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应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与行业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对口支援和交流。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06-02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兴起的背景
社会服务成为大学主要职能的理论和实践起源于美国。1904年著名教育家查尔斯·范梅斯倡导大学要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大学教师要走出校门直接投入到社会服务中去。这一理念被称为高等教育史上的“威斯康星理论”。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社会服务也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对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具有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高职教育是应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扩展而产生的。高职院校就是一种以社会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性高校。
社会服务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本文研究范围是指狭义的社会服务。
二、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大学成立初期是以教学为主培养人才的公共场所,发展到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校长洪堡倡导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思想,到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倡导并践行大学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服务的思想,从而形成现代大学的三大社会职能:教学、研究与服务,使高等学校从象牙塔变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基地,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20世纪初期成立的美国社区学院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力促进了美国产业革命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助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完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实践。我国高职院校是顺应改革开放和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只有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为立足点,开展有特色的各种社会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出高职院校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二)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是其区别于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的功能,使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高职院校本身也具备为区域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优势。比如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帮助企事业单位做好培训工作,面向社会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及考证培训;利用特色专业优势,直接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及技术咨询服务;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直接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等等。
(三)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推进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面临新的严峻的形势,一是高考生源的逐年下降增加了招生的难度,特色办学和品牌教育成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是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骨干院校的遴选给高职教育发展导向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从重“硬建设”向“软建设”转变,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为社会、企业提供更将广泛的服务,才能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的支持,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社会基础。实际上,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服务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也了解了企业对人才规格的真正要求,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通过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逐渐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模式,改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完整的社会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
(一)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学院作为广西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基地的优势,加强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合作,对应中职学校专业师资培训需求,结合学院办学实力,开展面向全区中职学校对应专业的师资培训工作。自2003年被广西教育厅确定为首批自治区级中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职网络专业师资培训基地”以来,每年为教育厅承办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暑期培训班、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等培训工作,先后取得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考前培训资格、广西教育厅中职物流师资培训基地等培训资格。
学院作为国家级“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全国统一鉴定秘书职业智能化考试考点,为周边地区企业、单位员工进行“汽车驾驶员”、“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和“汽车营运上岗资格证”等培训及鉴定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等级。2007年至2010年,先后开展了全国出版系统财会软件培训、全区电力系统管理软件培训、全区中职教师汽车新技术培训、全区交通系统工程制图软件培训等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培训班。2007年以来为全区交通系统公路工程和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领导干部、管理干部开展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超过1300人次。
依托“交通行业管理干部队伍培训平台”,建立起远程网络培训系统,远端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选择课程接受远程培训。不断完善远程网络培训系统的管理和课程体系,逐步将远程网络培训系统向全区开放。
(二)与行业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
重点针对交通基本建设、汽车维修服务等行业的科研项目,与广西重点建设的行业、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立项与“服务广西新发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比如广西交通厅科研立项项目“汽车变速器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基于综合交通科技的智能交通教学实训系统的研制”“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与企业联合研制的项目“缓速器测控系统软件的设计”“餐具消毒流水系统设计”等。在项目研究和成果验收过程中,得到企业有关人员在技术、资料、设备方面的大力支持,解决了企业技术攻关难题。
充分利用“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搭建的平台,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每年春夏之际召开一次专门会议,确定技术合作和培训项目。制定相关政策与配套措施,鼓励路桥工程系在合作企业任职的教师以及其他系部教师直接参与北部湾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技术服务
广西实施推进工业化进程战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并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品牌培训基地”的优势,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供技术服务。以本土资源为基础,加强本土化技术的开发,同时紧跟北部湾经济开展区的经济发展,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努力向各地农民工推广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和工艺,培养大量服务于工业化的技能型操作人员。
(四)开展对口支援和交流
2008年以来与贵港职业学院和柳州交通职业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帮扶关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落实对口支援的项目,针对汽车、计算机和物流等三个专业开展中职教师培训班。
四、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社会服务能力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社会服务只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服务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关系。首先,正确处理社会服务与办学特色的关系。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校企合作的过程,高职院校开展的各种社会服务必须与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结合起来,开展有特色的社会服务。其次,正确处理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关系。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但不是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才是高职院校的工作中心和办学重心。一定程度上社会服务的开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而进行的。最后,正确处理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关系。科学研究能力不足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前提是教师队伍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只有具备前沿的科研信息、较强的研发能力和高效的教师团队,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效民.基于社会服务视角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与带动[J].职教论坛,2009(9下)
[2]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7中)
[3]高维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浅析[J].文教资料,2008(12)
[4]卢冠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述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作者简介】蒋运劲(1957-),男,广西玉林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汽车维修技术。
