及自高自大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性格是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与作用之下形成的,同时也真实地反映出压迫这一内容,隐含了中华民族所具备的那种复杂化的文化表征以及内心的一种欲望。而正是在这种长期压迫的环境中,人们将压迫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在面临强权与欺侮的时候,并不是主动进行反抗,而只是寻找内心安慰,获取精神胜利。然而,阿Q这种精神胜利法同样也是社会的真实缩影,体现了中国式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精神胜利法所传达的并不仅仅是历史事实,同时,也蕴含了哲学意味,即个体命运就是民族生活缩影,而个体悲剧则会真实地象征民族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迅文学作品当中的人物虽然平凡且渺小,但是,却具有深刻的语义。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也同样令人惋惜,也体现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暗指中国文化政治与命运受到严重打击的现实。
(二)“药”的象征
通过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中药,指的通常就是封建文化的愚昧与落后,而且真实地传达了欺骗性与剥削性的文化本质。而中药这一象征主要源自鲁迅为病重父亲求医的经历。鲁迅同样为了能够救治被病痛折磨的人们,下定决心从医。但是,在观看电影之后,鲁迅毅然决然地改变从医的念头。电影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中国人强杀的鉴赏,鲁迅意识到,即便其身体健康,其精神麻木也没有任何意义。在西方新思想与科学知识的启蒙之下,鲁迅也领悟到中医属于“骗子”。所以,在鲁迅文学作品当中,中药就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悖论的一种象征。
(三)“吃人”寓言
在《祝福》这一作品当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并不是对其直接进行伤害,而是社会各种力量联合的传统文化以及封建礼教使得祥林嫂被严重蚕食。而她的悲剧也同样是中国妇女的真实写照,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的表征。而在《药》这部文学作品中,夏瑜被吃则是对历史发展中付出沉痛代价的一种表现。故事中的华老栓,为了医治孩子的病,倾其所有地购买蘸着人血的馒头,而这种药则是吃人的一种象征。对于中国革命而言,也同样象征着被压迫民族所发出的声音。
二、鲁迅文学的精神启迪
鲁迅是广受人民热爱的一个作家,他对于民族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也是空间的距离,他有着一腔忧国忧民的心思,对于民族的实现和未来的忧患意识却有那么的透彻。鲁迅先生有着他强烈的责任感,关注弱者也关注民生,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批判态度,这决定了他和各个时期的专政力量必然会发生剧烈的冲突。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反清组织光复会,他在 1917 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1925 年,北洋军阀时代,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事件当中也是一个主要人物,似乎一切和不光明的势力作斗争,都能够看到,鲁迅先生的身影。鲁迅先生还有很强烈的政治和生存智慧,它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有智慧的出击。在辛亥革命之前,功夫会派鲁迅先生回国刺杀满清大臣,鲁迅先生因母亲年龄大屋人抚养推却了。虽然当时遭人非议,但是从现在来看,就是一个智慧之举。
就针对于高中阶段而言,当我们在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当中,通过对鲁迅文学的学习,不仅能够深刻地了解并认知近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同时,也能够学习到文学作品当中独特的写作方法。例如,讀《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它让我想到了很多,鲁迅先生的史学方法继承了传统的史学方法,也吸引了西方文学的史学观,还能够在现实当中寻找某种契合,他的很多,文学方法都有着现实的批判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学史观的不足,这也是鲁迅先生文学出众的一大特点。与此同时,鲁迅文学作品中通过不同的意象来揭示出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冷漠精神以及那种幸灾乐祸的心理特征。因此,鲁迅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也被人们称之为现代小说的启蒙意象。这些意象不仅是公共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个人性,都是在自我灵魂深处所挖掘的,也正因为这样,鲁迅文学经典也是无人能匹敌的。鲁迅文学作品的内涵丰富且意义深远,所以,它的文学作品能够对国民的麻木愚昧灵魂予以真实地揭示,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拯救民族未来。其中,文学内容的人文关怀精神十分明显,将重点放在社会底层民众,通过文学作品将其悲惨的生活境遇展示出来,虽然遭遇不同,但是命运同样悲惨。而这些个体命运也真实地展现出整个民族的命运,折射出民族生活的面貌与社会现实,展现出国家与民族的悲惨境遇。因此,对鲁迅文学的学习意义所在就是对中国社会境遇以及社会政治的深入感知,进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鲁迅文学的学习,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来说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地认知中国社会,而且使其自身的思维得到拓展,在问题思考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由此可见,我们学习鲁迅文学作品具有积极地作用,使其更了解鲁迅这位伟大的作家,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认识社会。
参考文献
[1]高玉秋. 残雪文学的意义空间[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范雅. 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小说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张巧玲. 鲁迅:一个人的爱与憎[D].山东大学,2012.
[4]薛羽. “革命文学”论争与鲁迅思想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中学高2014级46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