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围绕加强学生与校园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文章提出一种可持续的、功能性的公共空间模式,为非重点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一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这类院校的学生、教职工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可持续的、研学兼顾的、生机勃勃的大学校园环境。通过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形成一种基于可持续功能性的设计准则,从而为这类院校后续大型的、长期的项目提供经验参照,并且形成相应评价体系对这类院校公共空间设计项目进行持续评估。
关键词:可持续;功能性;小尺度;公共空间
如今,公共空间设计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国广大高校的各类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当中,各类院校的学生以及老师都希望以此改善校园环境。同样,我国数量众多的非重点高校也非常“热衷”于校园公共空间的营造。但是,这些院校往往将一些暂时的功能性设计作为一种推广式的设计手段来展示其为校园环境做出的努力。
显而易见,未将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放置于可持续的、功能性的基础上会极大地降低这类院校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潜力。诸如车辆占用活动空间、部分公共空间使用率极低以及单一且停留于表面形式的空间改造等问题广泛存在于广大非重点高校校园当中。类似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活动以及其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可持续的、功能性的设计原则去突破该类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当中原有的设计模式。
一、非重点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现存问题概述
(一)空间层面
目前,非重点高校公共空间当中普遍存在很多不好的现象,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空间阻隔”。这类校园中教职工的私家车侵占步行空间现象严重,这直接阻碍了学生步行至校园公共空间,弱化了学生与校园公共空间的联系,从而催生出校园环境中的“功能失效性”空间。由于低可步性空间的存在,学生们往往不能顺利到达其目的地,或者不想前往。
(二)行为层面
随着“手机时代”的来临,这种“空间阻隔”现象会产生很多连带效应。目前很多学生都在他们的手机上面进行如作业提交、邮件发送甚至游戏等诸多事宜,这些行为导致了一种久坐的生活模式。显然,这种久坐生活模式与“空间阻隔”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联系。当他们不能很方便地去到周圍校园环境,他们就会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进行行为上的弥补——沉迷于他们的手机,让自己不那么无聊。近些年来,这种现象似乎已经成为众多非重点高校的“危机”。在这样一种校园环境中,学生们不能有效地通过其自身的行为与周围空间环境进行交流。
二、非重点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提升策略
学生的参与使用频率往往是衡量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一种方法。学生们应该在其生活、学习的环境中具有舒适感,并且有机会去提升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全面的、可持续的公共空间营造模式,这些潜在的连带效应就很容易被忽视。
为了使这类高校学生拥有一个和谐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本文将提出一种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和教职工可以更好地优化他们的校园环境,并协调其日常行为与校园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循环的、功能性的、可持续的良性过程。
(一)可持续功能性校园公共空间设计
此模式试图在学生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一种互让关系,它采用的是基于行为研究的研究方法。其过程为具体项目服务,并且在该过程当中获取有效信息,随后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提升策略中去(图1)。
1.空间与行为干预
首先,该模式将空间干预与行为干预作为其“输入”部分。例如,它将校园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空间布局、室外家具以及植物)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户外活动、户外研究学习)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觉得这些共同组成了他们的校园学习、生活、娱乐等等。这样的一种校园环境将营造一种包括活动、研学、娱乐的综合功能性公共空间。
2.政策干预
政策干预(管理模式、技术支持、财政策略)则是一种“过渡”过程。例如:合理的管理模式可以优化课程时间安排、课程模式以及空间形式;各类手机App(如微信等)可以在线及时地将这些优化项目推广并在线安排室外教学活动;财政干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校园社区支持参与的财政模式,以寻求潜在的资金来源。
3.优化及反馈
最终,通过“过渡”过程,该模式汲取“输入”过程当中的校园空间设计方式以及各种类型的活动,并将其内部优化。通过处理优化学生行为所传达的信息以及公共空间设计所产生的形象,汲取“输入”过程当中的内容,从而得到一些有意义且具有实用性的“输出”。这些“输出”又会反馈给后续的校园公共空间提升策略以及为加强该类空间与学生联系的活动设计当中去。
(二)小尺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
大尺度的公共空间设计往往耗时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然而,小尺度的空间设计简易灵活且具有更多的设计可能性。诸如在一面单调的墙上安装活动告示牌,在特定的区域地面上画一些有象征意义的图形并增加室外家具和绿植,这些相对灵活的、小型的、省时的设计行为可以迅速落地,并有效地展示校园特定区域公共空间的潜力。面临资金短缺以及相关限制性问题的高校决策者们应该采取这类小型空间设计模式,使用低价或捐赠的景观建筑构件去“激活”校园公共空间。
小尺度空间场所设计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可以在有学生群体充分参与的情况下及时高效地展开并检测一个特定的空间场所设计项目。这类短期的项目计划可以给急于提升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但又缺乏现有资源,并且为有长远目标的非重点高校提供良好的借鉴。
三、非重点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评价体系