(责编 赵 聃)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06-02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兴起的背景
社会服务成为大学主要职能的理论和实践起源于美国。1904年著名教育家查尔斯·范梅斯倡导大学要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大学教师要走出校门直接投入到社会服务中去。这一理念被称为高等教育史上的“威斯康星理论”。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社会服务也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对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具有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高职教育是应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扩展而产生的。高职院校就是一种以社会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性高校。
社会服务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本文研究范围是指狭义的社会服务。
二、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大学成立初期是以教学为主培养人才的公共场所,发展到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校长洪堡倡导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思想,到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倡导并践行大学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服务的思想,从而形成现代大学的三大社会职能:教学、研究与服务,使高等学校从象牙塔变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基地,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20世纪初期成立的美国社区学院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力促进了美国产业革命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助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完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实践。我国高职院校是顺应改革开放和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只有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为立足点,开展有特色的各种社会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出高职院校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二)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是其区别于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的功能,使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高职院校本身也具备为区域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优势。比如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帮助企事业单位做好培训工作,面向社会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及考证培训;利用特色专业优势,直接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及技术咨询服务;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直接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等等。
(三)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推进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面临新的严峻的形势,一是高考生源的逐年下降增加了招生的难度,特色办学和品牌教育成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是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骨干院校的遴选给高职教育发展导向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从重“硬建设”向“软建设”转变,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为社会、企业提供更将广泛的服务,才能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的支持,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社会基础。实际上,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服务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也了解了企业对人才规格的真正要求,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通过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逐渐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模式,改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完整的社会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
(一)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学院作为广西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基地的优势,加强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合作,对应中职学校专业师资培训需求,结合学院办学实力,开展面向全区中职学校对应专业的师资培训工作。自2003年被广西教育厅确定为首批自治区级中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职网络专业师资培训基地”以来,每年为教育厅承办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暑期培训班、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等培训工作,先后取得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考前培训资格、广西教育厅中职物流师资培训基地等培训资格。
学院作为国家级“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全国统一鉴定秘书职业智能化考试考点,为周边地区企业、单位员工进行“汽车驾驶员”、“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和“汽车营运上岗资格证”等培训及鉴定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等级。2007年至2010年,先后开展了全国出版系统财会软件培训、全区电力系统管理软件培训、全区中职教师汽车新技术培训、全区交通系统工程制图软件培训等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培训班。2007年以来为全区交通系统公路工程和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领导干部、管理干部开展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超过1300人次。
依托“交通行业管理干部队伍培训平台”,建立起远程网络培训系统,远端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选择课程接受远程培训。不断完善远程网络培训系统的管理和课程体系,逐步将远程网络培训系统向全区开放。
(二)与行业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
重点针对交通基本建设、汽车维修服务等行业的科研项目,与广西重点建设的行业、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立项与“服务广西新发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比如广西交通厅科研立项项目“汽车变速器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基于综合交通科技的智能交通教学实训系统的研制”“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与企业联合研制的项目“缓速器测控系统软件的设计”“餐具消毒流水系统设计”等。在项目研究和成果验收过程中,得到企业有关人员在技术、资料、设备方面的大力支持,解决了企业技术攻关难题。
充分利用“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搭建的平台,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每年春夏之际召开一次专门会议,确定技术合作和培训项目。制定相关政策与配套措施,鼓励路桥工程系在合作企业任职的教师以及其他系部教师直接参与北部湾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技术服务
广西实施推进工业化进程战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并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品牌培训基地”的优势,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供技术服务。以本土资源为基础,加强本土化技术的开发,同时紧跟北部湾经济开展区的经济发展,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努力向各地农民工推广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和工艺,培养大量服务于工业化的技能型操作人员。
(四)开展对口支援和交流
2008年以来与贵港职业学院和柳州交通职业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帮扶关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落实对口支援的项目,针对汽车、计算机和物流等三个专业开展中职教师培训班。
四、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社会服务能力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社会服务只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服务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关系。首先,正确处理社会服务与办学特色的关系。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校企合作的过程,高职院校开展的各种社会服务必须与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结合起来,开展有特色的社会服务。其次,正确处理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关系。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但不是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才是高职院校的工作中心和办学重心。一定程度上社会服务的开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而进行的。最后,正确处理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关系。科学研究能力不足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前提是教师队伍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只有具备前沿的科研信息、较强的研发能力和高效的教师团队,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效民.基于社会服务视角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与带动[J].职教论坛,2009(9下)
[2]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7中)
[3]高维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浅析[J].文教资料,2008(12)
[4]卢冠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述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作者简介】蒋运劲(1957-),男,广西玉林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汽车维修技术。
(责编 赵 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