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ngda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根源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本文以重庆市N高校为例,从高校、大学生和社会三者结合的视角对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认知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结构失衡;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29-02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数量剧增,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截止2014年6月30日,重庆市大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69%,重庆市大学生的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愈发突出。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一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部分岗位存在空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即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和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和不协调[1]。从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来看,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认知的差异实际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缺失和就业能力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2]。
  因此,探寻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影响因素,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使之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大学生个体、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如:李军凯通过实证分析提出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学生干部级别、实习单位声望、实习单位评价以及参与就业指导情况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3];彭树宏提出家庭收入、社会实践活动和工作实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朱国玮等通过实证分析提出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对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5]。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培养与形塑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将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三者结合来看待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以重庆市N高校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和比较高校、大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认知排序及差异,以采取针对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培养策略。
  一、重庆市N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的认知排序是否一致?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的认知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现有理论和问卷调查列出15项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学校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加强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的培训、学科竞赛指导、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对毕业实习加强指导、多样化的学生社团活动、教师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教学过程、教师具有从事相关职业的经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信息发布、企业的参与、企业对毕业生评价的反馈意见的记录与运用、毕业校友反馈和大学生自我培养。
  问卷调查采用七级量表,1—7分值越高表明认为该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越强。调查问卷主要在重庆市N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发放,共发放了重庆地区80份社会用人单位问卷,涉及18个行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有效问卷为77份;发放了65份高校辅导员、职能部门教师和专任教师问卷,有效问卷为64份;发放了300份高校学生问卷,有效问卷为271份,问卷统计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选择“培养和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重要性程度的影响因素”排序如表一所示。
  表一三方选择“六项最重要培养和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影响因素”的排序
  影响因素
  重要性排序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学生
  1学生自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我培养
  2就业信息发布学生自我培养毕业实习
  3毕业实习就业信息发布就业信息发布
  4基于就业能力
  提升的课堂教学职业规划教育学校实践基地建设
  5学校实践基地建设毕业校友反馈职业资格考试
  培训与认证
  6职业规划教育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
  课堂教学毕业校友反馈
  由表一可知,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的认知与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主要集中在就业信息发布、实践基地建设、职业规划教育、毕业实习指导、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我培养,这是培养和优化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并使之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
  二、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的对策
  优化重庆市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解决重庆市大学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是高校、学生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文主要从高校、学生和社会层面分析重庆市N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优化策略。
  1.高校创新社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为目标定位,把握好劳动力人才市场的变化、需求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整合多方的力量不断改进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应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平台不仅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变化等信息,还要提供就业政策和法规,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的变化,便于大学生预测市场的未来需求,及时调整个人求职目标、内容和途径。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生涯管理教育,借助人——职匹配理论、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全程指导大学生就业规划,并贯穿大学阶段的始终。要引导大学生增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识,帮助大学生明确适合个人的职业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合理培养和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改革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培养及优化尤为重要,首先,要综合把握好高校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突出整体性;处理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增加灵活性;处理好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的关系,强调育人性;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强化实践性”[6]。具体来说,抓好第一课堂的教学环节,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要抓好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各种大型作业、社会调查、学生科研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责任心和认真的做事态度[7]。同时要利用好学生社团、创业设计比赛、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并注重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等。   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实习指导和管理,有学者提出毕业实习可以帮助缩小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帮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结构[8]。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大毕业实习环节的投入及重视力度,并且在大学生考核体系中增加毕业实习的比重。此外,引导教师更好地关注和指导毕业实习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
  2.大学生应转变心态,重视自我培养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供给主体,应将个人发展意愿与社会需求结合,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开发、自我能力提升和就业能力结构优化。要紧密结合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自身应根据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要求准确做好自我认知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培养个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学习能力,努力提升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重视培养个人忠诚度、责任感、诚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个人品质与形象,使得个人就业能力结构和社会需求相匹配。
  3.社会参与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培养、形成与优化是一个多方互动的过程,需要社会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应积极鼓励社会用人单位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与高校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社会用人单位还可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的意见,选派企业优秀骨干及管理人员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培养过程。
  三、结论
  本文从高校、大学生和社会三者结合的角度对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探讨。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其深层原因在于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认知存在差异。因此,解决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和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不足的是,本文仅以重庆N高校和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难免有一定局限,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大学招就处委托课题“基于社会需求的我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培养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汪昕宇:《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与结构思考》,《人民论坛》2014年第3期.
  [2]朱国玮,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3]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11期.
  [4]彭树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6期.
  [5]朱国玮,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6]罗家莉,孟庆瑶,李敏:《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7]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8期.
  [8]王霆,曾湘泉,杨玉梅:《提升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要:而腹腔镜技术具有微创、直观显示组织结构、保留影像资料等教学优势,在外科领域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的。在临床上,腹腔镜阑尾炎手术技术日臻成熟。本文通过分析腹腔镜技术在阑尾炎手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探讨了腹腔镜技术在外科学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以期能够促进见习和实习阶段学院的手术操作能力,提高学习成果。  关键词:腹腔镜技术;阑尾炎;外科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大型应用软件设计课程是一门为培养高校本科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而专门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这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本科学习中的数据库理论、软件工程以及软件开发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大型应用软件课程的课程设计思路及一部分课程教学展示。  关键词:大型应用软件;需求分析;详细设计;软件开发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微课教学模式,是适应高职专业课程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但基于微课程碎片化、时间短、知识点完整的特点,要把内容杂、繁、难的专业课程制作为碎、短、少、多的整体微课视频,有较大难度;在制作时我们对课程规划、内容取舍、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老师教学经验、阅历、综合素质的局限,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微课;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建设有特色、有底蕴、有积累的校园文化是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文章认为,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塑造要坚持“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发展”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校园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190-02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现状和目前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培训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了如何全面建设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为今后学生毕业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06-01  一、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职业指导概念不明确,机构不健全  当前影响高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展陈方式成为高校博物馆展陈的发展方向。本文以苏州大学博物馆为个案研究,结合展厅中应用的声、光、电等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展陈实例,浅析现代化展陈方式的运用更好的发挥了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和文化阵地作用。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展陈方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186-01  高校博物馆是学校学术支撑
期刊
摘要:本文力在有效建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艺术团建设的高一级目标和接下来采取相关措施整改的依托标准和阶段成果。提出了具体的如何改善并更好地运用队伍建设和文艺表演推动模式最终建设成为一支高水平的艺术素质队伍。  关键词:高校艺术团;高水平;建设策略;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18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对学生就业教育需求及现有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取向现状,并对加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专业;就业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14-01  近年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也日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问题,我们通过对传统君子教育“培根固本,以本促道”育人方法的研究,明确了道德人格教育在当前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地位;通过对传统君子文化内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一个新型君子文化体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道德人格;传统教育;君子文化;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本文以学生满意度为基础,对高校学生工作绩效测评体系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HN大学现有学生工作绩效测评标准与方法,查找不足,得出改进措施。利用问卷调查得出的学生满意度相关数据,探讨高校学生工作的改进方向。通过提高学生满意度,使高校的学生工作更富成效,更好地完成高校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优秀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学生满意度;高校学生工作;绩效测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