营造高质量校园公共空间是一个永续的过程。目前,国内非重点高校高层通过的很多政策以及项目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评估,他们不知道这些决策和计划是否成功、有效并且达标。因此,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该类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设计项目尤为重要。它致力于定期查找项目设计进程中的缺陷,除了关注哪些东西被破坏或者老化,更加注重组成校园空间的各类不同元素的被使用情况。该评价体系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国内非重点高校的小尺度公共空间设计进行评价:
关键词:可持续;功能性;小尺度;公共空间
如今,公共空间设计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国广大高校的各类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当中,各类院校的学生以及老师都希望以此改善校园环境。同样,我国数量众多的非重点高校也非常“热衷”于校园公共空间的营造。但是,这些院校往往将一些暂时的功能性设计作为一种推广式的设计手段来展示其为校园环境做出的努力。
显而易见,未将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放置于可持续的、功能性的基础上会极大地降低这类院校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潜力。诸如车辆占用活动空间、部分公共空间使用率极低以及单一且停留于表面形式的空间改造等问题广泛存在于广大非重点高校校园当中。类似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活动以及其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可持续的、功能性的设计原则去突破该类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当中原有的设计模式。
一、非重点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现存问题概述
(一)空间层面
目前,非重点高校公共空间当中普遍存在很多不好的现象,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空间阻隔”。这类校园中教职工的私家车侵占步行空间现象严重,这直接阻碍了学生步行至校园公共空间,弱化了学生与校园公共空间的联系,从而催生出校园环境中的“功能失效性”空间。由于低可步性空间的存在,学生们往往不能顺利到达其目的地,或者不想前往。
(二)行为层面
随着“手机时代”的来临,这种“空间阻隔”现象会产生很多连带效应。目前很多学生都在他们的手机上面进行如作业提交、邮件发送甚至游戏等诸多事宜,这些行为导致了一种久坐的生活模式。显然,这种久坐生活模式与“空间阻隔”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联系。当他们不能很方便地去到周圍校园环境,他们就会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进行行为上的弥补——沉迷于他们的手机,让自己不那么无聊。近些年来,这种现象似乎已经成为众多非重点高校的“危机”。在这样一种校园环境中,学生们不能有效地通过其自身的行为与周围空间环境进行交流。
二、非重点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提升策略
学生的参与使用频率往往是衡量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一种方法。学生们应该在其生活、学习的环境中具有舒适感,并且有机会去提升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全面的、可持续的公共空间营造模式,这些潜在的连带效应就很容易被忽视。
为了使这类高校学生拥有一个和谐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本文将提出一种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和教职工可以更好地优化他们的校园环境,并协调其日常行为与校园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循环的、功能性的、可持续的良性过程。
(一)可持续功能性校园公共空间设计
此模式试图在学生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一种互让关系,它采用的是基于行为研究的研究方法。其过程为具体项目服务,并且在该过程当中获取有效信息,随后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提升策略中去(图1)。
1.空间与行为干预
首先,该模式将空间干预与行为干预作为其“输入”部分。例如,它将校园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空间布局、室外家具以及植物)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户外活动、户外研究学习)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觉得这些共同组成了他们的校园学习、生活、娱乐等等。这样的一种校园环境将营造一种包括活动、研学、娱乐的综合功能性公共空间。
2.政策干预
政策干预(管理模式、技术支持、财政策略)则是一种“过渡”过程。例如:合理的管理模式可以优化课程时间安排、课程模式以及空间形式;各类手机App(如微信等)可以在线及时地将这些优化项目推广并在线安排室外教学活动;财政干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校园社区支持参与的财政模式,以寻求潜在的资金来源。
3.优化及反馈
最终,通过“过渡”过程,该模式汲取“输入”过程当中的校园空间设计方式以及各种类型的活动,并将其内部优化。通过处理优化学生行为所传达的信息以及公共空间设计所产生的形象,汲取“输入”过程当中的内容,从而得到一些有意义且具有实用性的“输出”。这些“输出”又会反馈给后续的校园公共空间提升策略以及为加强该类空间与学生联系的活动设计当中去。
(二)小尺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
大尺度的公共空间设计往往耗时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然而,小尺度的空间设计简易灵活且具有更多的设计可能性。诸如在一面单调的墙上安装活动告示牌,在特定的区域地面上画一些有象征意义的图形并增加室外家具和绿植,这些相对灵活的、小型的、省时的设计行为可以迅速落地,并有效地展示校园特定区域公共空间的潜力。面临资金短缺以及相关限制性问题的高校决策者们应该采取这类小型空间设计模式,使用低价或捐赠的景观建筑构件去“激活”校园公共空间。
小尺度空间场所设计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可以在有学生群体充分参与的情况下及时高效地展开并检测一个特定的空间场所设计项目。这类短期的项目计划可以给急于提升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但又缺乏现有资源,并且为有长远目标的非重点高校提供良好的借鉴。
三、非重点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评价体系
营造高质量校园公共空间是一个永续的过程。目前,国内非重点高校高层通过的很多政策以及项目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评估,他们不知道这些决策和计划是否成功、有效并且达标。因此,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该类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设计项目尤为重要。它致力于定期查找项目设计进程中的缺陷,除了关注哪些东西被破坏或者老化,更加注重组成校园空间的各类不同元素的被使用情况。该评价体系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国内非重点高校的小尺度公共空间设计进行评价: